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2024-05-12徐大威许思佳

艺术广角 2024年2期
关键词:主体性中华文化

徐大威 许思佳

摘 要 2023年12月20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在大连举办。论坛围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等主题展开。与会专家认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下,文艺评论正在获得新的机遇。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在研究媒介发展、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的同时,探索介入新的文艺文化情境、向古典传统取经,进一步加强文化主体性、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评论体系,从而努力发挥文艺批评的引领风尚、推出精品、提高审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文艺批评;中华文化;主体性;人民立场

2023年12月20日,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辽宁师范大学科研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在大连举办。来自中国文联、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联、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等相关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全国重点院校以及《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与会,辽宁师范大学各职能部处领导及相关专业师生代表参会。论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旨在深入理解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文艺批评的指导意义,挖掘蕴含其中的内在逻辑,总结探究中国文艺批评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路径,引领和推动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幕式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洪飏主持。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雪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辽宁省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付晨明、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卢锡超、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林喦、大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霍燕、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出席并致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代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向本次论坛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论坛的举办体现了辽宁文艺评论界的政治自觉和文化担当。他讲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构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南,通过与会专家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必将深化认识、推动研究,强化理论武装,把好评论方向,提升业务水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大会主题发言环节由著名文学批评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昕主持,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总结。专家学者们先后围绕“两个结合”背景下文艺批评的新机遇、以融汇创新增强文化主体性、媒介助推新时代文艺评论繁荣、文艺批评标准中的人民立场、中国古典叙事传统的当代启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代文艺批评的方法论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特征、人民文艺的价值标准与理论建构、新时代文艺批评家的建构和突围、新时代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建构、文学批评在伦理价值建构中的使命、媒介迭代与文学新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文艺评论等论题进行学习探讨。

一、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进一步为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说,“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是现实的,构成我们自立自信自强的基石;同时又是进行时,目标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强化文化主体性的基本路径是融汇创新,即通过“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最终创造出新时代的新文化。融汇创新的关键是有机结合,即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实现多种文化的“化学反应”,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而不是简单相加,各说各话。这需要打破思想壁垒,推动交融出新。融汇创新应注重辩证取舍。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发展历程,应全面、客观、深入地分析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现象,结合新的时代环境,进行具体剖析辨别,把握吸纳的条件和转化的方式、效果。融汇创新还应注重立足现实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外来文化的本土化,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增强文化主体性离不开文艺的作用,这需要文艺评论的有力引导。文艺评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应自觉投入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背景下,文艺批评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坚持文艺创作归根到底从现实社会生活吸取“唯一的源泉”(毛泽东);二是首次明确文艺创作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重要源泉”(习近平)。这就给文艺评论者提供了从新时代文艺发展新现象、新问题中提炼出理性认识和评价的新机遇。对此,王一川教授提议应重点关注和评析下列四方面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推崇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进入中国后历经百余年时间而终于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結合,生成了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并将其推向成熟之境;二是中国文艺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式“流动的现代性”的中国特有的现代性形态“流溯的现代性”;三是塑造了一批现代君子式典型形象,恰是“第二个结合”进程在新时代文艺作品人物形象中的生动呈现;四是致力于个体心结的纵深剖析,深挖社会生活巨变在当代中国个体心理激发的深层反响。

新时代文艺批评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推进古典文论资源的当代转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体系。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教授林喦认为,当前中国文艺批评的一个趋势是元理论的终结和多样性批评的崛起,体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很多思潮的影响,现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撕裂感,不仅包括受晚清已降“西学东渐”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式话语体系介入的影响,也包括今天文艺批评受新媒体化、无序的市场化、西式术语化、学术考核性体系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应努力去探寻一种中国式的元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符合我们实际的文艺标准和审美尺度。

“无论是冯梦龙、曹雪芹还是汤显祖的创作,都涉及到了叙事的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叙事的真实不在于一个完全真实的事件,而在于情感、事理的真挚。在这个前提下,哪怕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能够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辽宁大学教授马琳提出了中国古典叙事传统的六点当代启示:第一,中国传统的经典叙事魅力在技巧之余,其魅力更来自于情感介入;第二,对于叙事艺术而言,创作者既要格物,又要动心;第三,艺术真实,主要在于情感真挚和真实;第四,“同而不同处有辨”,塑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物,是形象塑造的更高境界;第五,“正笔”之外,也要重视“闲笔”,金圣叹等人的文本细读功夫值得今人学习;第六,要采取“杂而不越”的叙事文法。以上几方面对当代叙事艺术写作具有极大借鉴作用。

