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2016-06-08葛晨
葛晨
摘 要:阿多诺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奠基人,他对以电影为例的文化商品和大众媒介作了彻底地否定和批判。这种批判理论是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的特殊产物。在他人为技术带来的进步而沾沾自喜,阿多诺却透过文化工业产品的伪个性化的表象,辨认出标准化和商品化的特质。在《启蒙辩证法》中,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制作,电影掠夺了观众的思考和想象的自由。根本原因是资本极权主义利用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宣传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来操纵大众的精神领域,实现自己的绝对领导。无疑,这是一场少数人的胜利,大众迷失的战争。如果还不引起大众对文化工业的反省,将会离自由之路越来越远。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电影产业;商品化
有学者指出,并非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发明了文化工业理论尤其是其内涵的使用,而是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瓦尔特.本雅明。在本雅明早期文论中便可看到文化工业的端倪——“小说和新闻媒体取代讲故事的人而成为文化的主要消费形式”。[1]本雅明也在其经典文论中讲:“灵韵的消失使真正的艺术消失了,艺术变成了大众消费品”。[2]虽然,本雅明预示到了大众和消费的运作机制,并由此道出艺术沦落为消费品的原因——光韵的消失。但是,阿多诺强调,“文化工业”之概念不是且不等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与民众艺术截然不同,必须严格加以区分”[3]。文化工业既不是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也不是当代流行文化形式,而是工业时代的文化艺术的生产。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文论史上完全地对文化商品进行批判的首次发声。因而,我们研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之时,更应该考虑其产生的特殊性。
一、当时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是形成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外在因素
在二战期间,法西斯极权统治在德国盛行,阿多诺受到法西斯的迫害,流亡到娱乐高度发达的美帝国主义。美国是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文化工业大国。在这里,阿多诺接触的是电影等大众媒介带来的感官刺激和不适应感,这不同于以往的文化接受环境——典雅的读书。对于三十年代的工业大国——美国而言,“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4]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受大众媒介的魅惑,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就是外面世界正在发生并即将发生的,已经不再思考电影作为现代艺术对生活的批判价值。作为一名外来的被迫参与者,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将技术理性加之于大众媒介,将文化工业变成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者宣传的虚假的幸福。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借用文化工业具有控制舆论,垄断思想的强大力量,终结了人的个性独立和全面解放,这也就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核心命题——“经过技术理性的渗透,启蒙为什么走向了它的反面”。[5]
此外,在德国,受到法西斯荼毒的阿多诺,对纳粹主义和反犹活动的过度警觉,使他很难对美国文化甚至是美国社会产生民族认同感。法西斯统治者通过电影、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介,大力鼓吹法西斯统治等意识形态,误导大众认为现存的秩序为最高的等级,人人都应该遵守这种社会秩序。这种编造的社会秩序是维护法西斯主义的统治,忽视了人的主体价值。作为保守式的精英主义知识分子,处在流亡身份带来的尴尬境遇下,阿多诺很难从艺术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当中看到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的推动作用,而是提出工业时期“除了绝望能拯救怎么外,就毫无希望了”,[6]忽视了公众在文化工业当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总之,逃亡生活造就了阿多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气质,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阿多诺的使命和责任。
二、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历史语境是形成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还应当深入理论文本之中,具体分析文化工业本身的特质造成的文化困境和人的生存难题。
在工业时代,广大消费者所面对的产品,是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这种程序化制造,使艺术必然具备了商品所特有的标准化、统一化、齐质化的内在品质。阿多诺指出,文化艺术商品的细节和风格,都是被预先固定好的。“英雄突然间产生的失态,情人从男明星那里受到的粗暴对待,以及男明星对备受宠爱的女继承人的藐视……这些细节就是作为计划的组成部分来证明计划。”[4]对电影细节的精心设计,不过成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娱乐工业,在这种僵化模式指导下的电影已经失去了惊颤效果,人们一旦看到开头就可以预测到谁会受到惩罚,谁会得到赞赏的固定模式。而艺术作品中的技术运用是和艺术对象的内在逻辑及其组织不可分离,但技术理性是一种达达主义所倡导的不真实的风格。阿多诺说,“明星和导演必须很‘自然地生产出具有一定技术特点的风格,使人们能够适应它”,电影制片人、编剧也在文化工业中化身为专家,用贴着同样的标签的行语进行生产。
