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视角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分析

2024-05-24张雷

高考·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通用技术高中

张雷

摘 要:通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覆盖物理、设计、数学、美术等众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思维开发及综合素养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近几年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备受师生和家长的关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进一步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学科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在信息化视角下探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要点和路径,旨在说明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促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提质增效的方法,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路径

教育信息化视角下,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运用,可显著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互动性和拓展性,为教学活动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涉及许多抽象性、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知识,传统以图文展示和语言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因此,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学科教师有必要积极思考和探讨信息化视角下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路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来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信息化视角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要点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充分展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较为充沛的学习动力,能够主动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究。然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仅凭文字描述和语言讲解,很难展现出知识内容的趣味性,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引入信息化教学理念,通过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更加直观、全面地展现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以苏教版(2019)教材《技术与设计2》《常见结构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导课环节,教师可通过微视频来展现“结构变化”呈现的趣味性,如视频中,一个小朋友用完全相同的一套乐高积木,通过不同的结构组合方式,拼组出两个外形完全不同的汽车模型。借助视频画面的直观展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结构变化”产生的乐趣,对“结构”产生一定的学习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展示“蛛网”“蜂巢”等图片并提出“蜘蛛是如何结网的?”“蛛网的结构是统一的吗?你还知道哪些形式或结构的蛛网?”“为什么蜜蜂要将蜂巢建造成这样的结构?”等教学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调动学生对“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结构”相关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引入“魁北克大桥坍塌事件”这一生活真实案例并提出“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大桥坍塌原因”学习任务,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更具趣味性,能够再度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2]。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托多媒体资源和技术的运用,使“结构”的趣味性得以充分展現,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主动、更专注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探索,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广泛而有效的交流互动,以此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因此,信息化视角下,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传递和呈现方面的优势,通过多样化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以苏教版(2019)教材《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简单结构的设计》一课教学为例。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利用3D绘图软件对常见的简单结构进行全方位展示,以“结构”的3D模型构建和动态演示为载体,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互动。如榫卯结构是木结构中一种极为精巧的连接形式,不仅具有承载能力强、稳定牢固等优势,而且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木结构的美观性,是中国古典家具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3D绘图软件绘制出多种常见的榫卯结构形式,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提出的要求和问题,旋转、调整软件中3D模型的视图角度,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细致了解常见的榫卯结构形式,更好地讲解相关知识。同时,可结合模型展示提出“总结榫卯结构规律,阐述结构连接原理”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探索和总结。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之间会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探究。课后,教师可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在闲暇之余围绕感兴趣的结构形式进行线上交流和讨论,通过话题讨论、慕课分享、语音连线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实现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4]。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通过3D模型构建和展示、任务驱动、线上学习教学方式,丰富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渠道,使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共享,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在全面掌握学生特征和实际学情的基础上,注重层级化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样既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课程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又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5]。

以苏教版(2019)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工艺的类别与选择》一课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首先,将“了解工艺的概念和作用”“了解常见的工艺”“了解木工、金工常用工具”“了解3D打印、激光切割等现代化工艺”作为全体教学生均需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知识水平,设定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如对于具有一定美术基础或对美术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设定“掌握材质、工艺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件物品”等倾向设计方面的教学目标;对于动手能力较强或对工具操作感性的学生,可设定“掌握木工、金工常用工具使用方法”“掌握木工、金工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利用木工工艺设计、制作一个小摆件”等倾向手工制作方面的教学目标。

上述层次化、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够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力特长,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喜悦感和成就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视角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利用微课资源,实施翻转教学

信息化视角下,教师可在备课阶段基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需求的综合考虑,设计制作配套的微课教学资源。随后,将微课资源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中,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支持,以这些微课资源为载体,实施翻转教学,以此实现“以学定教”,促进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6]。

