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4年春节档电影观察:强劲复苏 强影之路

2024-05-12何美

艺术广角 2024年2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创作

何美

摘 要 2024年春节档电影创作中,现实题材喜剧领跑,80.16亿元票房、1.63亿观影人次等关键数据均创新高,延续2023年强劲复苏和稳步增长态势,但也显现类型单一、缺乏大制作、多样性欠佳、马太效应突出等隐忧。梳理贺岁档等相关档期此消彼长的发展演进,未来应继续深耕创作、开发档期和培育生态,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复苏,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向电影强国迈进。

关键词 电影产业;春节档;创作;档期

2024年春节假期8天,全国电影市场80.16亿元票房、1.63亿观影人次和395万场次,三项关键数据均创新高。电影业春节档迎来开门红,延续2023年强劲复苏和稳步增长态势,蕴含新的势能,但也浮现不容忽视的隐忧。

一、2024年春节档:现实题材喜剧领跑,深挖地域和IP潜能

8部影片在大年初一集中上映,《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票房均超20亿元,《熊出没·逆转时空》《第二十条》票房均超10亿元,10亿┼的票房“黑马”从往年两三部升至4部,并在2月25日即正月十六累计票房突破100亿元。其中3部真人影片均吸引数十万人在豆瓣评分7.7分及以上,整体来看,豆瓣评分与猫眼评分都是5年来最高的,可谓叫好又叫座,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电影新面貌。这也是5年来春节档首次缺席强特效、大制作、硬科幻和史诗片,而以中等规模制作占主导。破纪录的成绩来自影片整体质量提高、历史性8天长假、档期竞争激烈、市场上下游多个环节联动和观众观影情绪发酵等合力。

1.小人物彰显现实主义底色,体现对人的关切

多部作品將镜头聚焦当代平凡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立足人生拳击场或赛车道,扎根现实生活,塑造典型人物,表达拒绝“躺平”、返璞归真的精神内核。

《第二十条》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联合光线影业等影视出品机构共同打造、张艺谋执导的现实主义法治喜剧影片,以小城市三口之家串联三起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故事。中年挂职到市检察院的韩明一出场就做和事佬,一身便服说服“讨说法”的上访人群。韩明一次次奔波于情与理、道德与法律、公序良俗与国家法制之间。面对阻止校园霸凌的儿子韩雨辰、公交车司机父亲张贵生车祸去世后的孤女丫丫、在纸条上写下“我爸爸是个好人”而其听障人士母亲郝秀萍绝望跳楼自杀的孩子娟娟,直击妻子李茂娟被拘留、被停职的检察官吕玲玲质问“你觉得这些都对吗”等现实,韩明难以再圆滑逃避责任,挺身为正义“舌战群儒”,唤醒“沉睡”近40年的《刑法》第二十条。“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作品勾勒人物“弧光”,触摸法条温度,凭借与社会议题的关联引起观众的情绪共鸣,呼应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张艺谋2023年国庆档票房冠军《坚如磐石》、暑期档热片《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也都是司法涉案题材“社会议题┼情绪输出”的有效明证。《第二十条》更具亲和力与社会辐射面,并于2月22日开始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等海外院线上映,中国法治故事被世界更多看见。

《热辣滚烫》以串珠式的叙事结构展现主人公杜乐莹的人生逆旅。她四季跑步、空击、打沙袋的画面,都使用了由史泰龙编剧并主演、1976年上映的经典拳击电影《洛奇》中的配乐,表达力量,形成共情。乐莹在打拳中习得自洽、自爱与自强。她没有新手练习一年后击败冠军的奇迹,也没有原谅渣男的恋爱脑,最终在黑夜中轻快挥拳、向光奔跑、独自美丽、悦纳自我。贾玲导演与主演的处女作、2021年春节档票房冠军《你好,李焕英》追念妈妈,露出温情软肋;她导演与主演的《热辣滚烫》送给自己,亮出坚毅硬核。新作翻拍自10年前安藤樱主演的日本影片《百元之恋》,由“丧”转“燃”,以沉重肉身演绎轻盈自信的精神建构,赢得原作导演和编剧的祝贺。

