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路径刍论
2024-05-07朱泳
朱泳
摘要:新时代下,思政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技双修的优秀人才。文章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创新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节;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125-04
在高职教育中,思政教育处于核心地位,其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能更好地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与应用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存在一些问题。这既与高职学生的特点有关,也与思政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选择紧密相关。为此,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是推进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在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丰富教育内涵、拓宽教育视野、优化教育方法具有积极意义。思政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内容,其目的在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伦理观念、家国情怀、道德规范等内容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富有哲理和智慧的教育宝库,而高职学生正处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学生,熏陶感染学生,启迪学生[1][2]。此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可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且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具竞争力、更具文化自觉性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1.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脱节
思政教育作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基于此,各高职院校积极将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赋予思政教育更丰富的内涵、更具时代特色的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时存在明显脱节现象,即只强调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和功能,未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未充分利用其包含的宝贵教育资源。这种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偏重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伦理道德、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教育[3][4]。另外,教学方法和形式缺乏创新,缺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评价体系主要以现代思政教育的标准为主,未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实践智慧和职业精神可为其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而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脱节,就难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难以深入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这种脱节现象不仅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重视不够
在思政教育中,部分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缺乏足够重视,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断裂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政治觉悟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和方法应当与时俱进,既要注重现代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融入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更关注现代教育理论及技术、方法的运用,对于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如在编写和选用教材时,过于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盖和介绍远不如应有之多。这不仅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也使得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情况,如开展较多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训练,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较少,导致教师在思政教育中难以恰当、高效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实效性[5]。
3.教学过程未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大背景,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领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在思政教学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未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情况。思政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在当前的思政课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运用并不积极,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形成。具体到教育内容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将理论知识作为讲授重点,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化精髓与思政教育融合等的介绍和运用相对缺乏[6]。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过于侧重课堂知识讲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体验学习等关注不足。这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难以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难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深厚的情感。在课程设计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充分融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际案例或情境,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鸿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和融合,提高思政教材的实际含金量
目前,高职院校已将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并积极更新思政教材,增加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编写思政教材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确保教材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同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与其生活、学习和工作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教材编写者在选材时应广泛吸收儒家、道家、法家等的精华,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形成思政教材的核心内容[7]。同时,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职院校还可考虑将信息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如借助交互式白板等为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或与社会各界合作,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参与教材的编写和修订,确保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为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高职院校要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与时俱进。同时,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并将教材内容逐一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还可搭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平台,如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研究、讨论和教学活动,或通过邀请文学、历史专家共同参与思政课程讲授、教材编写,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这样,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2.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鼓励顶层设计与推动
在高职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更是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而顶层设计的深入推进是确保融合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要将此项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明确融合目标,确立具体任务并进行持续检查与评估,以确保融合工作的方向和效果,同时建立专门研究机构,赋予其独立决策、咨询和研究功能,为融合提供指导意见。这样,专门研究机构可根据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策略,如挖掘与学校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并进行整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解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职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相关研究,加强其在这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与文化研究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等进行合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这样,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内容,还能使其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高职院校可与地方传统文化基地、博物馆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组织师生共赴文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或邀请文化领域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或举办传统文化展览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进一步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与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非遗传承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联动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区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组织文化渗透活动,培养思政素养
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政知识,还能在学生心中种下中华文明的种子,并在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结出硕果。为此,高职院校应采取一系列创新策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其中,借助文化渗透活动,学生可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例如,高职院校可定期举办各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演讲、研讨会等,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此外,高职院校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让他们在实地考察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其思政内涵,或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实践教学等,使其在实践中提升思政素养,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知识、能力准备。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在校内或校外建设专门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如设立中华传统工艺、民族音乐、书法等体验区,鼓励学生参与茶艺、书法、国画等活动,使其从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4.加强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融合作用
(1)建立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思政教育的任务之一。为此,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教育目标,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还具备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并能将这种能力落实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8]。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建立一套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学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多可能性,如采取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深入理解和感受到傳统文化的魅力[9]。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建设。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应积极收集、整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资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为教师的思政教学设计提供便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资料。在构建资源库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文献的整理,还要融入一些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如民间故事、寓言、传统乐曲等,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提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引导师生参与思政微课题研究与创新。高职院校可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基金,鼓励师生结合自己所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产出相关微课题、教学案例或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主动地探索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其中的优秀研究成果,高职院校可进行推广应用,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与反馈机制,推动思政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的主要阵地,其内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化与创新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素材。高职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注重应用,追求效率,因此,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更应注重实效性和操作性,高职院校可通过编写具有融合内容的思政教材,组织文化渗透活动,强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引导师生参与思政微课题研究与创新等,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養,以此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谭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的措施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3):36-39.
[2]胡雨婷,张雪.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3(18):132-134.
[3]曹丹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6):137-139.
[4]杨彤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困境及策略[J].广西教育,2023(18):54-57.
[5]曹俊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103-106.
[6]周艳,刘晓红.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及反思[J].广西教育,2023(09):62-66.
[7]何志阳,骆春榕,罗雪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3): 28-30.
[8]陈岚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23(06):47-50.
[9]盛亚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86-88.
Discuss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Yong
(Jiangxi Manufacturing Polytechnic College, Nanchang 33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ducate college students on ideals, morality, discipline, legal system, national defense, and national unity, so a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three views" and strengthen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make them excellent talents in both mor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isjointed; infiltration;f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