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4-04-24唐凯悦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唐凯悦

摘 要: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亦有诸多难题,为此应探究职业院校培养国际金融人才的路径,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教育、健全知识体系、组织实践任务和企业顶岗实习等方法,让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朝着国际化、复合型方向发展,从而培养更多优质的国际金融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金融国际人才;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125-04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共建“一带一路”等对东盟企业及以人民币为基础的资金需求持续增长,使得东盟国家的企业及居民对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需求日益增加。在此大环境下,中国和东盟各国各种金融机构和涉外企业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高技术、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金融岗位也出现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任务。新的金融业态需要职业教育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如今,传统金融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业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要想为中国—东盟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应用型、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人才,就需要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金融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活动依赖于专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人”是金融业的“第一资本”“第一资源”“第一动力”,金融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金融人才之争。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周年。10年来,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已经形成。未来,面对全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国—东盟跨境金融也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和合作方向,以金融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在东盟地区高质量发展。然而,我国仍缺少高层次的国际金融人才,如金融工作人员通常更熟悉传统金融产品操作,缺少创新观念,对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产品和服务较为陌生,并且缺少学习动机。此种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国际金融教育背景与经历、且具备研究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促进区域教育发展。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断推进,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此,将职业教育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与共建“一带一路”相融合,积极探索国际金融人才培养路径至关重要。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难题

(一)国际金融人才资源不足

由于各国文化、语言及金融专业实践存在差异,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跨校选课、学分认定、教学体系、教学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中国与东盟开展高质量国际金融人才联合培养的效果不佳。以广西为例,2019年8月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2020年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布《2020年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从产业类别上看,自贸区各片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因此现代服务业、新兴制造业以及金融业岗位占比分别排名前三。从学历要求来看,大专学历需求占比30.53%,仅次于本科学历需求占比。在金融业细分行业中,如跨境金融行业,人才现有数量不足、人才素质能力与需求有差距。随着入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企业不断增加,国际金融人才资源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二)产教融合有待深入

根据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广西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的情况介绍来看,目前全区有24所职业学校在国(境)外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已建成28个海外培训基地,面向东盟国家共享专业标准42个、课程标准207个、岗位标准21个、技术标准99个。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模式仍然以标准输出和技能培训为主。但产教融合的模式和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如设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等模式能使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也能给金融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以了解企业运作、市场需求等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但这些形式的产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国各级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职业教育国际金融人才培养在实践模式上还有待深入。

(三)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重视度不够

在中国—东盟合作建设及发展过程中涉及诸多国家,需要跨区域、跨国界、跨学科、跨时域进行知识的整合。随着我国对外投资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业面临着金融监管的变革,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多层次、国际化和复合型的人才特征,既要熟悉中国金融环境,又要对沿线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和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了解。然而,在2023金融街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一级巡视员王蔚表示,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数字化金融人才整体短缺,复合型跨领域高水平数字化人才尤为匮乏,银行机构信息科技员工数量平均占比为4%、保险行业为2.8%。由此可以反映出各大职业院校在金融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多倚重第一课堂教学,以传统知识体系为主,缺乏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单一,导致金融人才的培养口径单一和狭窄,更无法实现对宽口径、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开展产教融合教育,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金融业不断地经历着业务变革和创新,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两年,中国和东盟形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际贸易、航运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对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应联合企业进行产教融合教育,这对提升金融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開展产教融合教育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培育。学校应积极与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开展科研协作,鼓励院校师生参与产业企业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例如,通过与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合作,教师可以从中收集到一些真实的应用案例,把金融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有目标的研究工作,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新型金融人才的培育,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需要复合型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职业院校可以组建金融类专业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可根据区域发展需要,与相关企业合作,分工对重点国家进行国别区域研究,实现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同时,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化,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以及依托学校已有的国际化合作项目建立国际化师资培养项目、鼓励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专题培训等,以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1]。