几部影片多次出现镜像,《热辣滚烫》中,涅槃重生的杜乐莹也是脱胎换骨的贾玲;《飞驰人生2》中,42岁处于人生低谷的驾校教练张驰如37岁处于青春“光辉岁月”的赛车手般目光坚定,5年前后两车在赛道合体,以无人机实拍、电脑特效等方式在巴音布鲁克拉力赛勾连前作。张驰在充满坚石和沙砾的赛道上老马识途,让只能屈居“老头乐”车厂试驾的青年厉小海有亲切回家、回到驾校的感觉。主力不选最有能力的,只选最有钱的,“像张驰那样的野生车手只会越来越少”。张驰在往昔赛车残骸中找到“铅封”,含泪追求公正和清白而非成绩,让大量中年观众共情职场生活。巴音布鲁克之王的“王”字展现三个具有逻辑关联的变体,鼓舞人心——“王”(荣耀与辉煌)、“土”(底气与根本)、“干”(实干与拼搏)。邻家胖妞等的平凡乃至“废柴”日常,“微距”镜头下普通人的心路历程,唤醒观众对运动与公平的追求。

颇多新片通过“小而美”展现“高大上”,内容辐射法治、体育、娱乐行业、重症家庭等现实题材,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我们一起摇太阳》豆瓣评分与票房冠军《热辣滚烫》持平,是导演韩延“生命三部曲”的终章,也是其最成熟的一部电影,在节奏上有2015年暑期档《滚蛋吧!肿瘤君》的轻快流畅,在故事上有2020年元旦贺岁档《送你一朵小红花》的饱满情感。尿毒症患者凌敏需控盐、控钾、少喝水,素颜雀斑且苍白消瘦,但微笑导游,独立谋生。父亲临出远门回老家照顾病重奶奶前,在旧厨房教女儿费力点火老式燃气,忧心女儿吃不上饭而突然哭出一声,这时候爱人进来,哭声戛然而止,他转身到逼仄小阳台擦泪,家有老小的成年人被生活逼迫得无法发泄情绪。凌敏注意到大大咧咧的爸爸变得小心翼翼,想方设法避免他憋出病来。面对停电跳闸、临时搬家、无缘换肾,她的乐观灵敏与“没头脑”吕途的钝感率真,都是与病痛世界顽强对话,以精神成长与生命隐喻努力成为“最美逆行者”。

刘德华与宁浩合作荒诞喜剧《红毯先生》,大胆上演短视频行业、互联网新贵和资本冲击电影行业,过气明星刘伟驰在多棱镜中分身乏术,伴随三次出现旋律极简的管弦乐《波莱罗舞曲》,他的生活一步步失控。被弃之如履的红地毯、签名墙,暴打资方戏,“猪撞树上和你撞猪上”的荒诞,引人反思资本的异化与现实的侵蚀。片末,刘伟驰驾驶一辆站立式电动平衡车,努力在高层楼宇保持平衡。电影及其撤档凸显艺术超功利性与市场逐利性的博弈。这部偏影迷审美、电影节体系的新片在一二线城市核心观众群中收获好评,但未能完成大众层面的传播。显然,小人物的悲喜逆袭更有大众缘。

2.重塑地域美学,深挖“下沉”潜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辽宁沈阳、湖南长沙、陕西西安、新疆喀什四地分会场带来《山河诗长安》《舞乐新疆》等节目,与北京主会场共贺新春。新疆、湖南与广东等热土也印在春节档的大银幕上。张驰跻身“老头乐”粉丝见面会:“好,我是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土。”《红毯先生》在深圳开机,在海丰等地取景,是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资源合作的新成果。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大榕树下健身馆、大排档、公园等慢生活场景,见证乐莹和贾玲戏里戏外的坚韧蝶变。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形象频繁出现在《美人鱼》《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隐秘的角落》《过春天》等影视作品与“五条人”乐队的音乐中。2022年春节档的《奇迹·笨小孩》以深圳打工仔的奋斗史生动诠释改革开放、创新进取的精神;《四海》刻画宁谧的汕头南澳岛与繁华大都会广州。

