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的旅游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2024-04-24郝庆智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郝庆智

摘 要: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旅游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旅游院校应基于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大思政课”和“三全育人”理念,以课程思政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融合为切入点,从各个教学要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角度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资源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在内的“文旅融合,六位一体”旅游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072-05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可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时代命题。旅游院校应面向现代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1]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党的二十大再次作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更是将文旅融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院校实施教育教学必将更加突出学生文旅综合素养的培养需求。然而,当前旅游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不充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保障建设不完善等。旅游院校应基于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要求,在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各教学要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文旅融合,六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见下页图1),提高课程思政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融合度,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形成具有旅游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

一、聚焦文旅综合素养,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旅游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文旅人才,须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聚焦文旅综合素养,构建纵向贯通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首先,根据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能够支撑文旅综合素养的各类育人要求,如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职业道德、创新精神、服务意识、文化修养、审美素养、生态素养等进行精选和概括,最终确定学校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其次,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教育总体目标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目标中的育人目标和毕业要求中的素质目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特色设置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同时,通过专业教研室的集体探讨,确定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各目标间的对应支撑关系,并据此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再次,修订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将高素质应用文旅人才培养要求融入各门课程目标,完善课程目标中的素质目标,并依据本专业整体规划制订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最后,完善各门课程教案,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分解到各章节之中,形成更具体的章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如在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酒店管理概论”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教育总目标分解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精神4个二级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细化为职业认同感、诚信服务意识、酒店社会责任、管理思维、战略思维、团队协作精神等12个三级目标。在目标的导向下,各章节有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酒店行业和专业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其对职业的认同感,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隐性”育人目标。

二、挖掘文旅思政元素,建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当前,旅游院校各门专业课程仍专注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学,部分专业课教师联动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强,导致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比例不高、效果不佳。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但是由于挖掘文旅思政元素的力度不大、创新不足,致使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另外,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性、完整性的认识不足,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更注重思政的“点”,将重点放在挖掘思政素材上,忽略了思政的整体性目标这个“面”,[2]造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耦合度不高。对此,旅游院校要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深入挖掘与文化与旅游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对其进行认真梳理,找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的切点,促进各门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如在“会展项目管理”课程的“会展项目进度安排”知识点的教学中,融入北京奥运会进度表的制订案例,从中重点提炼“文旅从业人员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第二,将思政内容融入旅游院校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开发文旅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如将思想政治理论与文旅元素结合,打造“桂北红色旅游文化研习与实践”“大美中国”等特色思政课程,发挥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第三,对应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作用系统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强化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如:发挥思政教育在通识课程中的“浸润”作用,全面渗透普适性、通用性的文旅综合素养教学内容,持续打造具有文旅素质教育特色的通识课程;发挥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内化”作用,融入与专业知识高度契合的思政内容,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将文旅综合素养与专业知识内化于心;发挥思政教育在实践课程中的“践行”作用,把价值引领和素养培养融于实践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文旅综合素养外化于行。以“大美中国”为例,这是一门基于旅游院校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的“文化传播者”特色育人目标而开发的思政选修课,该课程聚焦“五育”当中的“美育”,内容包含和美精神、秀美山河、壮美广西、中华礼仪、使命传承、生态中国、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美济天下、美旅前景等10个教学主题。通过全方位诠释中国之大美,培养学生发掘美的动力、欣赏美的眼光、体悟中华大美的情怀以及传播中国之美的能力。

三、创设文旅活动情境,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下实现方法手段的创新升级,是精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3]目前,旅游院校部分专业教师由于缺乏思政教育经验,只能生硬地将思政元素套入专业知识点的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教学变成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简单叠加的“说教式”教学。同时,旅游院校部分专业教师难以针对所授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差异设计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过程雷同且缺乏创新。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采取“说教式”、单一化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也难以有效释放思政元素的积极效能,从而难以取得理想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因此,旅游院校应针对本校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文旅活动情境、职业情境和问题情境,综合运用情景体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榜样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深入思考问题,促使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营造师生积极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

