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路径探讨

2024-04-24谭冠晖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

摘 要:基于新中国史蕴含的育人价值,从立德树人角度,分析将新中国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融入方法、学生中心理论、教师知识素养三个方面探究将新中国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路径,以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的政治功能,丰富课程教学的思想理论,强化课程教学的情感功能,增强课程教学的责任功能。

关键词:新中国史;思想道德与法治;融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058-04

“四史”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资源、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资源[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学习“四史”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同时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2]”。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智慧[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职新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新中国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升育人成效,对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及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史融入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融入新中国史教育以强化课程教学的政治功能,增强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前提。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以错误的历史观侵蚀着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各个重要环节,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和提高,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价值观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4]。因此要落实好新中国史教育,要有机地将新中国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教学的政治功能,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国家制度、党的治国理政方略等理论的科学性、体系性、有效性的深刻认识,坚定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融入新中国史教育以丰富课程教学的思想理论,增进价值认同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正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些深深地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够很好地帮助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消除他们的迷茫与困惑。但是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如果仅用教材的理论逻辑去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就会显得比较枯燥。新中国七十多年发展的历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共产党人的高尚人生追求和坚定的崇高理想与信念,以及无数典型事件、事例中蕴含的历史逻辑、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直击学生的困惑点,能够较好地引导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深入思考和理论上的严谨辨析。学史增信,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升教学实效、实现价值引领。

(三)融入新中国史教育以强化课程教学的情感功能,增强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一种基于人的自愿与自觉的心理反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正向作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价值旨归[5]。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一些高职学生读不懂、看不透、领悟不了,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新中国史由包括一代代爱国青年在内的先驱的奋斗热血谱成,是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写照,讲述着他们深沉地热爱着祖国和人民,热爱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把新中国史中精彩纷呈的故事及其蕴含的中国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具体的鲜活的新中国历史故事与课程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能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用典型故事诠释历史,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增强他们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使之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筑牢爱国主义思想根基,将爱国主义内化为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扣子。

(四)融入新中国史教育以增强课程教学的责任功能,强化责任认同

大学生对社会赋予的责任是否认同,关系到他们能否主动承担责任、履行责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未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绪论部分指出,当代大学生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肩负艰巨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拓宽大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他们知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落脚点在于如何推动学生践行时代使命与责任。新中国史教育是进一步强化课程的认识和实践的载体之一,将新中国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实践,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和奋斗历史,使之深刻感受前辈们为建立新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敢为人先、勇于承担责任、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从而树立与新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树立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决心,并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增长才干,用奋斗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自觉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二、新中国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学遇到的问题

(一)切入点不准确导致学生对课程融合教学的抗拒

新中国史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内容上具有深度的关联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到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观、法治观等教学内容能够在新中国史中找到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但二者各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因而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有的教师没有认真、仔细而系统性地梳理理论,没有把新中国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弄清楚就生搬硬套地把两者的内容进行融合,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成了新中国史,把理论学习变成讲历史故事,无法很好地引领价值和阐释理论。

当前,一些思政课教师在理论课堂中,以传统说教授课方式为主,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难以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有的教师虽然也坚持以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教学实践,但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对每个章节或专题进行教学,没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思想困惑点的结合,没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有的教师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没有走好“将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教学环节,学生也就无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两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且以教师直接灌输为主,缺乏平等、立体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没有得到满足。总体上来看,教学方法不太合理,导致新中国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知识内容体系缺乏衔接点和交融点,教学切入点不准确,理论解读不透,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思想困惑、学习困难,引起学生对课程产生抗拒与厌烦的情绪。

教师除了要读深悟透理论,还要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合理的方法讲清楚深奥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让学生感到理论与生活紧密联系,理论是生活的指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忽略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一方面具有自我意识强、学习目的性强的特征,另一方面又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和分辨能力。思政课教学和新中国史教育对大学生关注的就业、创业等不能起到直接、明显的作用,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远远低于专业课程。此外,部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通过散布刻意抹黑中国形象、诋毁国家政策的错误言论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欺骗和迷惑学生,致使部分学生思想产生混乱。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正视这种情况,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状况,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程和社会问题,不能很好地教导学生明辨是非、辩证看待我国历史与西方文化。外在引导和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不足。