大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高日晖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之后,古代文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新的责任和使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开展古代小说的创造性转化的研究,以此来指导、引导小说的改写、改编和改作;第二,开展古代小说与现当代小说艺术的比较研究,为当代作家的创作提供借鉴;第三,开展古代小说的学校教育研究,把小学、中学、大学的古代小说教育贯通起来;第四,开展古代小说的大众传播的研究;第五,开展古代小说海外传播的策略和传播方式的研究。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恒军提出要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文艺评论。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以文化人”的时代命题,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具体要注意两方面:首先是以“文”化人,核心是以“人文”化成天下,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价值,加快构建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叙事;其次是以文“化”人,包括感化、教化,核心是以主体间性意识去传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化”出去,让世界接受。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创作实践中。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指出,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对经典文艺形象的塑造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出“经典文艺形象”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艺领域中具有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一个命题。“经典文艺形象”是对文艺经典理论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作为文艺经典的基本要素,既有对以往经典理论的继承,更有对它们的超越,是对文艺经典的最新表达,同时,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经典论。经典文艺形象出自当下的文艺作品,是在最为广大的受众的当下审美认可中生成的。经典文艺形象有若干形象属性:一是包含着各个艺术门类的特性,鲜活地直击人心,唤起人们最为普遍的审美共通感;二是经典文艺形象在审美接受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公约数的审美认同,并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强烈的印象,给人们留下强烈的时代记忆;三是经典文艺形象以不同艺术媒介呈现的不同艺术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审美直觉感受;四是经典文艺形象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

《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余宁认为媒介发展推动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介技术所引发的时代文艺的发展创新,给当下的文艺评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拓展文艺评论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文艺评论的及物性、有效性,彰显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功能,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在新的媒介视域下,做好文艺评论工作,首要的是推动中国特色文艺评价体系的建构。作为主体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保持对新信息技术媒介的充分观照,要真正深入到文艺现场,特别是深入到网络文艺的现场,直面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文艺创作生产格局、文艺产品传播方式、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等方面出现的新特点,积极通过有效的文艺评论推动时代文艺的发展繁荣。

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徐放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特征,他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进入历史新阶段、迈入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提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力量,对于我们做好今后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有很强的意义: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王琦提出了构建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共同体的五点思考:一是要正确处理文艺批评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构建新时代文艺批评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三是深刻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共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把多民族文化协同发展作为構建新时代文艺批评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五是要充分激活国际文化充分交流、不同文明深入互鉴的能量,将其作为构建新时代文艺批评共同体的重要驱力。构建新时代文艺批评共同体需要建设更加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以一种更加现代化的视角、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文艺评论运用的理论视角、文艺评论的话语方式影响着文艺评论家与创作者的关系乃至文艺评论家的文化身份建构。大连大学教授张祖立主要探讨了新时代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建构问题。他认为,文艺批评家身份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进行的过程,尤其当处于一个激进变化的时代,它更为凸显。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建构应该是交叉的,甚至是相反的论述和在实践当中生成的。身份的建构是内在,不是外在,不是标签是什么就是什么。文艺家、读者、文艺批评家应一起进入文本、进入叙事,一起感同身受,将人类普遍的、共同的标准同主体的独到见解联系起来,如此或能达成大家共同的认识。

