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的本然要求、实然困境和应然取向

2024-04-24韦湘云伍家苇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韦湘云 伍家苇

摘 要:构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是立足“两个大局”、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需要,是弘扬工匠精神、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深化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导向。本研究从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本然要求和实然困境出发,认为坚持全面育人的价值旨归、强化多元协同的类型特色、构建多维立体的评价坐标、推进分类多层的评价改革,是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评价向度,也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应然取向。

关键词: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本然要求;实然困境;应然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004-06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切实提高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从顶层设计上为职业教育发展确立了方向。深入推进高职本科教育改革,构建一体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回归职教本质属性、彰显职教类型特征、建设技能型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路径。

一、构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是立足“两个大局”、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两个大局”,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对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使命任务。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发展定位、社会功能、制度改革和育人功能等多方面挑战。立足“两个大局”的宏观角度,职业教育作为与生产力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逻辑起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从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中观角度来看,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是优化教育结构、解决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断头与孤立问题、实现贯通培养的因应之策;从教育结果输出的微观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培育兼具基本学科知识和技术革新能力、满足现代生产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因此,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把握发展机遇、主动回应时代挑战、着力增强人才适配度的战略选择,也是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二)是弘扬工匠精神、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支撑,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必须秉承的态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1]。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加强技能人才引育、发挥人才头雁效应、突出能力本位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高职本科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侧,承担着在人才培育中厚植劳动精神、锻造劳模精神、锤炼工匠精神的重任。因此,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职业技能为取向,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侧的精准匹配,是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缓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三)是深化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风向标、办学导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技能人才,而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两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象表征。因此,依托健全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破解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中类型特征弱化、价值取向窄化、评价方式虚化的困境,着力构建多元动态增值的立体综合评价体系,实现育人育才与评价相融共生、同向同行,是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改革实践的应然向度。

二、构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的本然要求

(一)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的基本内涵

1.高职本科教育内涵

从理论上看,职业本科教育是指通过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横向共享、纵向贯通、双向互认,达到协同发展、共育人才的目的。从实践上看,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科学合理地明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规模、知识、能力、技能结构,锻造较强的结构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统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当前适应性和长远发展性。

2.协同育人内涵

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相连,三者呈现出形式上耦合、结构上互补、运行上共生、逻辑上契合的特点。从培养目标看,校企协同育人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既是高校为适应产业发展进行的自我调整,又是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人才诉求的真实表达。从育人结果看,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双环境和双资源的充分锻炼,历练职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且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实现协同育人的双向赋能。从融合实质看,协同育人融合的基础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认同,即思想共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在不断合作中,构建以教育价值认同为核心的价值认同体系,发挥双主体和双阵地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价值导向上的同向同行。

(二)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1.教育主体的责任协同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运行初期,如果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需求定位,加之各主体教育整合能力的乏力,容易出现教育分化问题,即部分教育主体更容易选择少出力、多获益的观望态度,影响预期规划的开展。因此,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协调多元主体的教育优先级,分配教育任务,明确各主体教育责任,确保各主体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提供有力的支持,提升各主体之间的教育向心力,发挥协同育人的多元主体优势。

2.培育模式的多维协同

根据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特点,将技术、市场、人才要素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提升资源共享效应。在课程育人方面,注重专业融合和学科交叉,以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改革,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育人方面,丰富育人载体,以校企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基于实际工作场所、工作岗位的情境教学和实训实操,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师资队伍方面,选聘现代产业导师,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组建跨领域、跨行业的教师團队,实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教学特点的协同互补。

3.育人评价的导向协同

不同教育主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育人评价需求是实时变动的。如以集团办学为主体的职业院校,人才教育评价体系既要突出集团办学育人培养特点,又要体现教育评价机制的价值取向。又如,在育人初期,应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强化信念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教育评价的首要参考。在中期阶段,教育评价则应该侧重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在教育后期,则应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考核和职业生涯能力的挖潜上,从德技并修的层面对其进行考量。

三、构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然困境

2014年起,国内各省份先后开展了高职本科协同育人项目试点。从实践经验看,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在定位、认知、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质上是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具象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重构过程中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匹配的矛盾发展结果。

