古代咏月诗词的多样情怀
2024-06-03商志侠
商志侠
摘 要 在古代文学史上,咏月诗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历代文人赋予月亮以丰富的情感,成了爱人互诉衷肠、亲人深情告白、游子思乡念亲、朋友深情厚谊的最佳选择,有着历久弥新的内在美。古代咏月诗词在岁月的更替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吟诵鉴赏古代咏月诗词能感受古人的多样情怀,体验迷人的艺术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关键词 咏月诗词 多样情怀 艺术魅力
在绵延深厚的中华古典文学作品中,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在美涵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咏月诗词更有着恒久的意境美和多样的情感美,引发了读者的喜爱和感情共鸣。在大自然的众多景物里,无论是山水湖田,还是风雨雷电,都能被古代文人通过自己的想象,赋予多种不同的形象和情感,展现不同的意境美。月亮受到历代文人的格外喜爱,很自然变成了多样情感的化身。在清冷寂寥的夜晚,天空闪烁着几颗寒星,月亮时亏时盈,古人在月亮的变化中会引发无穷遐想。一勾新月似生命希望、萌芽出生;一轮满月似美好团聚,亦似花好月圆、心想事成;一抹残月,似凄凉分离、愤恨苦楚;皎洁的月光让人想起高洁磊落,看到宁静恬淡;朦胧的月光让人想起人世繁杂纷乱,看到世事艰辛无奈。
古诗词中对月亮有着不同的称谓。“小时不识月,唤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中李白运用大胆的想象写出了儿童对月亮的稚气认知。“白玉盘、瑶台镜”展现月亮形状和月光皎洁,新颖有趣,才情俱佳,从此成为月亮最广泛的代名词。因月亮形状的变化,有“银钩、玉弓、银盘”的雅称,“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中刻画了诗人月夜读书到天明的情形,而“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描绘了月夜洞庭的美景。又如“玉兔、素娥、冰轮”的别称,有“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给月亮之美增添了新意。与月亮有关的成语、传说故事如吴刚伐桂、嫦娥窃药、天狗食月入诗,给月亮带来了不一样的称呼,就有了“桂宫、嫦娥、月华”的说法,卢照邻《江中望月》中有“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之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岁月更替中,月亮因人而异,因情而异,被古人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展现恋人间浓郁的不舍不弃的真情诗句,一直备受推崇,成为月亮表现多样情感的重头戏,在古诗词中占据着重要席位,令后人体悟感受,感慨万千。
《诗经·陈风·月出》应是以借月怀人、以月写爱的最早诗篇。这首先秦时代陈地的汉民歌,共三章,每章四句。每章第一句以月亮起兴,第二句写女子姿色之美,第三句写女子形态之倩,第四句写爱美之情不能自已。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窕纠兮,劳心俏兮”描写月下美丽女子的倩影,用月亮之美衬托女子之美,是文学史上第一次赋予月亮含情脉脉、温情可爱的形象,是借远在天边之月表达爱意的诗,把月亮当作知心朋友,使其成为寄托爱意的审美对象。因为《月出》,无论后代诗人的感觉怎样变幻、语句怎样奇美、表达怎样创新,咏月诗词都没能脱离月亮代表爱的意境之美。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倾诉夫妻离别之苦、相思之愁的名作。词中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出了盼夫归家的迫切心情,以女性特有的感触勾画了月满之时的美景好事,反衬出作者独居一处“月圆人不圆”的酸楚苦闷。轻飞的大雁、清辉的月光、寂静的夜晚有一种朦胧婉约的感觉,特殊的时空下月亮被赋予了新的情感,有了作者对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希冀,以月满西楼委婉地表达了思夫之情。正因为李清照借月景写思夫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得下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揣测的顺理成章。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把爱情的相思之苦表白得非常坦荡。唐代女诗人李冶《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全诗以月亮为中心,人月融为一体,写月夜下男女分离的依依不舍。前两句将月亮与人交织在一起,以月的无声写人的无语,以月的有光写人的有情,虽然两人没有说话但内心深处却百感交集,情潮涌动,寂静月夜下,人月皆有情。后两句从女性角度希望分离后能像月亮一般,相思之情如月光般深沉绵延,夜夜如此,岁岁相思。该诗句句有月,以月喻人,以月状人,水中月与云中月交辉相映,月光与离情合一,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如果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了向往真情、追求爱情的情感意境,见证了月下或甜美或愁苦的爱情故事,那么,表達对亲人思念的咏月诗词更是渲染了情真意切、亲情似海的感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表现思亲之苦、思弟之切的佳作。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孤身一人过中秋节,面对当空皓月,满地银光,联想翩翩,想起六年来一直没能谋面的弟弟苏辙,想起仕途不如意、亲情缺失,提笔问月,借月抒情,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兄弟不相聚畅谈的忧心。上片中秋赏月,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句开篇,这是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传承和升华,洋溢着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与敬仰,接下来“不知天上宫阙”一句表达对月亮的大胆向往。下片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神来之笔,借月亮阴晴圆缺写出了人间众多无奈和悲哀,富含哲理,“共婵娟”表达了美好的期盼,也使得该句成了千古名句。全词创造了借月写情的新境界,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写月,句句写情,情感与理智交错,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的哲理性思考使月亮有了非同寻常的情感和意境,耐人寻味。第二年,苏轼兄弟在徐州相见,二人中秋之时登楼赏月,共述思亲之苦,共享团圆之乐,兄唱弟随,苏辙写了情真意笃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中有“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之语,表达了兄弟间享亲情之乐后再会遥遥无期的哀怨与无奈以及对团聚时光的珍惜之情。二人借中秋月写思亲之情,借月问人,借月抒情,情理俱佳,词境清新高远,这也成为咏月诗词中的一段佳话。
