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

2016-05-31杨月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6期

杨月

摘要:自2003年起,中国电影业经历飞速发展阶段,2015年票房达到440.69亿元,银幕数量超过31000块,位列全球第二位。然而高速增长的市场如影随形的是风险激增,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依旧面临较大的投融资风险。文章从三部分研究我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和导致的后果,分别是内部自身缺陷的微观领域、外部运行发展不完善的宏观角度和内外机制协调障碍的综合因素,通过列举实例,为我国未来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的降低和规避积累经验。

关键词:电影产业;投融资;机制;风险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纵观中国电影史发展近百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企合一的制作、发行和放映模式;二是双轨制时期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主权的市场化发展;三是市场经济初期至今开始构建新型电影市场环境,正式实施“院线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要接受来自美国、韩国等电影业的挑战。

在此种背景之下,中国电影要求得生存的唯一途径是加快发展速度,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机制。但中国的电影产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金问题、投融资风险,对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束缚,造成投融资机制运行效率低下有诸多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投融资机制内部要素风险制约,二是整体外部坏境制约,三是内外部二者间的协调障碍制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进行研究。

一、微观领域风险——内部自身发育不健全

中国电影产业虽已有百年历史,但本质上仍然是初级发展阶段,资本结构单一、低于分布不平衡、市场竞争不发达等问题为主要表现。

1.社会投融资非专业化突出投融资矛盾

中国电影产业社会投融资非专业化突出的投融资风险主要有三:

(1)显著差别对待的风险。国有电影企业和民营电影企业本身在实力上相差悬殊,却得到差别对待。国有电影企业本身资本实力雄厚,然而缺乏市场意识;民营电影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却在投融资市场不受宠,导致中国电影产业的恶性循环。国内的社会投资非专业化现象较为严重,社会投资的基本策略是小成本、小制作、小题材,除了各地影视公司投资拍摄的影片与制片公司合作,就是个人拿着剧本找投资,或者热衷文化事业爱好者各地寻找投资,在制作、发行和管理等都缺乏保证。

国有企业对国家资金要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如果投资一个或几个影片不成功,就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中影集团就是一个例子,早在2001年摄制了《致命一击》等5部影片,总投资达到3700多万元,发行后市场回收400万元,在2001年净亏损达到300多元,不能不说是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国有电影企业一味盲目选择,不考虑市场需求,无序的进行投资,导致国资不断流失。相比之下,没有依靠大制作而成功的光线传媒,在2012-2014年都在中国电影业独树一帜,虽然在票房总量上无法与华谊和博纳相抗衡,但光线传媒依靠对市场独特的嗅觉和观众喜好,推出的低成本喜剧《分手大师》、青春系列《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等电影,获得惊人的290%的综合回报率。

(2)电影项目投融资手段单一的风险。中国电影投融资是单一项目,只要少数电影项目能获得高额利润,多数电影存在亏损问题在电影市场发达的美国,组合投资已经应用,一能避免较高的投资风险,二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这一情况极大地影响行业外投资者的热情。

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真正能够做到组合投资,降低资金风险的有,在2003年2月,西影股份公司、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西安明乐文化传播公司联合组建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体现了资源互补为彼此提供更多发展商机。再有2004年11月,索尼影视国际电视公司与中影集团成立了中国首家中外影视制作合资公司——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它将影视业和娱乐业结合起来,使得中影集团在可控风险范围内,扩展了经营的领域。

(3)国产电影盈利模式不成熟的风险。城市影院票房、农村市场电影放映、电影频道、音像和网络版权、政府支持资金、海外版权销售以及衍生品销售等7个渠道,是电影产业的主要收入。我国每年发行100多部影片,能够盈利的目前占3/1,整体上,中国电影产业盈利能力弱,投资风险太大,电影产业资金匮乏严重,投融资矛盾也逐步凸显。

《西游》、《泰囧》、《致青春》等一系列叫好叫座的电影,幕后操盘者基本都是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华策影视,华谊兄弟之所以做的如此成功,不是单一靠票房,营销预算、版权回收、电影衍生品销售、电影翻拍、主题公园建设等等,华谊兄弟还启动“电影公社”等地产项目,将“狄仁杰”等做成系列,形成文化品牌,未来作为主题公园来开发,多维度演唱影片的的市场流通时间。

2.产业结构失衡加重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结构失衡加重的不确定风险主要有二:

(1)缺乏防范机制的风险。市场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产业成熟度不够,甚至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论电影企业有怎样的投资欲望,没有融资就没有投资,金融中介机构也不会甘愿承担风险,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一直存在。而成熟的电影产业市场要求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来规避电影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所面临的风险。

对于风险投资,如何顺利回收效益是关键。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电影集团、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等数家电影公司纷纷筹备上市,华谊已经上市,然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进程持续被搁置,导致是的公司上市这一最为风险投资所仰仗的退出通道至今未能全面实现,由此产生的对风险投资进驻电影产业的促进作用也就没有太高期望。

(2)信用级别差异的风险。中国的电影产业市场存在电影企业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这就导致产业的整体规模表现无法与国际水平竞争。一个运行流畅完善的投融资机制需要信用体系作为保障,为将来建立良性的业务交流渠道,这就局限了规模较小的电影企业成长。

近年来的国产大片都不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但全部都是国内最大型电影企业,不免有垄断嫌疑,这就是一种信用级别差异所导致的后果。如华谊兄弟投资的《夜宴》获得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贷款,是首例为单个电影项目投资的情况。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为保利博纳的《十月围城》《大兵小将》《一路有你》三部影片投资5500万元。中影集团出品的《赤壁》是香港渣打银行投资的7000万美元。这些例子说明银行在对电影产业的贷款中同样存在着“大企业”偏好,这是由于大型电影企业较中小电影企业在知名度、品牌和人才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盈利的主要是大型电影企业,其靠的是大制作、大明星、大宣传的大片,而中小型制作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由中小电影企业生产,所以亏损的企业也多以中小电影企业居多。由于现阶段电影产业缺少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和制度,缺少引用信贷资金和众多风险投资基金。