(一)定位模糊:对高职本科的类型和层次定位把握不够精准

高职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层次虽然相同,但是职业本科的类型特色使它又有别于普通应用型大学。试点本科学校和专业长期秉承普通应用本科办学理念,对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握先天不足。而试点高职学院专业虽然在区域或领域职业教育中具有相对优势,但是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培养范式。此外,坚持产教融合、知行合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本科的类型特征,而目前的试点项目普遍存在校企协同育人特色不鲜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浅层化、企业参与育人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职业教育亟待发展与社会教育歧视观念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二)认知偏差:对高职本科的专业和职业属性理解不够到位

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侧重于技术技能的实用性与运用性,强调的是行业需求和技能实操。高职本科专业多半沿袭了普通本科的办学模式,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考核,在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上存在一定短板。在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上,仍存在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不适应、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专业教育与职业面向不契合、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不适配、转段考核与学生管理不对接等问题。同时,对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教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力度不足,有待通过实践应用加以完善。教育层次属性认知的偏差,暴露了职业教育改革融通的紧迫性与经验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三)观念错位:对职业本科的学术和技术关系认识不够辩证

高职本科需要突破传统职业教育“重学轻术”的观念困境,辩证看待学术和技术的关系,转变重技(专业技能)轻人(全面发展)的观念。得益于科学技术发展,技术与技能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许多技能类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专业化理论知识的双重要求,偏学术或技能的单一型人才难以适应社会改革中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同时,受到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观念影响,与高职院校开展协同育人项目的积极性相比,试点项目中本科院校参与的主动性略低,应用型大学更愿意选择向学术型大学转型,开展高本协同合作的动力缺乏。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位,表现为技能型人才缺口与学术型人才过剩之间的矛盾、单一型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存。

四、新时代构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的应然取向

深入推进新时代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的改革创新,需要以多元化的育人主体、多维化的评价取向、多样化的评价理念,实现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的纵向层次衔接和横向体系贯通,更好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坚持全面育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的价值旨归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专业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厚植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坚持“知行育人”,解决好学术探索与实干安身的平衡问题。既要引导学生求真学问,打牢专业基础,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掌握解决实际困难的技术能力,锻造职业生涯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挖潜育人”,解决好技能取向和职业拓展的关系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传授终身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价值理念,进一步拓宽学生职业生涯的宽度和广度。四是坚持“融合育人”,解决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层次类型差异化的互补问题。前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理念自觉,融合产业需求、行业特点、岗位要求、专业特色、职业素养,从专业知识性、产业现实性和思想价值性的统一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习得和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培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强化多元协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特色

1.创新协同育人合作机制

时代发展趋势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不仅要推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而且要重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线上线下的紧密融合。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研究,通过组建行业发展智库、产学研创新团队等,共建产学研共同体。二是加强校企资源共享,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文化传承工作室等,丰富实践育人载体。三是加强校企共同育人,实行现代学徒制、学徒制培育试点、订单班、订单培育企业等,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四是加强不同层次教育衔接,梯次推进院校间专业对接、课程衔接、教师提质、学生管理,逐步构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

2.推进多元育人组织建设

以推进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发挥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双向赋能。一是共建学院,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院、行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育人组织模式。二是共建联盟(集团),搭建优势平台,推动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共同成立职业教育联盟、产业人才创新联盟、区域性联盟等组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三是共建标准,由本科院校、高职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教学任务、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的比重和学时,共同制订行业标准、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鼓励企业参与教材编写和科研项目,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3.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一是突出实践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真实典型的工作情景和岗位要求为依托,对教学内容进行同构性建设,体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贯通。二是突出需求导向,确定专业培养层次目标。在制订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前应进行全面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向度,以专业培养目标为维度,构建梯度递进、内容衔接、课程适配的高职本科一体化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三是突出目标导向,优化分段培养的教学层次衔接。做好转段考核、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过程服务,完善不同学历层次在思想品德教育、学业文化素养、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协同培养的机制保障。

4.优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打破组织界限,组建多元化教师团队。对标岗位和职业需求,统筹组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或能工巧匠等多领域、跨行业的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活力。建立教学场地、实训基地、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健全“双师”标准,建设高素质教师体系。选聘现代产业导师,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引导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研发工作,在锻炼实操技能、提升科研素养的同时,又能将研发成果提炼运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是注重企业实践,建构复合型师资结构。完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和挂职办法,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健全教师专业成长与个人发展的立体式层级,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