媒介的变化,导致文艺创作的新变,要求评论家采用新的视野和方法进行观照。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韩传喜探讨了媒介迭代与文学新变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媒介的迭代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学的生产、流通、消费,文学的观念、实践,都会受到媒介的影响。我们在思考文学与媒介互动时,应注意情感逻辑和技术逻辑的交融关系。不仅要关注作为人的行动者,还要关注非人行动者;要关注多重行动主体,要关注物质、文化、技术三重身体行动。人与技术构成了双主体,人与技术之间具有嵌合关系。当下的网络文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之前的网络文学相比,作家群体、读者群体、文学题材、文本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文学的编码和解码、网络文学的媒介化转向等都完全不同于以往。网络文艺新形态与网络空间重构的话语空间非常大,关注媒介迭代和文学新变,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大威探讨了多媒体传播中新时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英雄观问题,他认为多媒体传播媒介和传播方法的改变,会导致其传播内容的变化、由传播者所形成的关系的变化,以及通过传播所建构的文化的变化等等。研究多媒体传播中新时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英雄观有两点意义:第一,多媒体传播是英雄、英雄观及其法规政策生成和嬗变的根据和枢纽,因此,要把英雄研究置于现代多媒体传播尤其是现代主流多媒体传播中去认识,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英雄和英雄观生成的机制和轨迹,为英雄理论的建构提供传播学的学理基础和研究平台。第二,多媒体传播能够影响到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英雄观的理论建构、价值认同、文化影响乃至国家软实力的强弱。一方面,在“对外”的意义上,全球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对中国“英雄观”传播的研究,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凝聚中国价值。另一方面,在“对内”的意义上,目前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实现“中国梦”为目的,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公众对于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呼唤,亦表现得非常迫切。因此,如何通过多媒体传播探究英雄观的生成与践行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

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在文艺批评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民性的标准。《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黄尚恩谈到,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媒介的发达,现在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评论家,大众可以通过网络点击、视频弹幕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及时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呈现出来。文艺批评中的人民性标准由此得以真正落到实处。当下的各类文艺中,像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民众的意见甚至比专家的意见重要。但是,也有像诗歌这样的特殊文类,诗人可能一味地追求先锋式探索,忽略了普通读者的接受可能性。诗歌的生态应该是多样的,我们当然乐于见到各种诗歌探索实践的存在。但终究,我们还是希望更多的诗歌回到生活的场域中来,在与大众的密切互动中产生艺术公赏力。我们的诗歌批评也应该在拉近优秀诗歌文本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联系方面发力,让诗歌真正走进人民之中。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赵亮认为,文艺评论应努力破除正襟危坐的样貌和僵化的语言套路,尽量做到自然平实、观点鲜明、言之有物,不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读者喜欢看、看得懂作为目标导向,让文艺评论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切实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目前一些文学艺术类的自媒体发布者充分考虑和贴近当下人的阅读习惯和话语方式,使他们的艺术观点有效抵达,值得学习借鉴。赵亮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代文艺批评的方法论意义,对此,她提出了三个“牢牢把握”的观点,即一要牢牢把握党对文艺评论的领导权;二要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三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

东北大学教授刘广远指出人民文艺的价值标准和批评准则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和批评准则,也就是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满意程度和评判标准。人民文艺准则是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其中,观赏性作为重要的准则与思想性、艺术性一样,作为审美的接受準则得到呈现。

大连民族大学教授何长文认为,道德自觉与伦理本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特征,伦理本位的理论指向与实践目标是群体本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因子。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与伦理产生耦合效应。文学应该关注、反映伦理价值,通过对伦理的考量与追问,促进文化反思与伦理建设。伦理价值可以增益文学的文化正能量,完成文学从道德到审美的过渡,进而使文学在接受美学视角产生更高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批评,不只是对作品的解读、鉴赏及对读者的引导,更为重要的使命是“立法”,是确定批评标准,尤其是确立伦理规范,积极引导文学创作者的伦理价值与审美取向,使其“有法可依”。为此,文学批评家应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深化“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建构,强化文学“厚人伦、美教化”的“载道”功能传统;二是文学批评家应该有时代的使命与担当,树立一种“公器”意识,捍卫价值判断的正义与原则;三是文学批评家在商品经济大潮与数字文化时代,应善养胸中浩然之气,勇敢担当“有害的文学的铁栅”,弘扬社会伦理,纯化读者心灵。文学批评在伦理价值建构中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最后,王一川教授和张晶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学术总结。王一川教授表示,这次论坛是各位专家经过长期思考与积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后提出的高见。他在总结中逐一回顾了各位专家发言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心性现实主义的概念及当下的文艺作品与文艺现象等具体且生动地回应了专家们不同的论题。张晶教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为中国文艺批评提供了全方位的科学辩证的理论遵循和科学指导,为未来文艺理论研究与评论实践工作提升了站位、明确了立场、理清了脉络,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和路线图。本次论坛研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的内在联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反哺理论,展现了学术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必将开启辽宁乃至全国文艺批评的崭新局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崇高审美形态的嬗变研究”(21BZW1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大威: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许思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实习编辑 韩雨帆)

猜你喜欢

主体性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