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22冷静

华章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商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文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商科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商业精神、财富观念、管理思想、创新精神、礼仪规范等作为切入点,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灵活融入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发表有关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相应安排。《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由于现代商科教育主要源于西方,常设课程以经济、贸易、金融、会计等为主,侧重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容易形成利益思维,往往忽略了学生道德修养、职业责任的培养。因此,引导商科学生理解、感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谐、大同等思想精华,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1]。

(二)人才培养革新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学习和生产方式。商业、技术和人文深层融合的新商业时代对商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亟需懂专业、懂技术、懂企业、懂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时代在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历久弥新,深刻理解并践行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提升自我修养,以坚定的初心迎接未来纷繁复杂的各种挑战。因此,积极探索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规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做敢于担当、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战略和全球治理大局具有重要意义[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的现存问题

(一)文化育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很多高职商科院校在明确文化育人定位、打造文化育人品牌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共识,文化育人氛围不够浓厚、特色不够鲜明。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虽然一些学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越来越重视,也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教授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缺乏专门面向商科学生的针对性。因此,在普及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设置一些体现商科特色的文化课程,更加精准地服务新商科教育。

(二)教师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商科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其自身水平和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效果。然而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足够的理解和研究,难以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主要原因还在于现代商科教育起源于西方,大多数商贸类专业教师受西方经济学和商科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联系认识不多,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以致将其融入课程教学难度更大。

(三)学生文化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大多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触不多。在大学学习商科专业课程时,往往更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有所弱化。

(四)文化融入手段有待进一步革新

目前在商科专业课程中融入文化教育,仍较多地采用讲授、案例等教学方式,场域主要局限于课堂,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法和途径相对单一,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儒家思想强调家国情怀、孝道仁爱、诚实守信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程设计中,可以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商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商业精神,如“诚信为本”“义利兼顾”“以义生利”等。这些商业精神对于从事现代商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典籍名言和名人商业故事,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心。如在講理财规划时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和合理规划配置财富的重要性;讲风险管理时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说明预防风险的作用。再如,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体现商业诚信、商业智慧、社会责任的思想。这种将传统商业精神与现代商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财富观念

在当今社会,“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观念仍然存在,商科中的许多专业都是要和钱打交道的,因此,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对商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尤其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君子以俭德辟难”等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但应遵守道德和法律,以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再比如,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结合当代企业家振兴民族产业的事迹,提醒学生不沉溺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注重对自身品德的养成,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同样适用。在管理类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

新商科要求学生具备新视野、新思维,具备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开创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实践精神,如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启示作用。此外,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事件或故事,如“管仲变法”、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体会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如“礼之用,和为贵”“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以别异,义以制宜”等,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场景和课程内容,引入传统礼仪文化,将其与学生行为规范以及现代商务礼仪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礼仪素养和职业形象。

四、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的平台

(一)充分把握第一课堂主阵地

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课程教师相互交流切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看视频、举案例、讲故事、谈感受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商业活动的启发和价值,并用于学习和工作实践。此外,在现有课程设置基础上,可以通过开设《经典诵读》《儒商精神与职业素养》《儒商智慧与商业策略》等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积极运用第二课堂大舞台

一方面,通过招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感兴趣的同学,成立相关社团,定期举办讲座、论坛、表演、参观等活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商业价值、商业思维的建立。另一方面,举办一年一度的商贸文化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商业精神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感受中国传统商业精神特质,培育学生具有“新儒商风范”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和资源,向学生传播新时代儒商精神。

(三)不断营建校园文化的儒商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儒商文化景观,如雕塑、箴言石刻、标语、文化墙等,展示商业文化元素,营造儒商氛围。在校园内设置传统商业文化宣传栏,发布儒商资讯、儒商动态、儒商理念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儒商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在图书馆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专题书架,展示文化经典、人物传记、中国商业故事等。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感染和熏陶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层面,应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品牌,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其在传承发扬中华传统商业精神的基础上,立志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的重点

(一)用“和合共生思想”诠释经济合作理念

区域经济合作通过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促进区域内产品、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了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和竞争,推动了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作用。在讲解区域经济合作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线上课程平台,发布教学视频以及RCEP、一带一路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视频资源,让学生预习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并在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当今我国参与的区域合作平台建立初步认识。课上阶段,由学生对预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疑问。针对疑问,首先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回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解答。在总结阶段,教师引入儒家文化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相互协作的“和合共生”思想,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互相尊重,追求公平贸易和互利共赢,支持和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和多边合作,揭示“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国际贸易历史规律。

(二)用“诚贾良商故事”强调诚信经营宗旨

信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们所着重提出的道德标准,是为人修身、处世的行为基础,也是商业道德的支柱。而诚信可以说是以义制利、循义经商的一种外在表现。我国古代有许多商人诚信经营的故事,如商圣范蠡、晋商乔致庸、徽商胡雪岩等,在讲解国际贸易中合同的磋商和履行、金融课程中的融资和信用、市场营销中的广告和宣传等内容时都可以灵活加以运用。比如可以在课前請学生搜集相关故事,在课上进行分享,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播放影视素材,使学生意识到投机取巧、只看眼前利益并不能使买卖长久,只有讲求诚信,才能把生意做长、做稳、做大、做活,才合乎商人的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

(三)用“古代商业智慧”揭示经济学原理

在古代商人精神中有关经营管理的思想有重要一条,那就是要经营成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商业道德,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商业智慧和创新意识。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的“富者必用奇胜”。范蠡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些看似有悖常理的做法,恰是出奇制胜取得成功之例。再比如白圭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股神”巴菲特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事例可以应用于投资课程,对于投资周期的理解,也可以应用于经济学中讲解供求原理和价格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新商科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力地促使高职新商科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传统商业精神,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顶层设计,提供配套资源,鼓励教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营造文化育人浓厚氛围。专业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新商科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以灵活、生动、自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商业智慧的魅力,培养爱国担当、勤奋敬业、诚信踏实、合作创新的新商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钱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86-89.

[2]张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J].学园,2022,15(33):5-7.

[3]冷静,周艾丽.高职商贸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对外经贸,2022(9):149-153.

作者简介:冷静(1979—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外贸职业学院2023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zy2023-1-06)。

猜你喜欢

新商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