杜甫律诗《月夜忆舍弟》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作者心理上偏爱故乡月的主观感受。此地月亮虽然明亮,但没有与家人团聚的故乡月明亮,合情合理突出对故乡月的喜爱,以至于后人读此诗时,疏忽了作者要借此句表达对因安史之乱离散多年的兄弟的担忧与挂念的本意,成为无数游子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时引用较多的诗句。
古代一些文人少小离家,或因远游求学,或因异地做官,或因颠簸流离,生活所迫,一生居无定所,又受当时交通工具和路途遥远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一旦离开家乡,终生难以回家,思乡念亲之情随着时间流逝愈发浓烈。游子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身处何地,每当看到夜空明月,难免想起家乡月夜的情和事,想起回不去的故乡。月亮成为日渐强烈的思乡之情的唯一载体。借月景抒发问候家乡、思念亲人之情,使清冷月亮变得温馨和美。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月诗篇。《静夜思》是借月抒情、表达思念家乡之情的脍炙人口的好诗。在平白如话的语句里刻画了明静醉人的秋月意境,表达寂静月夜思念家乡的特有感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用白霜描绘了月光的皎洁和秋夜的清冷,写明亮月光穿窗而入照到酣眠人身上,在睡梦中以为是秋天白霜,这是作客他乡一刹那间的错觉,烘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和冷清。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一抬头一低首的小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望、思的动作顺序,“思”字展现对故乡思念之深、之广,家乡山山水水、人情世故、亲朋好友、年华往事都在诗人的低头沉思中,从而把游子久客思乡、夜不能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借月思乡之情巧妙地展现了出来,以清新朴素之笔写就了丰富深厚的内容。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游人送吴》的最后两句,这是作者在送友人去苏州游玩的饯别宴上写成的,人还未离去但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此诗想象友人在苏州游玩时间久了难免思念家乡的场景,想象他在异地月夜思乡之情愈发深厚浓烈而无法入睡,只能听江上小渔船时断时续传来的家乡渔歌来缓解思乡之苦。这虽是分离时的想象,但表达了思乡常情,思乡意境与诗中名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配合得相得益彰。
元宵节、中秋节月圆之夜,更易激发游子思乡之情。节日团聚的传统习惯、重温家庭温馨的期盼与现实中远在天边无法回乡的无奈引发了多少诗人借月抒怀。“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是古代诗人的共同渴望,“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丘逢甲《元夕无月》)是近代诗人的梦想追求。对月的问候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及归家团聚的向往。见月思人,见月犹见亲人,千里共照的明月成为表达思念家乡之情的最佳载体。
借月表达对友人相思相念之情的作品积案盈箱,汗牛充栋。其间有忘年之交的深情,有对时运不济被贬谪之友的关切,有怀才不遇的惋惜。这些诗句因月亮入诗而升华了诗意,将友爱之情表现得格外感人。王昌龄《送人归江夏》中“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双帆、孤月强烈对比,描写了一轮弯月下友人行色匆匆、归心似箭,而自己却因朋友离去而更加孤单寂寞、归乡无期,书写了对友人的深情挽留。这里面有王昌龄与来自江夏一年轻书生的忘年之情。年轻人因崇尚王昌龄的学问,在岭南生活时拜他为师,二人度过了一段亦师亦友的生活,在书生返乡离别时王昌龄有感而发提笔写了这首诗。而“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把对友人的思念变幻为对月亮的描写,以月抒怀,见月如见友,深挚的朋友情谊跃然纸上,盈滿字里行间。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异地为官的消息之后,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友人相隔千里,无法见面表达惋惜之情,只好寄情千里可共的明月,把圆月想象成通人心、知人语、懂人情的对象,将清辉明月与高尚、纯洁友情化为一体,把不能想见的遗憾转交给明月,让自己的关心和问候随风逐月到夜郎之地以陪伴失意的友人。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在诗中成了了解自己、知晓友人的知心人,用以慰藉对方被伤透的心。清朝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此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遥曳之笔,语意一新。”
一样的月,不一样的情。一轮明月演绎着人世间万种风情,历经千百年来物是人非的纷杂,月亮的阴晴圆缺似人间悲欢离合情感一般。有的咏月诗词句含有多种情感,读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到的美感亦不同。涵泳古代咏月诗词,总有一种情感或多种情感引人思考和遐想,跨越时间与空间,宣扬着真情永在人间的道理。
[作者通联:河北邢台市巨鹿县职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