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4-04-24欧阳钦杨起群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欧阳钦 杨起群

摘 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政觉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开阔思政教育视野,助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实施中国文学课程改革,从重塑课程目标、深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计、打造课程品牌等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助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081-04

课程思政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理念和实践,更是拓宽高职院校育人途径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并针对其工作开展进行了系列论述与指示,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1]“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是重要的文化课程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功能,同时它还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资源宝库、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2]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政觉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开阔思政教育视野,助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基于此,本文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全科)中国文学课程改革为例,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路径。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中国文学课程不仅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先进文学理念,而且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4]首先,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增强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其次,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红楼梦》中反映了人性扭曲、世态炎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性的真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最后,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价值,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同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和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二)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中国文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5]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因此中国文学课程需要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地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对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既可以提高中国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一方面,课程改革可以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让教學内容更加符合时代需求,让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有利于拓宽思政教育视野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有利于拓宽思政教育视野。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历史悠久,经典荟萃,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资源宝库,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鲁迅、老舍、丁玲、巴金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还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文学课程知识内容包含由专业教师根据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精挑细选的古代传统文化精华,这些作品不仅能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可以进一步开阔思政教育的视野。传统文化精华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相通,而中国文学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责任。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文学素养,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甚至还能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原则

依托马建辉、张明新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一书中对新文科背景下关于专业课思政教学原则的阐述,本文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原则划定为遵循历史化、贯彻价值化、落实审美化三项原则。[3]

(一)遵循历史原则

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教学应该遵循历史原则,即将中国文学作为历史文化的产物,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承等因素联系起来,通过历史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回到作家创作时的历史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究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深入了解作品的历史内容和意义,以避免仅仅从字面上解读得出片面的结论。[7]以鲁迅杂文为例,其作品以具有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的特点闻名,并充满着“反常规”和多疑思维的批判性。[4]如果学生没有认真了解鲁迅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他们很可能会产生疑虑和不解。为了帮助学生消除疑虑并深入了解鲁迅的杂文创作,必须引导他们回到历史现场,全面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并清晰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鲁迅的杂文具有批判性特质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忽略鲁迅杂文背后意义的人,难以真正理解其否定性特质,即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

(二)贯彻价值原则

高職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教学应该贯彻价值原则,即将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8]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强调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明晰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与政治文化内涵,进而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认识到文学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此外,可以透过文学作品展现社会现实和问题,如其中涉及的阶级、性别、种族、人权等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进步。比如,教师讲述夏衍的话剧《法西斯细菌》时,可以侧重展现主人公俞实夫这位中国细菌专家的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他开始时执着于钻研细菌学,希望为全人类造福,但在国家遭受侵略后,他终于认识到,法西斯细菌不消灭,不可能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于是决心投入扑灭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去。教师也可以将敬业和爱国作为育人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以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感。而对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富强、民主、文明、尊严的渴求。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思政因素、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素养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达到育人目的。

(三)落实审美原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蕴含于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换言之,文学中含有一种固有的属性,即“美”。因此,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教学应该落实审美化原则,注重启发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跨文化的交流、理解和包容,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才华、有情怀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立足中国文学课程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审美的体验自然而然地领悟精神内涵,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情感认同。这不仅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审美的原则,把重点放在解读文学作品的价值层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而且需要将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情感化、情景化、艺术化、生活化、个性化处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得到自省和成长。比如在讲解《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能够深刻感悟到人生的复杂性和不易。正是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中,学生发现了奋斗的重要性,体悟到生命的能量与光辉。通过以“审美”的形式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文学作品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学生的内心,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与思政无缝对接,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成果导向,重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之一,其确定了课程的方向和目的,通过设定清晰明确的课程目标,可以引导课程内容、重置课程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往在课程大纲设计过程中,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的传统课程目标设计思路已不适用于“课程思政”要求。[5]在“课程思政”设计范畴中,对中国文学课程改革而言,需要重新认识情感、价值、态度的实现需求,不仅需要满足从低到高的认知逻辑,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重视学生情感、价值、态度的现实性。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需要以成果为导向,重塑课程目标。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目标重塑须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其一,坚持“两个结合”,增进“四个认同”,进一步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其二,进一步丰富知识学习内容,提高与深化理性思考,以“识记、熟知、了解、把握”为基本条件限制,分别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代表作家、文学经典作品、文学思潮运动以及代表性文学社团、流派等内容设置达成要求[6]。其三,着重强调提升学生文学“四力”(即阅读、鉴赏、分析、表达),领会中国文学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特征、成就、不足以及规律。

(二)承典铸魂,深挖课程内容

中国文学课程作为主渠道传播知识和引领价值观念的课程,应融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重视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引导。因此,在课程目标设定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能否深入实践的核心因素。[7]对中国文学课程而言,可以从多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首先,深入挖掘爱国主义元素。爱国主题在中国文学课程内容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元素,通过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其次,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文化元素。中国文学课作品不仅展现了作家对祖国的情感和热爱,而且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和政治现实。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制度的理念,而且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教师应以中国文学课程内容讲授为抓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教育,从而确立学生文化自信。最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的诗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些出类拔萃的文学作品都在用文学、文字的方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方法引领,优化课程设计

在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后,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实现这些元素的教学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因此,方法设计就成为中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核心。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与中国文学课程目标所涉及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8]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可以引入现代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技术,如音频和视频素材、交互式教学平台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知识。同时,可以推广小组讨论和项目制学习,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比,小组讨论和项目制学习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组织成小组,共同研究文学作品,讨论其主题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制学习。此外,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个性化教学,如个别辅导、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等,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促使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课堂革命。

(四)质量评价,打造品牌课程

“课程思政”背景下,在关注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等改革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质量评价,进一步保证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质量,打造高职院校中国文学品牌课程。[9]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的质量评价应该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以期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养的目的。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成绩、积极性作为主要衡量指标,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一方面中国文学课程改革可以采取全过程评价,以线上线下为核心进行分比重评价,如将线上线下比分为4∶6或5∶5,将章节测验成绩与课堂互动、小组内测、期末考试相结合,全面地评价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质量;另一方面,中国文学课程改革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依托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采用同行听课、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听课三位一体的方式,建立课程改革质量评价体系,針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此外,在课程改革评价过程中可以使用智能工具记录学生学习数据,持续提升高职院校中国文学课程改革质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下,课程思政建设进展迅速,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四个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的双重合力下,针对高职院校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中国文学课程改革必须以课程思政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原则,重塑课程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力求打造课程品牌,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助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马建辉,张明新.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宫爱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9(6):77-84.

[6]魏晓东.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21,38(4):27-29.

[7]金红华.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以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7-48.

[8]王英洁.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1):112-114.

[9]廖红.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98-100.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