《我们一起摇太阳》全程在温润的长沙取景。凌敏导览橘子洲头、岳麓书院、爱晚亭等地标,运动镜头、流畅摄像与剪辑穿行在病患蜗居室、局促医院、老街与坡道,动感可视性强于仅仅三四百个镜头的《红毯先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颇有现代生活质感的长沙,吸引从2024年元旦档热映至春节共超60天的《年会不能停!》和2023年五一档的《长沙夜生活》;2019年春节档则“飞临”《疯狂的外星人》,用喜剧和科幻类型指涉现实生活和人类文明的寓言故事。

近年来,银幕资源的“下沉”推动电影院覆盖更多三四线城市,放映设备也更新换代。2024年春节档中,“返乡观影”“边游边看”等新景观让三四线城市的票房份额突破54%,高于2023年的50.1%。貓眼研究院发布的《2024春节档电影数据洞察报告》显示,《熊出没·逆转时空》与《我们一起摇太阳》下沉最好,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达60%以上。

3.系列电影延伸IP价值链,国产动画制作崛起

系列电影基于前作的成功,市场意识清晰,目标观众明确,观影需求精准,易于事半功倍。《飞驰人生2》是历年春节档中唯一一部票房、猫眼和豆瓣评分都高于前作的影片,让人们看到影片质量的要义及新IP诞生的可能。

2024、2022年的春节档,8部影片中都有3部动画电影。2022年《熊出没·重返地球》《喜羊羊与灰太狼·筐出未来》等3部动画电影都由广东制作出品,今春则有《熊出没·逆转时空》《黄貔:天降财神猫》再现广东动画的传统优势。“熊出没”IP源于2012年开始播出的电视动画片,共制作电视动画18部(1066集)、电影12部(其中院线电影10部)、舞台剧2部等。《熊出没》系列电影从2014年起每年登陆春节档,稳步叠加自然环保、留守儿童、离乡返乡、太空计划、人工智能等具有时代感的热话题,制作创新升级,3D画风前沿,口碑不断向好,票房持续提升,超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稳居中国原创合家欢动画电影首位。2022年《熊出没·重返地球》中特效镜头近1500个,占全片总镜头数量的75%。[1]2023年春节档《熊出没·伴我“熊芯”》票房仅次于《满江红》《流浪地球2》,位列年度票房第八。

今春,《熊出没》迎来IMAX 3D首秀,光头强变为程序员,走出狗熊岭,追梦大深城。影片以平行宇宙的形式深情回顾前作,在高潮戏份将十年来的重要角色集结一堂,台词依旧喜感十足。全片特效镜头1300多个,占比70%,大量爆炸、烟雾的特效,包括摩天大楼崩塌破碎的画面,苹果、蒲公英和表情各异、冲向屏幕的无数小小熊如触手可及,视效突出。系列电影十年票房累计超过73亿元。方特公司旗下从2008年起投入运营或规划建设的主题乐园超过40座,主题活动吸引游客。

二、国产电影从贺岁档到春节档的演进

最早官宣定档的《红毯先生》,从2023年贺岁档改至2024年春节档。这一改档暗合中国内地贺岁档渐趋衰微、春节档崛起的近30年发展趋势。

1.从贺岁片、贺岁档到春节档(1995—2013)