3.金融产业结构失衡增加整体滞后风险

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结构失衡加重的整体滞后风险主要有二:

(1)制约电影企业发展的风险。国有企业金融资本对民营电影企业的差别对待本身就激化二者的矛盾,生成电影发展企业发展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电影资源的均衡利用、电影质量水平的提升、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小电影企业来说,主要制作中小成本电影,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轻资产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大型电影企业投融资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中小电影企业就更加难以为继,为了分担风险,中小型电影企业还是主要以联合投资来解决融资问题,依旧不是长久之计。中小型电影企业要想创造出产品优势,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必须寻找自己的突破口,注重提升自己影片质量。最近几年的票房统计中,《杜拉拉升职记》、《失恋三十三天》、《泰囧》等中小成本电影在大片笼罩下成功逆袭。

(2)限制地区电影产业发展的风险。金融产业的地理分布不均造成电影产业投融资的需求差别,电影产业也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电影产业资源集中在中东地区,不利于电影产业投融资的进一步改善,增加电影业整体发展的风险。

从电影的地域分布来看,目前电影票房主要依赖于大城市院线收入,传播地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电影市场所提供的票房较少,全国13亿人口,8亿左右生活在农村,所以电影业的地域发展程度,票房在区域分布的均衡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华东地区在2014年贡献全国票房的36%,华南地区的观众爱好晚上看电影,每5人中就有1人是在晚上九点以后进场的,华中地区观影人群频次最高,人均年观影7.5次,可见中国电影消费地域性特征明显。

二、宏观问题风险——外部运行发展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出台一些鼓励和扶持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仍旧存在部分风险,笔者分析有:

1.政策性和审批风险。所谓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现有政策导向和政策变动等原因造成的行业性风险。电影文化作为产品,官方审查是一大因素,审查结果有可能出现重大修改意见或是根本无法上映,国家政策的变动,随时会影响电影产业的走向,更直接影响电影的投融资规模,甚至是否进行投融资,以及投融资的回报。

目前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艺人犯法,吸毒的艺人、犯某种不道德甚至犯罪的艺人,他们出演的电影都不能上画,这直接连累投资者及辛勤为电影努力的一众人等都受到惩罚,电影《小时代》《捉妖记》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再比如警匪片,具有严格的双重审批,最终可能令电影难以获批上画,投资方一般要求负责审批的公司承担部分资金,风险与利益共享,最终结果是投资者对警匪片望而却步。

2.盗版和法律风险。电影是一种版权产品,几乎所有的电影项目都涉及法律合同、部分电影创作涉及到原著、音乐版权等相关法律问题,也是对收益影响最大的风险,一方面,电影在完成拍摄制作之后,在试映到上映这段时间可能存在盗版问题,另一方面,剧本和创意本身也有被抄袭的情况,从而对影片的新颖程度造成折损。盗版对电影经营的冲击很大,直接威胁到电影知识产权的生产和构成。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制环境维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投融资问题也将成为纸上谈兵,中国电影产业也无法取得实质性发展。法治环境的完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保障产权拥有者、投资商、电影企业、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

2013年的数据显示,每年中国盗版DVD的市场是400亿元,而电影票房仅破60亿,这个数字证明,盗版对中国电影票房收益的冲击。

3.成本控制风险。在拍摄电影阶段和制作阶段无法避免会遇到不可控制因素,如天气、事故等,拍摄电影前期做出的成本预算无法正常完成拍摄。增加成本则会进一步加大回收难度,不加电影拍摄会中途夭折。其中还有拍摄设备、放映设备、影院、特殊场景和特殊道具的固定投资都导致电影业投资成本高,风险不可预估。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后期制作是一个花销巨大的环节,例如电影《赤壁》中的一个镜头,士兵甲与士兵乙打斗场景,士兵乙喷血倒地,大约时长为1秒多,用40格左右的镜头,一个枪头戳破铠甲和喷血的特效,花费两万元。再加上导演本身修改创意、拍摄延期、演员违约金等问题,超出投资预算势必增加风险。

三、综合情况风险——内外机制协调障碍

电影产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融资,在国家的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放宽以后,部分国外资本、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电影产业环节中,国家电影专项基金对新建影院进行政策奖励比如说新建影院全额返还3年缴纳的电影基金,这就严重忽视了资金需求大、承担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的电影制片方,造成资本重点向发行方和放映业聚集的后果。

例如早在2005年9月底的华语大片《猛龙》,它率先在国内进行全方位电影营销路线,拍卖包括电影宣传活动的总冠名权、全国六大城市首映式的冠名权、电影贴片广告以及电视版权、音像版权等,甚至创新出中国电影史上与电影同步发行的第一款手机和网络游戏。同时为配合投资阵容发行方向国内投放300余个拷贝,有超过600张银幕的放片规模,这种内外机制协调障碍让这部特技电影成为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影片之一,导致国内票房未过千万,惨淡收场。

根据2011年底的数据统计,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已经超过9000张,相比2002年的1843张,已经是质的飞跃,即使是全球影院建设增长最快的国家,电影制片投融资问题,尤其是小成本电影投融资却愈发困难。

因此,面对我国电影产业投融资的风险、问题和困境,既要政府的扶植和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服务,对市场主体进行更准确和严格的探索尝试,最终建立起符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规律的投融资机制。

作者简介:杨 月,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