(三)教师史学知识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新中国史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与研读,只是片面而零碎地学习了一些新中国史,没有系统地掌握新中国史的知识体系,致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新中国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与主线、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统一起来。近几年,思政课教师的人数迅速增多,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特征。青年教师善用新媒体教学,易亲近学生,但是他们中比较大的一部分人对新中国史知识了解不多,教学经验也不足,对理论的理解和讲授较为浅显,不能深入浅出地诠释理论知识。部分长期从事思政教学工作、年龄较长的教师,存在知识陈旧的现象,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能融入新观点和新发现的历史知识,难以与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同步契合。这两个方面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因此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范式,让新中国史教育更加自然地融入思政课堂。

三、将新中国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的路径

(一)拓展融入向度,有效地将两者融合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体系为基础,以新中国史典型案例和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紧密联系的重要内容为素材,找准两者之间的衔接点、交融点和教学切入点,重新整合并深化课程知识体系;量体裁衣地调整原有理论结构,广泛纳入合适的理论板块,补充相应的内容和鲜活的事例;在理论讲授和探究中,增加实践教学,让原有的教材体系转变成融合教学体系,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史实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例如,第五章“加强道德教育,鼓励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这部分内容,除了要向学生系统介绍中国人民崇德向善、仁者爱人、见贤思齐的道德观,还可以挖掘新中国史蕴含的优秀道德品格,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实践融入。比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品格,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自我革命道德”等内容融入其中,进而丰富思想道德理论体系和讲授内容。又如,第三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爱国是本分,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但究竟如何爱国、如何将青春力量奉献给祖国,这一块理论知识较为模糊。教师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涌现的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领风气之先的事例归纳总结出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展现他们的爱国实践。通过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从中看到榜样,通过榜样认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立报国志,勇担历史使命。

(二)堅持以学生为中心,增添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

一是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力度,把握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为学生进行精准画像,为开展新中国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做好前提准备。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还要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案例分享、角色扮演、小组项目研讨、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增添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表达—理解—形成共识—再表达—再理解—再形成共识”的循环互动过程中,真正获得思政课与新中国史教育知识和良好体验。例如,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征集其感兴趣的相关影视纪录片或微视频,然后采用理论讲述与故事叙述、表演相结合方式,将不同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领悟伟大的中国精神。在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例如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名人故居等,让学生在实景实情的浸润式教学中,深刻领会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进而主动立下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勇担时代使命的报国志向。总之,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科学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三)按照“六要”的要求提升教师思政素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揮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思政课教师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规范自己,提升素养。一是以崇高的政治信仰坚定新中国史教育的政治立场。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大是大非、政治原则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政治立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用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来充实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坚定信心、信念、信仰。二是以深厚的情感对待新中国史教育。要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培养深厚的情怀。既要晓之以理,讲透理论蕴含的战略与智慧,用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又要动之以情,用真实的情感和情怀打动学生,言传身教,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以开阔的视野提升新中国史教育的育人格局。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思想、塑造灵魂的创造性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环境,思政课教师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既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将理论思考转化为行动实践,又要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创新形式与方法,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讲授的吸引力、传播力、引导力。

在新形势下,将新中国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既是推动新中国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必然要求,又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使命。要想实现两者深度融合,既要将新中国史学习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又要加大教学研究力度,增强教材理论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不断提升教学队伍整体质量。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话语和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责任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淑娟,杨鹏.“四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探索[J].大学,2023(8):176-179.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1).

[3]李安增,马付杨.如何读懂新中国史[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28):4-19,156.

[4]何沙沙,胡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其应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86-89.

[5]秦勃.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建构的二维审思[J].特区经济,2023(7):138-141.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3-13.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新中国史教育嵌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育人效果研究”(2021SZ214,主持人:谭冠晖)、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项目“新中国史教育嵌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育人效果研究”(桂工业院科Y2021SZ01,主持人:谭冠晖)的研究成果。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
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视角的教学改革探讨
提升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实效探讨
党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路径研究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新探索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职院校党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