贺岁片始于中国香港,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以恭贺新年为直接情感目标的类型电影,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摩登保镖》《八星报喜》《家有喜事》《福星高照》等,结尾往往让影星直接对观众道贺“恭喜发财”“新年大吉”。1995年初,成龙主演的《红番区》喜迎春节,首次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内地,以2元一张票价收获1.1亿元票房,仅次于同年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1997年12月24日上映、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开启内地贺岁片市场。据业界人士讲述,该片先有11次剧本论证,其间请了影院经理6次,然后投资400万元开拍,最终赢得3300万元票房。[1]冯小刚相继拍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等“冯氏贺岁片”,内地逐渐培养起档期与贺岁喜剧类型。但在2003年前,内地电影市场盈利的60%来自好莱坞大片,30%来自香港电影,仅有10%来自国产电影。[2]当时大部分中国人并不把看电影视作春节假期的娱乐活动选项。许多影院工作人员同样要返乡过年,颇多影院和剧院、饭店在春节前后关张歇业。

影视业从2002年前后起步市场化、产业化,是引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力量。院线制改革启动,档期意识增强。《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古装大片集中在贺岁档上映。2008年金融危机下,中国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业却逆势上扬。“平三淡四低九,暑期贺岁最优”,两个热门档期时间跨度均为三个月左右,密度并不显著,其中广义的贺岁档从11月20日左右开始一直到春节长假结束。

2009年贺岁档《非诚勿扰》等片吸引全国3000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但这一档期概念还只存在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等大城市。[3]《当代电影》2009年第3期聚焦“贺岁档: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刊载8篇文章,如《贺岁档:从开创到成熟》《贺岁档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档期》等。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新片《阿凡达》带火“春节档”的概念,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也改变了中国人“过年不看电影”的思维。2009年2月和2010年3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分别组织贺岁片学术研讨会、贺岁片与贺岁档研讨会。2010年贺岁片与贺岁档研讨会认为,60余部电影、30多亿元票房和档期的时间跨度都远超以往,贺岁片已经从单一特定类型的片种发展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成熟的档期。贺岁档市场容量与建立档期协商机制问题成为热点。[1]

2012年岁末,徐峥编导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提速贺岁档,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首部票房破10亿元的国产影片。2013年贺岁档票房冠军是冯小刚导演的《私人订制》,此后贺岁档的票房冠军从喜剧变为《匆匆那年》《寻龙诀》《长城》《芳华》等,而春节档基本是合家欢喜剧、动画片及综艺大电影。

休假制度改变休闲生活与电影档期。1949年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于1999年、2007年、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1995年开始5天工作制的“双休”生活,年初《红番区》作为贺岁片引进。1999年开始国庆黄金周假期。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08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沿革至今,保留春节、国庆节两个黄金周,“五一”劳动节改为小长假。春节等节日消费从物质性消费向文化娱乐消费扩展。

2.春节档后来居上,反超贺岁档(2013—2018)

2013年初,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在大年初一公映,以1.02亿元成本获得12.46亿元回报,成为当年内地年度票房冠军,带动全年影市突破200亿元大关。贺岁档与第二年春节档之间的票房差距逐渐缩小。我国电影产业进入跨越式增长周期,票房高歌猛进。影院下沉深入三四线城市,各类院线也在广大县级市不断落地,“小镇青年”进入视野。美团网、在线选座的格瓦拉等线上票务平台推行“票补”以争夺市场和流量,出现大量9.9元、19.9元的低价票。“9.9元看电影”多年吸引亿万网民用户。2015年春节档8部电影上映,冲破30亿元票房。

2016年春节档票房34亿元,敢于触及贫富差距冷峻现实的《美人鱼》占半壁江山,且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受到小镇青年的追捧,奇幻、魔幻电影成为主流类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京举行“档期概念与类型创作——2016春节档电影作品研讨会”,以作品探讨现象,以评论引导创作。研讨会及之后《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刊文认为,档期、类型的概念体现电影生产、销售、发行实践的进展和对电影产业自身规律的进一步掌握。电影档期从贺岁档走向日常化的新常态,类型片创作随之丰富多样,中小城市与小镇青年及全家春节观影成为新的文化民俗景象,电影树立了供给侧改革的标杆,对文化产业具有启示作用。