在标准化、商品化的特质的影响下,文化商品中的虚假的个性随之盛行:“用卷发遮住眼睛,并以此展现自己原创力的特立独行的电影明星等”,屏幕之外的观众又以模仿电影明星为荣,这种伪个性化的行为使大众审美迅速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但在文化工业系统下的标准化生产,只有个人与普遍达成一致时,文化工业才能容忍个体的存在,个性已经虚假的表现为自然的东西。个体即使知道这种个性的虚伪,也会为了不被排斥而保持沉默,甚至使自己表现出虚伪的个性,大众已经丧失了辨别真与假的能力。如此看来,文化工业的个性化不过是一种营销策略,是诱使消费者上当受骗的时代。”
三、电影文化艺术在文化工业的揉碎、拼凑下变为商品,具有了分类、索引和图式化的功能,这和文化工业对电影艺术产品的“袪魅”和“返魅”效果关系密切
要想理解此说法,首先要解释“商品拜物教”的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下的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劳动产品变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文化工业产品包括电影产业变成了公平交易的商品,“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产品,并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作为准备在市场上销售而被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这里,重要的是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7]文化艺术品中的交换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这意味文化艺术品中审美价值的缺失,取乐代替了快乐,娱乐代替了悲剧。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众认为“花几个铜板,我们就可以看到价值上百万美元的电影”,[4]满足于这种自娱自乐占便宜的虚假幸福之中,“通过这一切,既调节公众生活,又控制私人生存,不仅灌输思想,而且还渗透进了人的心理结构,把确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强加给人们,使人丧失内在的自由、独立的决断能力”[6],于是,文化工业体系在大众“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中确立起来。
“电影宣传使文化结成了一个整体”,工具理性的专门化操作中的电影产业,是一种满足观众的轻松需要的娱乐体系,在资本权利执行机构的操纵之下,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商品化、意识形态化不断加深,电影艺术的内在结构中的独一无二性——灵韵的艺术精神消逝。人们处在文化工业的现代社会中,不得不接受文化工业产品的洗脑,正如人们整日都在承受电影带给人们的精神刺激和改造,“真实生活再也与电影分不开了”,误以为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人变成了资本主义统治阶级所希望的提线木偶人。而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有声电影的出现加速地剥夺了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大众沉溺在电影创造的快乐至死的梦幻般的超现实中。
四、但是阿多诺在对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批判之中,完全遮挡了工具理性的合理和必要的使用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悲观论
首先,阿多诺忽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电影产业等大众媒介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运用在社会历史发展上是一种必然趋势。存在即合理,文化工业之所以能够产生并流行,乃是制造文化工业的高科技正是推动人们生活迅猛提高的原初动力,无论生活、文化、艺术,还是经济、政治、意识都已经离不开技术力量的影响。其次,阿多诺忽略了大众本身的主体性和判断能力,过分强调观众在电影光环之下的受控性和被动性。电影作品是因为人类的内在需求而产生并存在和发展的,从编剧的改写到影片的杀青都是人作为主体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人必将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表达等自主能动性,对文化艺术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发现活动。当然,随着文化工业对生活和大众的更多了解,阿多诺在晚期意识到对文化工业的管窥之见,“在1969年的《闲暇》,他已反复思考文化工业操纵大众意识的限度问题了”。[8]阿多诺充分展开在电影产业发现的种种问题,对于文化工业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批判和否定,今日来看,我们应当学习这种尖锐的反驳的研究能力,对于学者在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和尝试都是必需而且首要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胡翼青.文化工业理论再认知:本雅明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之争[J].南京社会科学版,2014(12).
[2]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明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3]西奥多·W·阿多诺著.文化工业述要[J].赵勇译,(美)曹雅学校译.贵州社会科学,2011.6.
[4]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著.启蒙辩证法——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赵勇.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的文本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11.6.
[6]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出版社,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1990.8.
[7]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杜彩.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复杂性[J].现代传播,2011年(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