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立体多维建设路径探究

2024-04-24周飞伶许颖颖陈喜凤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周飞伶 许颖颖 陈喜凤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在教学上如何顺应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是现阶段需要解答的问题。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的三大困境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要素,实施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思专融合、思创融合以及教育主体间协同的立体多维建设策略,以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作用,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传播学;思专融合;思创融合;教育主体间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062-0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纲要》还提出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是党和国家新闻舆论人才的“蓄水池”和“养成地”。全面推进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为党和人民培养值得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现实需求。

本文基于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考察,总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的三大困境,即新媒体舆论场乱象影响“为谁培养人”、教育主体间缺乏协同影响“怎样培养人”、应试教育仍在影响“培养什么人”,以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要素,即“1+N”学科知识能力、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的核心通用能力、“双创”锻造的组织职务能力(“核心通用能力”和“组织职务能力”源自北京万学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锐于2023年3月29日开展的“创新创业大讲堂”线上讲座的内容),提出了思专融合、思创融合以及多个教育主体协同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立体多维建设路径。

一、思专融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铸新闻理想,筑牢传播实践长城

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言论,这使记者职业受到强烈冲击,记者的角色功能逐步弱化。要找回新闻传播行业的存在感,必须重新赋予这个行业庄严的边界性,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铸“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泥”的新闻理想,明确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推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作用。

(一)制订专业课程思政整体规划

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制订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整体规划,从顶层重构思政主线贯通“专业+通识”体系的教育教學布局。

首先,设置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分为政治立场、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目标。政治立场方面是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职业道德方面是树立崇高的新闻与传播理想,形成专业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目标;个人修养方面是培养追求卓越、勤奋好学、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团结共享的精神品质[1]。在目标的引领下,学生更易成长为“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泥”的“精·通”型新闻传播人才。

其次,制订详细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计划。一是在核心专业课程中,通过设置媒介伦理与社会责任感模块内容,培养学生对伦理道德的敏感性;二是开设价值观塑造与舆论引导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客观公正意识;三是设计多元文化研讨教学专题,开展批判性思维与判断能力训练,以拓宽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视野,启发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四是从社会问题视角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行业的从业者。

最后,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一是开展年度专业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明确每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二是常态化组织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会上教师分享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共同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三是推出地域文化与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研修活动,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从而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四是建立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

(二)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互融互渗的课程关系

以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为例,目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公共必修课,学分占比27.50%;二是实践课,学分占比18.75%;三是专业课,学分占比53.75%。从课程内容上看,三个模块的内容包含了知识、素养、能力三大要素,基本符合“精·通”人才培养结构需求,但三大要素的教育互相融合不足,三个课程模块基本处于各自独立管理的状态。因此,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对这种相对割裂的课程关系进行整合,打破各课程模块的管理边界,促进考核方式、评价体系、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融合,构建互融互渗的课程关系,使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中有专业案例和实践元素,实践活动能体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

开展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可以选用真实的社会事件作为案例,如媒体报道中常涉及的伦理困境或信息传播中的社会责任问题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使其深入思考伦理抉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报道或社交媒体管理,使其将专业技能运用到社会事务中去。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思政内涵的深刻理解,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建立“党建+”思专融合实践模式

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思专融合的效果最终体现在新闻传播专业技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之中。推动思专融合实践常态化,可以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即实施“党建+”思专融合实践模式。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近几年逐渐形成了“党建+科研+‘双创”的育人模式,建设了“党建科研融‘双创教育”样板党支部。依托首批广西高校示范党建品牌“党建+科研”党支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首个校园创新创业社团“农鲜口袋”,在“双创”项目驱动下,打通外联,共建产教研基地与协同育人平台,将党建、教学、科研、产业四个环节连接起来。党支部的规范化管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科研的政治方向与人民立场提供保障。

二、思创融合:以新闻传播专业技能服务社会需求,摆脱应试教育桎梏

思政课在高校课程系统中属于公共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缺乏实践场景,考核方式以书面考试为主。将思政课教学与具有应用场景、实践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采用“理论+实践”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摆脱应试教育桎梏。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推动思创融合,围绕社会需求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创设更多新闻传播实践场景,引导学生以新闻传播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在社会新闻传播实践中坚持尊重公众权利、服务社会大众的服务宗旨。

(一)加强社会资源合作,共建思创实践平台

加强社会资源合作可以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企业、机构、专家等各个领域的力量,高校通过与其合作,共建思创实践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资源和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等单位联手共建了新闻传播创业孵化基地,开展了多个校企合作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创业项目孵化,积累了将创意转化为创业项目的经驗,创新创业的能力显著提升。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理念融合起来,创设更多新闻传播行业企业岗位场景,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磨炼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本领,提升核心通用能力。