2018年,春节档观影人次首次突破1亿,《红海行动》与《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西游记之女儿国》等同台竞演,通过古今中外叙事积极想象中国人的主体性,并以57.7亿元票房正式反超2017年末贺岁档56亿元票房,此后差距越拉越大。贺岁档越变越短、存在感越来越低,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中细分出跨年档、元旦档,并与春节档截然分开。在猫眼、灯塔等电影数据平台,贺岁档专指11月下旬至12月底的一个多月时间,跨年档指12月31日一天,此后相继是元旦档、春节档。从贺岁片到贺岁档再到贺岁季、圣诞档、元旦档、春节档等,体现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与电影生态及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近年来,贺岁档的“贺岁”功能已经被春节档期取代。

3.春节档破局突围,思谋长远(2018年以来)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春节档已然成为全年电影票房最集中、竞争最激烈、消费热度最高的黄金档期,聚集效应强,是重要的年度电影市场风向标,并折射大众文化及审美倾向。观影人群处于返乡热潮中,时间周期多为7天,高度体现三四线城市观影趣味,档期票房往往超过60亿元,产出全年总票房的10%—20%,成为行业观察的第一切口。

一批行业人士、报刊媒体与专家学者密切关注春节档,特别是面对2018年资本寒冬,纷纷提出建设性措施以促进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中国电影家协会先后主办2021年、2023年春节档电影现象研讨会,深入交流艺术呈现、档期生态、产业结构等,总结高票房与好口碑背后的成功“密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主办的“2022年春节档电影现象专家研讨会”通过線上视频的方式举行,认为春节档票房增速放缓、观影人次下降、票价过高等问题显现,特别是观影人次的下降自2016年以来更加凸显,其背后是创作者与观众如何达成共识、热门档期与全年市场如何平衡、影片与档期的契合度等深层次问题,建议用更科学、丰富、全面的指标来衡量和反映产业生态。除了文化产业和市场营销,颇多专家学者还从媒介生态学、情感社会学和大众文化、艺术理论等领域深入研究。

三、创作、档期、生态研判与对策思考

今年春节档集中度偏高,多样性欠佳,排片向头部影片倾斜,马太效应突出。腰部影片《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红毯先生》未能凭借口碑逆袭,排片和票房持续走低。8天的档期比往年多1或2天,票房实际涨幅并不足以成为史上第一,且档期内嵌套了情人节档,客观上有两档加持的助力。尽管总观影人次创新高,但前提是总场次同比上涨46%,因此总体的场均人次与上座率是同比显著下降的。可见,繁荣之下亦有不容忽视的隐忧,需要深耕创作,开发档期,实现“双轮驱动”;强化线上线下,大屏小屏联动;建设良好生态,做好融合文章。

1.精益求精创作,推出优秀作品

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讲好贴近生活、深入人心的故事,确保艺术质量,是电影作品获得认可的根本。近两年热门档期爆款频出,源于大多数影视公司更加专注主业,电影工作者回归创作本源。春节档等近百亿元规模的重点档期,孕育了创作的暖冬,如现实主义电影潮流涌动、科幻大片崛起、新主流大片阵容加强、爆款影片和美学风格多元发展等。

首先,电影叙事升级,提升喜剧、科幻、动作等本土类型水准。时代特有的文化心理构成了喜剧片生产创作和观看接受的语境,在“团圆”属性突出的春节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基础,档期内大部分影片追求合家欢,《奇迹·笨小孩》等喜剧片素有以小博大的先例。2013—2023年这10年间有6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是喜剧片,如《满江红》《你好,李焕英》《西游·降魔篇》《美人鱼》等,紧随2014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5年《天将雄师》、2019年《流浪地球》、2022年《长津湖之水门桥》后的票房季军也是喜剧片。2024年“热辣飞驰”喜剧当道。《第二十条》在家庭喜剧中代入现实主义的痛感,让千家万户共情。《我们一起摇太阳》用喜剧元素中和人生逆境的苦涩味道。但扎堆的喜剧片中不乏赶工片、翻拍片,不免同质化竞争。129分钟的《热辣滚烫》,前面铺垫的剧情占据近90分钟;《第二十条》小品化的喜剧段落使情节拖沓、意义稀释。

