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教育思想“命名”再论

2024-05-26杨斌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叶圣陶命名

摘 要:“命名”关系着叶圣陶教育思想整个体系的建构,关系着其逻辑框架和各个思想支点的确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一番较长时间的思考求索,加之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命名为“为人生”。之前已有过相关阐述,再从其他角度进行讨论作为补充:用“为人生”为叶圣陶教育思想命名,是构建叶圣陶教育思想话语的逻辑必然,是把作为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家多重身份的叶圣陶还原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为人生;逻辑必然;完整的人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来自符号,表示的是一种秩序、规范、法则,它对人的行为实践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术上,名同样十分重要,它标示的是一种逻辑,一种言说的规范、法则。在叶圣陶教育展馆的酝酿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命名”问题。“命名”关系着叶圣陶教育思想整个体系的建构,关系着其逻辑框架和各个思想支点的确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叶圣陶先生生前曾把自己教育思想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当然是权威之言。但我们认为,这一思想的涵摄范畴主要还是教学领域,叶圣陶的诸多思想观点无法在这一框架中展开。我们的这一理解是有依据的。1988年,叶圣陶先生逝世,新华社发布通稿介绍叶圣陶生平,指出:“他很早就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主张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攻关能自勉的主动境界,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也是把“主张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并列而论,显然,前一点是关于教育目标,后一点是关于教学宗旨。这是在评价叶圣陶的教育贡献,尚没有提出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概念,但显然,教学宗旨是无法包容教育目标方面的贡献的。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的一篇文章《要整理、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最先明确提出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该文在谈到叶圣陶教育思想时,沿用的仍然是叶圣陶自己说法:“叶老说他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提倡引导与启发,使学生加强自力锻炼,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攻关能自勉的主动境界。”[1]在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论文集中,该文提出“要整理、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意味着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研究,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1991年4月,叶圣陶研究会第一次研讨会在叶圣陶家乡江苏苏州市召开。会议收到的80余篇论文中,以研究教育的居多。有论者鲜明提出,“叶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决不要“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2]也有论者明确将叶圣陶教育观和教学观区别开来,指出叶圣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的科学的教学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都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3]显然,论者是把“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其教学观而不是教育观予以认识和阐发的。在此后的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文献中,也有两本著作涉及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命名,试图在叶圣陶教育思想“命名”上另辟蹊径。一是《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是《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但我们认为,“教育改革”思想和“双主”思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都也还只是叶圣陶思想体系中的某一个点,无法承担起统率整个思想体系的重任。

经过一番较长时间的思考求索,加之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命名为“为人生”。关于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我曾在《叶圣陶“为人生”教育思想概论——兼及其视域下的语文教育观》中作过全面诠释。[4]而关于这一命名的理由,也曾在《为人生的教育——名家名师对话叶圣陶》的后记中作过简要阐述,从现实需要、理论逻辑、历史背景和思想史等角度集中讲了如此“命名”的四点理由,但限于体例没有充分展开。[5]现在仍然坚持这些观点不变,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多作阐述。下面拟接着这四点,再从其他一些角度做些讨论,作为对上述两文之补充。

其一,叶圣陶晚年为什么要以“教学”视域取代“教育”视域?对此,笔者想冒昧做些悬揣。首先,反映出叶圣陶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思想的钟爱。的确,如笔者多次指出的那样,正是基于几十年来对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体认,叶圣陶提炼出了这一精粹深刻的经典名句,而且具有独特的个人烙印,是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其次,也体现出叶圣陶可贵的谦虚。叶圣陶一生谦逊恭谨,虚怀若谷,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很久以来,“教育家”一直是大家讳莫如深的名字,在此背景下,叶圣陶只从教学角度着眼,而有意无意地回避自己对于教育理解的思想锋芒,这样一种光而不耀的儒者精神,也和叶圣陶一贯低调做人的态度相一致。再次,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叶圣陶早期一直念兹在兹的培养合格公民的思想,已久不为人提起,此时如果自己提出,显然有不合时宜之嫌。当然,也许还有其他考虑,有待于今后的史料发掘,或可会有新的发现。

其二,用“为人生”概括叶圣陶教育思想和“教为不教”思想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具有高度的逻辑自洽。如前所述,这是属于两个层面的话语,前者是教育,后者是教学,前者可统摄后者,而后者不能涵盖前者。这是构建叶圣陶教育思想话语的逻辑必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学,强调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强调走出校门带着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这恰恰是“教育为人生”思想在教学层面的必然要求。其他诸如“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儿童是种子”等思想支点也是如此。