以苏教版(2019)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探究木工工艺》一课教学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可设计制作包含以下内容版块的微课资源:1.以趣导学。插入一幅精美木质工艺品的图片及展示其制作过程的短视频。利用多媒体素材的视听表现,展示出木工工艺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对木工工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2.学习导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学习方法等信息,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制订学习计划、构建知识框架;3.基础知识。以图文讲解、微视频等形式,对“木工定义”“木工常用工具”“木工工艺基本流程”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4.思考问题。展示几件结构相对简单的木制家具,提出“简述这些家具的制作工艺流程”教学问题,利用贴合生活实际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夯实学习成果;5.学习反思。通过“写下你的学习心得或产生的疑惑”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完成微课制作后,教师将其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上,并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载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微课资源的辅助下,学生能够进行更加系统、高效的课前预习,在正式上课前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点并产生一定的学习心得和疑惑。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便无需耗费较多的时间来讲解基础知识,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难点知识精讲、探究性学习和答疑解惑,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课后,学生可结合微课资源回顾、梳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查缺补漏,以此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二)运用模拟软件,进行虚拟教学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很多实践案例,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受环境条件因素的限制,师生往往难以对这些案例进行亲身实践或近距离感受,以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直观、深刻的理解,无法获得丰富的学习感悟,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先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为学科教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抓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可利用VR技术和虚拟实验平台,组织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此强化教学内容的呈现,丰富学生的学习感悟,实现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

以苏教版(2019)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从专业网站中下载一些有关“技术试验全过程”的VR视频资源,如汽车安全性检测试验、某种零件的性能检测试验等。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佩戴VR眼镜观看上述视频资源。依托VR技术超强的视觉呈现能力,能够使学生产生“置身试验现场”的感官体验,在VR场景中,学生可以多角度、近距离地观察试验过程,了解试验细节。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这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形式能夠使学生产生直观、全面、深入地了解“技术试验”这一教学内容,对其应用范围、实施目的、实施流程、应用价值等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入“阿什塔比拉河桥垮塌”真实案例,以案例为探究性学习背景,利用虚拟仿真引擎和模拟试验平台,组织学生在计算机虚拟试验空间中,开展“桥梁结构设计及可靠性验证”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可先利用设计软件进行桥梁结构的设计和实验模型的构建。然后将设计图纸、参数信息、3D模型输入模拟试验平台中,借助平台中提供的场景和功能,来检验自己设计的桥梁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成果。上述虚拟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突破环境条件因素对通用技术教学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空间,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学习感悟,实现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

(三)依托网络资源,实现拓展教学

通用技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课本知识更新速度,为更好地落实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对学科教学进行拓展,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过程更具延伸性。

以苏教版(2019)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下课前,可布置“搜集某个模型或原型的设计图纸并分享到班级网络学习空间中”这一课后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挖掘网络中有关本章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源,以此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形成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或工具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源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到更多与“模型设计制作”有关的最新知识,使自身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此外,教师可结合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发布一些项目化学习任务,如“对当前使用课桌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完成模型制作”“以‘古风卓韵为主题设计一套木质桌椅”等。有兴趣的学生可自由组成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项目化学习任务。这样既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延伸,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此可以使课程教学获得更好的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良好的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把握好教学内容趣味性、教学过程互动性、教学目标层次性等教学要点,另一方面依托微课资源、模拟软件、网络资源的整合运用,实施翻转教学、虚拟教学和拓展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来促进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黎泽银.基于信息化的高中通用技术智慧课堂教学实践[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0):4-6.

[2]蒋继周.多媒体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相结合的策略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7):201-203.

[3]章刚.信息化环境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式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3(19):80-83.

[4]徐丽虹.信息技术2.0背景下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实施[J].高考,2023(19):75-77.

[5]彭慧敏.信息化环境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3,25(7):134-136.

[6]朱晓慧.信息化条件下通用技术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2):155-157.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通用技术高中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通用技术课堂中开展技术试验的实践和思考
浅谈微视频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