2019年的春节档中,《新喜剧之王》《神探蒲松龄》等港味喜剧缺乏创新,但《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篇,让喜庆的春节迸发想象未来的磅礡气势,领先票房,并带动2022年暑期档的《独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明日战记》等近年国产科幻类型片的艺术想象、家国情怀、特效呈现,电影工业化水平稳步前进。《流浪地球》系列慢工出细活,制作周期长。《流浪地球2》讲述人类直面末日困境与生命存续双重挑战,全片共3000多个特效镜头,近90%特效由中国特效团队打造,片中众多实用装置、未来机械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和参与实景拍摄;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8个国家同步上映,累计与39个国家或地区的观众见面,海外票房超过1亿元。这些有力拓展中国叙事的文化深度与多元表达,展现文明交流互鉴下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与中国形象。

其次,从释放存量到促进增量、稳定供应、开发IP。电影市场存量已经基本释放,而新片特别是具有较大投入和市场竞争力的大片供给可能遭遇瓶颈。已有好莱坞科幻片《沙丘2》定档“三八”妇女节、追光动画《白蛇:浮生》定档七夕等,但宣布定档并提前投入营销的热门影片数量总体不多。能否满足全年节假日对头部电影的需求和日常的多样化电影需求,是否会重现新片青黄不接的状态,尚面临不确定性。且引进片有可能加大空白。因好莱坞在2023年经历了美国编剧工会和演员工会旷日持久的双双罢工,流媒体业务亏损,影片票房表现显著不及预期,反映出观众回归影院的速度放缓和内容创作上的停滞不前。好莱坞进口片在中国市场不断折戟,2023年没有一部票房超过10亿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的电影市场,也在借助外力与传统文化突围困局。本土改编的《热辣滚烫》和近年的《消失的她》《独行月球》《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都加入热点社会议题,使日韩冷门IP跟今天生活打通,比《回廊亭》《忠犬八公》《超能一家人》等改编更接地气。《流浪地球》和《熊出没》动画电影系列等原创IP值得借鉴。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更多的中小类型电影、更均衡的电影品质、全年票房的稳定增量。

最后,推动中国电影人才辈出、同台竞技。张艺谋导演继2022年《狙击手》、2023年春节档《满江红》与国庆档《坚如磐石》之后再战春节档,《第二十条》以家庭温情喜剧打开现实主义,走出法理困境,雷佳音、马丽首演夫妻,赵丽颖演绎残障人士让观众泪目;编导韩寒和沈腾、尹正、魏翔等开心麻花演员的原班人马推出真人版续作电影《飞驰人生2》,与《热辣滚烫》的体育题材励志喜剧都有观众基础,构成性别镜像,但春节档总体上欠缺新人。2023年暑期档涌现申奥的《孤注一掷》、崔睿和刘翔的《消失的她》等新人新作,背后有宁浩、陈思诚等对青年电影创作者的扶助。电影界的“传帮带”,通过创投、监制、培训、公司合作等各种形式,逐渐形成若干各有特色的创作梯队,有助于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贾玲等女性电影创作者力量崛起,《熱辣滚烫》展现女性励志精神,在成功实现人群破圈的同时,更偏向25岁┼的女性用户。春节档观影画像整体向女性倾斜,且女性观众占比连续4年上涨。此前暑期档《消失的她》也以“拒绝恋爱脑”“远离渣男”等女性观念点燃大众情绪。2018年春节档《西游记女儿国》《捉妖记2》等也存在女性向元素。“三八档”、七夕档等一天成“档”的新生细分档期也随着女性向消费而有了更多的营销意义。