第二,依托真实的文旅活动或项目,将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有机融入学生的课外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会贯通,使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全面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之中。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线上教学平台和各类新媒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此外,利用智慧旅游技术、VR虚拟仿真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创设仿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如在“中国文化通论”课程中积极探索实践思政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根据课程所学的知识自编自导节目举办文艺汇演活动、举办中国文化相关作品展、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等。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拍摄、编辑中国文化小视频并推送到网络平台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对标文旅人才标准,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旅游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当前,部分旅游院校未出台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和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难以对各位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做出有效评价,也使得教师缺乏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依据、标准与手段。教学考核大多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在试题中增加含有思政元素的题目,考核方法单一,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真实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因此,旅游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对标文旅人才标准,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强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根据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细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内容,灵活采用考试、作业、学习心得、问卷调查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表”评判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引入行业企业评价,形成包括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行业评价、社会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与文旅人才标准紧密对接。

第二,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评价。制订全校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拓宽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维度,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等方面,同时强化评价结果反馈,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第三,实施对各学院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成效的评价。设计组织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教材建设、保障机制、学生成长、成果运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作为各学院和专业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如“旅游消费者行为”课程围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改变单一、固化的课程考核方式,通过线上文献研读与课堂分享、课堂讨论、情景体验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大作业等过程性考核方式,重点评价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等。

五、立足文旅特色资源,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旅游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仍比较匮乏,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获取上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强、体现学校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便可及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学校虽已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但这些示范课程缺乏展示和推广的平台。同时,学校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中的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此外,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需加强建设,课程思政特色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旅游院校应以满足课程思政教学需求为出发点,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

第一,充分利用旅游院校文旅特色课程资源优势,打造“共建共享”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网络平台。整合优化学校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平台集中展示,充分发挥示范推广作用;推动“学院—专业—课程”分层分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方便实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第二,依托地方特色文旅资源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范围。与企业合作共建广西旅游博物馆、桂北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桂林抗战文化教育基地等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挖掘行业企业资源,积极邀请行业企业骨干、优秀员工进课堂现场讲学,或将其精神和事迹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學资源。第三,发挥旅游院校专业优势,积极开发融入思政元素的文旅专业教材,编写具有旅游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汇编、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等教辅资料。以《邮轮运营管理》教材为例,该教材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编写,教师实施教学时,可以结合各章教学内容实际,通过拓展阅读或知识链接的形式导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或资料,将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与《邮轮产品设计》《邮轮服务管理》《邮轮政策与法规》等相关章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讨,从而发挥专业教材的育人作用。

六、制度赋能文旅融合育人,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有序、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当前,旅游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未充分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主要体现在:尚未将课程思政相关要求或标准全面融入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尚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机制;尚未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激励和奖惩机制;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等。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正常运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以制度赋能文旅融合育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高质量开展。

第一,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制度。修订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将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全面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运行等各类制度建设中,并将课程思政教学标准纳入各教学环节质量评价中;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人才培养需求制订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对文旅融合特色育人模式的有力支撑。第二,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各二级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机制、各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机制、各教研室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与集体备课机制等,将相关机制纳入校、院两级制度,形成有效约束力。第三,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激励和奖惩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情况和教学效果列入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内容范围,纳入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教学竞赛、教学名师、优秀教研室、优秀专业负责人等各类评选的标准中。第四,创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灵活运用专家讲座、一对一指导、课例研修、示范公开课、名师说课、实践学习、考察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根据旅游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和文旅综合素养培养要求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最大化增强培训效果;营造课程思政教学科研氛围,通过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究,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继续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名师和示范团队,通过示范项目带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人能力提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例如,桂林旅游学院积极推行各二级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点对点结对共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模式,通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开展集体备课、联合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改项目等措施,推动各二级学院的教师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施的互动交流,强化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建设效果。同时,聘请思政课教师为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指导专家、邀请思政课教师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讲座培训,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效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为旅游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开创了新的途径。旅游院校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目标,将文旅融合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養过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凸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育人内涵。同时,通过教学体系各个部分的相互联动、优化组合,形成良性协同运行机制,以整体合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推动旅游院校文旅融合育人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温玉平.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研究[J].青年时代,2019(36):85,90.

[2]潘冬喜,宁存岱,孔繁镍.“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22(12):20-23+28.

[3]郑敬斌,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0(7):65-69.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基于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的旅游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23JGA353)、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B类)“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2023JGB137)的研究成果。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