(三)构建多维坐标——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体系的评价向度

深化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改革,助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需要从高职本科教育的核心属性出发,把握协同育人的目标属性,强化高职本科教学体系的育人属性,回归职业教育人才支持的社会属性,从行业性、职业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四个维度构建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的坐标向度。

1.行业性: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行业性是高职本科教育的核心属性,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包括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两个支撑点。其中产教融合是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教育实践,是高职本科教育改革的核心机制,引导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校企合作强调企业参与办学过程,是高职本科顺应行业需求主动求变的重要举措。高职本科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属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主动提高技术人才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平台优势,在深化合作中互促互进、互利共赢。

2.职业性:德技并修,理实一体

职业性是高职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类型特征,包括德技并修和理实一体两个着力点。其中德技并修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拓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职业潜能,是高职本科教育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高职本科院校应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出发,强化终身学习思维,着力引导学生在技能领域的技术运用、理性思维、勇于探索、勤于反思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专业安身、以技能傍身,在职业技术道路上行稳致远。理实一体注重职业导向,突出教学过程对工作内容的同构化和重塑性,是高职本科教育类型特色的内在指征。以实际工作情景为依托,从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的发展方向重构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情境,将实际工作情景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内容和实际工作的合一性。

3.学术性:核心素养,问题意识

学术性是高职本科教育的专业属性,也是高职本科錯位发展的层次定位,包括核心素养和问题意识两个发力点。其中思维能力重在铸牢知识学理基础,锻造学生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紧密的思维能力;问题意识则重在训练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实践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两个发力点从理念和应用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机遇的敏锐度。

4.创新性:创新意识,工匠精神

创新性是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践属性,也是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动力,包括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两个生成点。其中创新意识旨在树立勇于探索和自我革新的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理念融合、技能创新之道,这是高职本科育人目标的价值宗旨。工匠精神侧重培育臻于至善、精益求精的实践精神,使学生掌握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构筑科学思维和担当意识,这是高职本科育人的价值引领。这两者均具有后天生成性,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创新、进步,以技艺精湛、品格高尚的大国工匠为榜样,逐步提升自身技术技能水平。

(四)推进分类评价——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的重要抓手

1.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师教学结果评价体系

立足行业属性,构建全方位教学成果综合评价机制。坚持敞开大门办教育的原则,完善多元、立体、多维的综合评价机制,完善以质量报告、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外部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以评促改,发挥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作用。

突出质量优先,完善综合性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机制。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考评体系,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从师德评价、教学评价、科研评价、社会服务评价等方面的难点入手,将教师教育教学实绩、学生全面发展、参与企业实践、服务社会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健全教师社会贡献度和人才培养契合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使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

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数字化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机制。深入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变革,以数字化升级赋能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方式革新,实现督导管理、巡课管理、课程录播、学生评教、同行评课、数据分析与统计,加强教学过程评价。优化智能教育应用,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数字化课程、超星学习通等教育平台实现线上教学辅导和教学资源利用,拓展师生课堂外互动广度,营造教师潜心育人、学生专心学习的教育氛围。

2.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

改革评价主体,健全综合评价。打破以往人才培养质量中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的封闭式评价体制,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外部评价主体,构建更多元的人才评价主体。健全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应包括校企合作成果评价、机制运行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以及校企协同育人创新评价和应用推广评价等。

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从能力素质、社会评价、经济增长等三重维度的培养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改革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评价,而且包括学生企业实习的学以致用评价、正式入职后一段时间的职场成就评价、毕业多年后的职业成就评价。发展性评价包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工作期间知识素养、技能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增值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学生专业学习效果评价以及就业质量评价(就业满意度和薪酬收入)、职业发展评价(岗位胜任力和就业前景)和用人企业评价。

贯通培养体系,探索增值评价。系统设计高职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推动“1+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和多元选择的机会。创新学生能力增值性考核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做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之间的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鼓励,锻造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规划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3)[2023-11-1].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7.htm.

[2]柯慧明.探索构建高职本科协同培养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2协同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51-55.

[3]王阳根.多元主体协同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4):70-73.

[4]张定华.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6):102-104.

[5]刘志坚,晏慧敏.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内涵、困境与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23(3):9-12.

[6]王亚煦.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2(5):80-85.

[7]陳锋.抓住机遇,乘势前进,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8-2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重点课题“‘SPADE质量标准认证支持下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2022ZJY362)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