2.更加重视档期,更为稳健开发

档期对于内容的发掘扩展、工业水平的能级跃升、产业配套的发展带动、审美风尚的引领、观影人群的培养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是中国电影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世界电影刚性票房的聚集地。

一是用好热门档期。大多数观众仍然选择在热门档期观看电影,考验着编导演创作、片方推广、影城排片的专业能力。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回暖,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2023年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及2024年开年的“史上最强元旦档”等热门档期,票房贡献超过全年总票房的一半,其中暑期档三个月的电影票房达206.19亿元。档期的引流方式、口碑发酵、密钥延期和长线营销,提示宏观把握影视市场发行与文化产品消费规律。供给需要更强的竞争力和更精准的定位;还应考虑内增档期,在特定档期额外开设早间场次,增加排片;盘点档期上片的均衡性,满足多样化需求。如与《长津湖之水门桥》同映,《狙击手》排片应更精细。伴随全民电影素养的提升,创作者和观众已超越影星大拜年的阶段,能够接受悲情的《满江红》、催泪的“李焕英”和太阳系毁灭的《流浪地球》系列。

二是开掘日常放映。电影市场也适用经济学“二八定律”,今春排名前四的影片拿走了档期超97%的票房份额,后面半数影片当日排片占比均不足10%,仅占据2.5%票房,撤档在情理之中。春节档辉煌能否常态化?怎样避免“赌一把”的投机心理?与日常院线电影相比,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民众休闲时间集中与增多,具有非常态消费与节日暴增特征。端午档、中秋档、情人节档以及非节日档期票房占比进一步下降,也折射行业愈演愈烈的“档期依赖症”,尤其是“头部档期依赖症”。但健康的电影行业不能只看大档期或只依靠某种单一的类型/题材。2024年元旦档《年会不能停!》《金手指》《潜行》等以15.36亿元票房刷新纪录,随即1月新片少且口碑差;2月,在春节档开始前的9天内没有一部新片定档。这些冷门时段也具有票房产出能力,例如电影《死侍2:我爱我家》在2019年春节档前一周获得1.52亿元票房,《南极之恋》在2018年春节档前15天获得近2.33亿元票房。2022年春节之后市场出现的空窗期助力一度排片不到10%的《人潮汹涌》成功逆袭,累计票房7.62亿元。聚焦重症群体的《我们一起摇太阳》改档至2024年3月30日,更契合清明节档期。

档期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资源分配不均,消费者缺乏购票观影意愿,电影行业必须在节假日予以刺激才能扭转平日的冷清。良性运转的市场需要走出节假日刺激,吸引消费者自愿进场。档期、排片均衡合理的调控机制还未成熟,市场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必须在周末档的营造和建设上继续下功夫。别林斯基说:“每个民族都有两种哲理:一类是学究式的、书本的、郑重其事的、节庆才有的;另一类是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这两种哲理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彼此接近,只要谁想描绘一个社会,他就必须认识这两种哲理,尤其是必须研究后一种。”[1]中国家庭习见的日常哲理与隆重的节庆文化,应在全年电影展映中得到展现。

三是着力抱团发展。近年多部动画片仓促定档,内容宣发都没跟上就盲目冲入。但近三年的特殊时期对影迷观影习惯的斩断非常严重。2023年12.99亿观影人次远低于2019年的17.3亿、2018年的17.17亿和2017年的16.22亿。全年观看6部以上电影的核心影迷从2019年的2230万降到2023年的975万。

为此,近年影视公司更为抱团发展。2024年春节档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参与出品、发行了票房前四及《我们一起摇太阳》共5部影片。除此,《流浪地球2》的出品方还有阿里影业、万达电影、华策影视、华谊兄弟、横店影视等二三十家,《满江红》的出品方也有欢喜传媒、光线传媒、猫眼娱乐等二十多家。横店影视、阿里影业都参投、出品发行了四五部春节档电影。光线传媒联手张艺谋,继《狙击手》《满江红》《坚如磐石》之后,主投《第二十条》。

