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与“观”联结,情与景共赏
2024-05-26陈秋节
摘 要:由于在阅读上面临同音字辨形辨义的困难,加之阅读积累不够,盲生很难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境。教学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引导学生既要有所“感”,也要有所“观”,“感”“观”联结,感受诗词的情景交融之美:提供知识补给,“感”悟之外想象可“观”之景;挖掘感官潜能,用“感”的经验弥补“观”的缺失。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知识补给;感官潜能;盲生汉字体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盲生在阅读上面临同音字辨形辨义的困难,加之阅读积累不够,很难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时,我尝试采用适合盲生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丰富形象思维,让盲生也能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 教学回放:感“暮”之情,观“清”之景
师 诗人总是有感而发。例如,面对离别的兄弟,苏轼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很幸运,第二年,他们兄弟得以重聚,苏轼写下了这首《阳关曲·中秋月》。今天我们来品一品,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情感。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生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根据这两句,我觉得苏轼充满了遗憾,应该抒发了一种哀伤的情感。
生 对的,他们可能又要“千里共婵娟”了,总是有一种“此事古难全”的落寞啊。
生 一提到月亮,总要思乡思亲的哎。
(学生笑。)
师 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抓住诗词的意象来寻找线索、体味诗词的情感啦,值得表扬。但有没有同学注意到前两句,能不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体验?
(学生沉默。)
师 诗词中有些字词仿佛天生就带着情感。请齐读这首词的前两句。
生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师 我们来看这个“暮”字,《彩虹汉字》对它有专门的研究。请同学们打开第61页,摸读这一页的最后一小节和第63页最上面一小节。
(学生摸读内容如下:“暮”这个字其实最初并没有下边的“日”,而是写成“莫须有”的“莫”。“莫”在甲骨文里写成“”。上面下面都是草,中间是表示太阳的“日”。它的意思是太阳已经落到草丛中,马上就要沉到地平线之下。这意味着一天之中的黄昏时分到了。
由于表示黄昏,所以它后来也发展出“时间段靠后的部分”这种含义。例如,李白《登新平楼》:“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诗人在晚秋时节,于异乡登高远眺,视野之内暮色茫茫,不禁生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情。)
这两段文字是盲文版,其中,“暮”“日”“莫”都制成凸起、可触摸的立体文字;另外,学生已在前期的汉字体验课上接触过“艹”“屮”“艸”等字形,初步了解了“草”的汉字文化。
师 读完这两段文字,你们是不是对这个“暮”字有了更深的感悟?有谁还能说说跟“暮”相关的诗词?
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 日暮客愁新。
师 很棒。还有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现在,同学们眼前是不是多少都能铺开一片草地,或远起一片山,或逝去一江水,夕阳斜下,那拉长的影子在我们的心上投射出淡淡情思?(学生点头)那么,是不是可以据此确定这首词的基调是伤感的呢?
(学生不解。)
师 结合兄弟分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这一写作缘由,此生此夜,如果你是苏轼,你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 那应该是好的,肯定觉得这个中秋太美好了。
师 但是大家刚才都沉浸在一片伤心落寞中呢。你能不能再读一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生 老师,我觉得不是那么的悲伤。你看这个“暮云收尽”,“暮”虽然看起来悲悲戚戚的,但是,这个“收尽”,像不像一只大手一挥,把这个雾霾、阴暗一扫而空(豪迈地手臂一揮),只留下后半句“溢清寒”?所以,这个时候,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很清爽的。
师 特别棒,我感觉你已经走到苏轼的词里去了,当年赏月之时,你说不定就是月色下的一棵古树。(生大笑)那么,还有哪些意象能表达这种情感?
生 老师,我能不能先问个问题,“银汉无声转玉盘”的“银汉”是什么?
生 就是银河啊,“银汉迢迢暗度”那个。
生 哦,那就是满天星辰,还有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确实应该很美啊。
生 这天是中秋,月亮特别圆,星星应该不那么亮,像淡淡的背景音乐,所以才说“银汉无声”,只剩下一轮月亮在空中慢慢升起。
师 同学们感受得真好,诗人有所感定是有所观,有画面还可能有感觉。有没有同学能再体会一下?
生 我想接着说说玉盘,李白有句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妈妈就很喜欢玉,我摸过她的玉镯,冰冰凉凉的。苏轼这个时候看着天上的大圆月,可能心情也是清凉自得的。
生 前面就说了,“暮云收尽溢清寒”,应该是清凉的。
师 非常好,“清寒”是清凉的,有没有同学想起这句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生 中秋节,晚上很凉爽,赏月的心情肯定不错。
师 对!苏轼可是个非常会赏月的人,你们记不记得他的赏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齐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 回过头来看,这里的“清寒”还包含着怎样的感觉?
生 清澈。
生 清凉。
生 清爽。
师 暮云收尽,有星有月,有清澈有亲人,此情此景,此生此夜可好?
生 (齐声)好!
二、 几点思考:既要有所“感”,也要有所“观”
透过这节课,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已经处于高中阶段,学生依旧面临意象缺失的问题。比如,古诗词中常见的“银汉”这一意象,由于不在盲生的实践感知范围之内,学生便不知其意。因为意象缺失,学生会下意识地避开对情景的赏析,直接从词的情感入手,导致诗词体验不够完整。这也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既有所“感”,也有所“观”,“感”“观”联结,感受诗词的情景交融之美。
(一) 提供知识补给,“感”悟之外想象可“观”之景
盲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它缺少表形表意功能。而汉字却具有集形、音和义于一体的特征。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触摸了解字形含义,对于意象理解会有很大帮助。比如,针对“暮”字,我通过拓展相关的字形和字义演变知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日落草中”的场景。有了汉字文化知识的补给,“审美鉴赏”“文化理解”就犹如卷轴的铺开,目标达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挖掘感官潜能,用“感”的经验弥补“观”的缺失
盲生在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往往是因为看不见、经验缺失而导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开发学生的其他感官潜能。在这节课上,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情景体验迁移到触觉,“玉”的温润清凉,拓展的诗句“天街夜色凉如水”,让学生很快地感受到夜色的美妙。另外,我们不能满足于点到为止,要抓住机会,最大限度进行拓展迁移。例如,本节课最后拓展《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的赏析,既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清寒”中还有一丝月色之澄澈,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当年诗人内心的旷达。本节课的最后,学生还主动把《水调歌头》和《阳关曲》放在一起解读。这种主动的思维,恰恰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
(陈秋节,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