其三,是否可以说,叶圣陶早期确有“教育为人生”思想,在晚年自觉放弃或者扬弃了这一主张。在一般意義上,一个人进入思想成熟期之后,有可能放弃早期的一些思想枝条,删繁就简,或者改弦更张。但是,在叶圣陶身上我们找不到一丝这方面的痕迹。相反,我们通读叶圣陶的教育论著,发现无论是教育主张,还是语文教育思想主张,其前后期思想发展一脉相承。但是,他会根据现实需求,自觉地突出强调某些方面,而不会轻易放弃和改变自己的主张。譬如,叶圣陶早期语文教育思想中,在将语文作为工具予以重视的同时,对人文性的强调是非常明显的,而在1949年以后,更多地强调语文工具性的一面,纠正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重视语文特性特点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对语文人文性的追求。以小见大,由语文教学这一窗口,我们同样可以窥见叶圣陶教育思想发展的端倪。

其四,把叶圣陶教育思想定位为“为人生”,是把作为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家的叶圣陶还原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叶圣陶具有多重身份,但本质上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血肉的生命个体。众所周知,叶圣陶是著名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是重要骨干。“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便是“文学为人生”。叶圣陶的文学创作忠实地践行了这一主张,他的早期文学作品是“有所为”地把小说作为“改革社会的器械”,为此还得到过鲁迅先生的赞扬:“叶绍钧却有更大的发展。”[6]而叶圣陶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文学主张,与叶圣陶对外国文学尤其是以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及其作品为代表的俄国文学的潜心研究分不开。“人生离不开文学,文学要服务于人生,服务于社会。……伟大的文艺如熊熊燃烧‘烘烘地散发着‘高热的煤火,可以‘团众心而为人心,‘改良社会,引导民众走上‘向上之路。”[7]葉圣陶的早期文学观和他中学日记表现的人生志向完全一致。作为出版家的叶圣陶也同样如此。他数十年出版生涯都是把编辑工作当作教育工作来做。因为不满当时的教育风气,叶圣陶和朋友们办起了《中学生》杂志,受到广泛欢迎。叶圣陶以编者的名义在“卷头语”中宣告:“我们只觉得融合在青年的队伍里是我们的安慰,跟并世的青年心心相通是我们的欢快,所以不怕阻碍跟困难,宁愿干这个事。”[8]“跟并世的青年心心相通”,一句朴素的话语,体现了《中学生》关心中学生人生成长的办刊宗旨,该刊影响所及,泽被深远。

总之,把叶圣陶教育思想定位为“为人生”,可以彰显叶圣陶作为一位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前瞻性思想智慧。在中国教育史上,曾经产生过孔子、朱熹这样的大教育家,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曾诞生过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陶行知、陈鹤琴等杰出的教育人物,但是,真正竭尽毕生精力躬耕于教育尤其是教学领域的教育家寥若晨星,而叶圣陶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从教育而不只是从教学视角给予“命名”,是对叶圣陶作为教育家历史地位的高度肯定。中国教育家总有一天会走向世界,在未来和世界对话的中国教育家中,叶圣陶是极具中国本土特色和话语体系的一位。这里有几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中国是否已经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是否崛起到引起世界瞩目?二是其教育思想的智慧是否能够走进世界教育思想的版图,在世界教育思想坐标系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三是中国教育是否有自己的本土话语和独立体系,从而和世界教育进行“对话”?笔者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叶圣陶:从小学讲台走出来的伟大教育家》[9]中,把叶圣陶的教育经历同苏霍姆林斯基进行比较,把叶圣陶“教育为人生”思想同当代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教育为人生”思想进行比较,就是试图让叶圣陶走近世界教育的版图,放在更宏观视野上予以考察,从而进一步凸显叶圣陶的历史方位和世界维度。这种尝试是否合适?愿再次借论证之机,抛砖引玉,就教于各位方家。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5.

[2][3][6][7][8] 叶圣陶研究会.叶圣陶研究论文集[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1:89,37,274,259260,287.

[4] 杨斌.叶圣陶“为人生”教育思想概论——兼及其视域下的语文教育观[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4):11.

[5] 杨斌.为人生的教育——名家名师对话叶圣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94195.

[9] 杨斌.叶圣陶:从小学讲台走出来的伟大教育家[J].江苏教育研究,2023(21):3137.

(杨 斌,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叶圣陶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霜的工作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