2024年中国电影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应树立“长期主义”意识,从生产到宣发精耕细作,不急功近利,从数量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发展,以更多的诚意让观众与电影建立更为良好的关系。重视下沉市场、亲子观影、女性观众等新动力。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和微博等社交媒体替代路演、点映等传统模式而成为电影宣传营销的重要阵地。

3.培育文艺生态,构筑强影高地

面对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电影创作体系和投资结构发生改变、电影创作周期性特征呈现、消费心理变化、“互联网┼”态势加速等多重因素,国家电影局、中国人民银行等数十家机构举办“看电影过大年——2024年春节档数字人民币电影消费优惠活动”,带动北京电影局等地方管理机构提供累计超1亿元的优惠补贴,为电影消费带来实在优惠。龙年春节档平均票价低于50元,相较去年春节档52.3元及2021年“史上最贵春节档”明显下调,让利引流效果显著。3人及以上结伴观影占比从往年不到20%上升到27%,家庭观众增长明显。而且新春娱乐消费呈现线上线下双增长现象,优酷电影频道大屏端用户时长同比增长近30%,相关主演带动前作《飞驰人生》跻身热度榜。

资本寒冬造成的产业困顿、流媒体对人们观影习惯的重塑、电视荧屏和移动端剧集及微短剧对注意力的分化等,挑戰着多屏时代的电影本体、电影性与艺术作品、文化产品的品质。电影还面临文旅新业态与新供给的竞争,出游等替代效应显著,需探索旅、影联动新模式。在电影产业连续十余年高速发展之后,人口红利、影院银幕数红利、票补红利等逐渐退场,档期的虹吸效应、木桶短板与发展制约凸显。除了观影人数的下降,近年电影原创内容池枯萎的窘境、短平快的运作模式、喜剧类型或当代题材的单一、“撤档”“盗摄”冲上“热搜”,无不提示在艺术创新、档期宣发和产业链等方面还有更多提升空间。

2024年春节期间,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问世,能将简短的文本转化为一分钟的高清视频片段,创造逼真、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展现专业视频生成能力。去年ChatGPT等人工智能就引发美国影视行业罢工,美国演员工会在谈判中获得了知情同意和公平补偿,这意味着寻求使用表演者数字复制品的公司必须在使用时获得同意,并提供数字复制品预期用途的合理描述。《头号玩家》的世界正加速到来,影像视频行业受到巨大冲击。电影如何呼应时代的变化,切实而紧迫。

龙年伊始,火爆的春节档彰显中国电影蓬勃的生机,也是文化产业火热的缩影。尽管急就章中有瑕疵,一半电影撤档表明“冰火两重天”,但春节档的文化景观体现超越影像价值、凝聚精神力量、点燃奋斗热情的多重意义。新的一年,在政策的鼓励下,在消费端和生产端的推动下,影业整体回暖和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电影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和内生动力,腰部和中小体量影片将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世界趋势、中国社会与电影生态均发生重大改变,在复苏和重构中,观念革新、艺术探索、产业变革、代际生态、类型格局、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等都在寻找创新入口,迈向电影强国之路。

【作者简介】

何 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刘艳妮)

[1]贾云鹏、张若宸:《〈熊出没·重返地球〉:动画电影的商业艺术创作策略分析》,《当代动画》2022年第2期。

[1]高军、张煜:《贺岁档:从开创到成熟》,《当代电影》2009年第3期。

[2]孙若风:《战略机遇期文化战略体系初显轮廓》,《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5日。

[3]杨晓云、周夏:《国产电影论坛“贺岁片学术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09年第4期。

[1]左衡:《宏观、全景、透视——“贺岁片与贺岁档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0年第5期。

[1]〔俄〕别列金娜选辑:《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86页。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论电影产业中明星构建的心理及文化机制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
双边市场的需求与价格结构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