三是开展“国际订单班”人才培养。这种模式的合作对象最好选择在本地区有影响力的龙头金融企业或跨国金融企业,职业院校可以携手这些企业,由企业选派东盟留学生来校就读,职业院校则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采用如“中文+职业技能”等方式对留学生进行培养,待留学生完成“订单式”培养后再赴企业工作。

(二)健全知识体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健全的知识体系是保证国际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的国际金融人才就必须形成相对健全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健全通识教育知识体系。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培养国际金融人才方面普遍追求全面且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把通识性基础知识放在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又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更多地注重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为例,其本科金融课程的重点是教授学生各个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常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人类历史上的自然、人文、艺术等各个门类的杰出贡献,理解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对此,在新财经背景下,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除应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将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等,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要求。

二是健全经济金融方法论知识体系。在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职业金融教育应注重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的研究。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基本层面的知识能力和具备技术层面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摸索出了以经验模式为基础的金融实证研究方法,以解决金融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国内的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金融专业应用性强的特征,采用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市场环境,并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数据支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是优化和改进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满足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要求,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能反映出本专业的国际化特点。比如,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开设国际化特色模块课程,将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状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机制等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第二课堂则以开发国际化实训项目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金融人才的实践技能[3]。

(三)组织实践任务,强化人才专业能力

实践是提高金融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组织金融专业学生完成相关实践任务。对此,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金融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对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积极融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具体操作方面,可以从实践平台搭建、实训中心建设、国际交流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4]。

首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院校要与政府、企业等加强合作,借助各种资源,建立开放的教育平台,形成智力和资源集聚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其次,打造数字金融实验中心。为顺应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现实需求,有条件的院校有必要建立金融机构仿真实验室、金融产研工作室、金融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室等实践基地,并引入国际金融资讯、数据等模拟金融活动,开展实践训练,锻炼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助推其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可借鉴本科院校实施的“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推出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金融类国际人才培养计划。除强调国际化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可组织课题研究、研讨会和讲座等活动。课题研究由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内容涉及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科技、安全、经济等领域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研讨会则由学生在校内自行组织进行,内容要求与全球化议题相关,具体内容由学生自行商定,鼓励中外学生进行主题交流与分享,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

(四)开展企业顶岗实习,促使人才全面发展

顶岗实习是锻炼金融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举措。截至2023年3月,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金融机构(企业)432家,年内新增金融企业21家。广西职业院校可以利用区位优势与相关金融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动态,学習和跟进最新的国际金融项目。

例如,南宁正深化以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为重点的金融改革,开展了数十项跨境金融创新业务,学生在企业中可以接触到诸如区域性人民币离岸交易、区域性货币交易清算、跨境投融资服务等领域的最新业务,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这对学生保持前瞻性和优良的职业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为其今后胜任金融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海外实习被视为课程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不应局限于在当地或国内的企业,还可以将目光拓展至海外企业。但职业院校开展海外实习还需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的支持,如所在国家、地区政府给予的政策和财政支持[6]。高职院校还可以抱团组建海外实习基地,财经类高职院校可以组成联盟并依托国外大型企业,建立广泛的海外实习联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例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于2020年牵头成立了华南“一带一路”水利电力职业教育联盟,并建立了中外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借助该平台实现了院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连接,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可以进行双向实习、就业。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国际化人才面临着资源不足、产教融合有待深入以及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等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健全知识体系、组织实践任务和开展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来解决国际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上述问题。当然,要构建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还需要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并要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为使命担当,走出一条国际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东盟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及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人才支持与科技支持。

参考文献

[1]郑亚莉,魏吉,张海燕,等.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92-96.

[2]李若羚.“双创”及“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职业教育与课程实践创新[J].时代金融,2019(23):133-135.

[3]龚钰涵.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模式优化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1):224.

[4]徐东,任春玲.新时期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析: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6):14-18.

[5]朱晓闻.新型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86-91.

[6]孙峰.境外院校开展海外实习综述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36):87-91.

注:本文系2023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自筹经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ZGDMKT2023ZC027)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