(二)培养教师思创思维,建立思创导师制

教师是推进思创融合的主导力量,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否具备思创思维对思创融合教育质量有较大影响。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思创融合专题的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和经验分享,让教师在交流、研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思创思维,为实施思创融合育人奠定基础。此外,可以建立思创导师制,为学生配备专门的思创导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发展方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感受新闻传播行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新闻理想。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进行思创融合方面的师资建设,主要从教育主体层面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的专家智库,和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任主流媒体、传媒公司、大数据应用企业等专家,共同构成文理兼容、学界业界并举、理论与实操并重的高标配教学团队,完善思创融合的师资配置。

(三)强化评估与反馈,建立过程性多元一体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需要精心设计并建立过程性多元一体评价体系。首先,明确学期初阶段性学习目标,突出思政教育目标和实践目标。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并在项目进展中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实施多方面评估,主要考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其次,为每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指导学生实践,促进学生思政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步发展。专业导师要对学生定期考核,及时提供具体的反馈意见,鼓励学生主动调整项目计划、调整学习策略。再次,将社会影响评估与项目实施评价结合,关注学生创新成果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多元化的评价记录,包括定期报告、实际项目成果、口头答辩等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而建立过程性多元一体评价体系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具备较高素养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在未来社会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力量。

三、教育主体间协同:实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化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由多个行动者相互联结与驱动的系统性工程[2]。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者主要涉及学校教务处、学校学生工作处、学院学生工作处、学院教学管理层领导、学院社团、学院师生党支部、教学秘书、任课教师、学生、教研室主任、创新创业学院等。当各行动者(即教育主体)之间联结协同,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化发展。

(一)人员协同

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每个行动者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职能,通过有效的人员协同,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的高效配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序进行。学校学生工作处和学院学生工作处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扮演着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负责课程结构优化、成绩考核方式制订、课程学分系统设定、培训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学校学生工作处负责制订课程结构,确保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推动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评估学生在思政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表现;主导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学院学生工作处负责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政教育,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学院教学管理层主要负责统筹安排各门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以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促进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更新教育理念。教研室主任组织教研室成员深入研究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再将成果引入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能够深入思考与现实社会相关的伦理、责任等议题;鼓励教研室成员开展实践项目,将专业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秘书则是各人员的沟通者与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创新创业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党支部与创新创业社团是校内外实践资源、各专业实践活动的接合点,建设好这个接合点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思专创融合机制形成。

总之,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学校学生工作处和学院学生工作处制定政策,确保思政元素贯穿专业课程;教研室主任引领团队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促使学科交叉和实践融合;学生社团等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意见、反馈。各方面人员的协同努力,使政策得以落实,实现学科交叉,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环节协同

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各个行动环节的协同也至关重要。环节协同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教學、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通过协调与衔接各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首先,课程设置是环节协同的重要一环。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综合考虑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要求,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此外,课程设置还应注意不同学年、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整相关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学改革是环节协同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思政教育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跨学科的合作教学,让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更加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再次,实践教学是环节协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应注重将理论知识目标与实践能力目标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活动,同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学术研究也是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学术研究可以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各个行动者可以积极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探索思政教育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模式。

(三)平台协同

平台协同涉及教学平台、学术交流平台、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多种平台,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促进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和质量。首先,建设教学平台是平台协同中的关键一环。学校要建设多样化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智能教室等的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在线教学、作业布置、学习资源共享等,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线上学习、交流讨论、作业提交等,并方便快捷获取学习资源和信息。其次,建设更多交流、合作和展示的平台是平台协同中重要的一环。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学术论文大赛等活动,让师生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心得,与其他行动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互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最后,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是平台协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各个行动者可以共享和借鉴其他学校、其他行业的优质课程资源,进一步推动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同时,学校可以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上发布相关的政策信息、教学指南等,为行动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致力于挖掘和发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社会事务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因素和作用,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3],也是对国家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探索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立体多维建设路径,首先要思专融合,主要解决自媒体泛滥下新闻理想的缺失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贯于整个专业课程;其次要思创融合,主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发展成为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再次是教育主体间协同,主要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的问题,通过推动多人员协同、各环节协同和各平台协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合力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郑卓,陈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J].出版广角,2021(20):93-95.

[2]沈兆鑫,赵富学.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3):40-47.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注: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实践”(2021JGZ13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方法与路径研究”(2022JGZ145)、南宁师范大学2020年校级创新创业研究项目“新闻传播学文学课程与双创训练融合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