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让分层教学更具针对性
2024-04-24王晓燕
王晓燕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合理地分成几个水平相近的群体,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在广泛吸收分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荆州高新区学校的同伴教学实践,从学习任务问题化、学习问题层次化角度出发,探索出包括“精心设问、精当提问、精巧追问”的“三问”分层教学策略,实现了以“问”分层导学、以“问”丰富课堂、以“问”唤醒信心的目标。
一、精心设问,让分层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在分层备课时很难对所有问题进行精准分层,因此,在教学中可对问题进行动态分层。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动态化地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B层学生学习能力一般, C层学生学习能力相对弱一些)。在设計学习问题时,笔者尽可能地将同一学习问题转换为相互关联而又较好体现梯度的三类问题,让学生都能接收到相应的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任务。
在预习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文时,笔者结合文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三个难度级别不同的阅读问题。
针对C层学生,笔者设计的问题是“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针对B层学生,笔者设计的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把‘海底植物差异也很大这个特点写清楚的”;针对A层学生,笔者设计的问题是“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作者这样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巴字可不可以换成其他的字”。这些问题都指向本文的主旨句“海底的深处是怎样的”,但理解的角度不同。从预习反馈情况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作出比较合理的回答。
学生预习前,笔者鼓励学生在完成本层任务的基础上跨层预习。这样既达到以问促进、分层导学的预设目的,又适当解决了个别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笔者适时掌握预习进度,并解答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或从学生解决预习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教学契机。
二、精当提问,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课堂提问是检测学生理解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这一环节得到应有发展,笔者结合学生层次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提问形式和方法。
一是坚持优先提问。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展示相对简单的问题,让C层学生发言后,再让B层学生和A层学生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通过差异化课堂评价,让C层学生得到与A层学生同等的课堂积分的机会。此举既提升了C层学生课堂展示的自信心,又给了B层学生和A层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是常用接力提问。这类提问主要适用于课堂探究环节,而且多针对C层学生。当一名C层学生回答出笔者预设的问题后,即可得到向其竞争对手(A、B、C三层学生中的任一名学生)随机提问的权利。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如此循环接力问答,不仅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C层学生和B层学生在问中进阶,让A层学生不敢“等闲视之”。
三是活用“因题提问”。所谓“因题提问”,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和对象。如在《海底世界》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针对C层学生,笔者问:你能写出课后生字表中的所有生字、新词吗?你能分辨多音字的读音吗?这两个问题是对C层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检测。学生解决问题后,笔者借助多媒体希沃小游戏让该层次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通关比赛。在有趣的通关比赛中,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针对B层学生,笔者首先问道:“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可能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短暂思考后有条理地组织语言。学生结合上下文意可以回答出大体意思,有几名学生甚至借助上下文意答出了“拟人”,笔者给予了相应的表扬。学生在享受被赞扬和肯定的过程中强化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针对A层学生,笔者首先问道:“‘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是一个总起句,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把这个意思写清楚的?”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通过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不同的前进方式写清楚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语文园地”内容提出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笔者让所有学生参照课文写法,以“你可知道,校园的早晨是怎样的吗?”为开头进行说话练习。从教学效果上看,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言、语气、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都能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校园早晨。这一教学环节兼顾了所有学生,体现了分层教学“分层而不分类”的思想。
三、精巧追问,促进深度理解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持续的有意义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小结阶段,笔者特意设置了一个追问环节,旨在以追问促进学生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达到深层次、多角度理解问题的目的。
一是巩固追问。这种追问旨在鼓励、引导各层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帮助他们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海底世界》的小结阶段,笔者针对C层学生提出问题:你还记得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针对B层学生,笔者追问:请你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把“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和“海底植物差异也很大”写清楚的?针对A层学生,笔者追问:如果让你担任《海底世界》的讲解员,你如何把海底世界清晰地介绍给游客呢?这些追问层次分明,既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教学思想。借助笔者的追问,学生在巩固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了探索自然的意识。
二是反向追问。这种追问主要针对B层学生,目的是通过对课文和课堂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反向提问,促进学生转换思维角度,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纸的发明》的小结阶段,笔者追问:如果没有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蔡伦能造出轻便好用、价格便宜的纸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该文的人文主题。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荆州高新区学校)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同伴教学促进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JB319)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