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
2016-03-23刘小琴
刘小琴
[摘 要]在语文备学时,我们要做好“三问”。一问语文姓什么,备学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属性;二问学生想什么,备学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三问编者编什么,备学要领会课文编排意图。只有这样,备学案才能更适合学生,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 备学 三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40
语文教学都要先写好备学案再实施教学。在语文备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什么都想教给学生,而是要学会“三问”。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泉水》一课的备学,谈一谈如何体现“三问”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问:语文姓什么——遵循语文的学科属性
语文姓什么?它永远只能姓“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备学时,只有遵循语文学科属性来设计备学案,展开教学活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下面是本课的部分备学设计。
1.读泉水故事
学习小组内每人挑一句描写泉水的句子读一读。看看谁能更好地读出泉水的快乐与无私。
2.讲泉水故事
(1)听课文朗读录音,说一说读者是如何读的。
(2)同桌相互说一说泉水在奔向大海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快乐的事情。同时,比一比,看看哪个同学说得更感人、更具体。(同桌相互做评委,进行评判)
(3)想泉水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泉水在奔向大海的路程中,还会做哪些事情,还会帮助谁。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读、听、想等一系列活动,围绕课文用简洁的问题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
二问:学生想什么——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许多教师所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的精神。许多教师在备学时,不是考虑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会怎样学习,而是考虑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应该学会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样的备学,学生在课堂上也许会不堪重负,也许会是信马由缰,这些都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备学时,还要想一想: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想些什么。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设计备学案,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备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课文学到了这儿,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在课堂上,正是这一个问题,让我们发现学生脑海中想的到底是什么,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设。下面是师生交流的片断:
生1:为什么说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清泉就像是人在弹琴?声音真的有那样的美妙吗?
生2:我想问的是,我也经常看到泉水,为什么这样普通的泉水,在作者的笔下,就能够如此美呢?
……
师:大家真会质疑,那么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小组内任选一个来讨论交流吧。
这样,在课堂上将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才可以主动地提出他们心中的疑惑。这时候,我们再将释疑的机会让给学生。这样的备学才最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写出的学案才是最合适、最有效的备学方案。
三问:编者编什么——领会课文编写的意图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一篇课文为什么要编在这一册教材中,为什么要编在这一单元中,为什么要对原文进行删改等,都不是编者随性而为的,而是编者有效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平台。在备学时,我们就要走进编者,研究编者编排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弄明白编者的编写意图,我们的备学案才更能体现新课标要求。
比如,这一篇课文编者之所以这样编排,其目的是以一种欢快的描写把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编者还期望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泉水多、清、甜、美等特点,发展他们的审美情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我们在备学时,只是想着带学生认识泉水、感受泉水,这就与编者编排的目的相违背了。所以在备学时,我们还要安排一个学习活动:走进泉水,感受品质。学生自由读这一篇课文,思考:泉水为什么要奔向大海,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它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做这些事?这又反映了泉水的什么样的品质?
总之,在备学时,只有回答好上述的三问,我们的备学案才能更贴近学生,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