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实践研究
2024-04-14李彦曹云鹏
李彦 曹云鹏
【摘要】现阶段大部分中学历史教育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开始得到关注。课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文章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为准绳,分析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提出了课外实践活动的科学策略,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外实践 原则分析 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之课外实践活动教育策略研究》(立项号:GS[2021]GHB145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1-0106-03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实践活动程序更加复杂,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耗时耗力,因而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教学并不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聚焦实践不断探索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高中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原则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都是历史课堂的重要角色,他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与课堂教学一致,都要突破教师的桎梏,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与此同时,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还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指引,这就需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教师主导,需要教师科学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方向、内容、方法等。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实践,教师都是活动的开发者与参与者,他们明晰教育发展趋势、新高考教育要求,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是课外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在素养导向下,教师在设计、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应切实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保证课外实践活动的效果。
坚持学生主體,需要始终凭借学生的力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推动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创造,突破教师的预设,获得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具有内在联系性,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越是有效发挥,就越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活动主旨与教材内容相渗透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学习任务繁重,这也是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少的主要原因。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只有立足教材内容来确立活动主旨,保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联系性,才能让课外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成为学生吸收知识、内化经验的重要场所。为此,在设计活动主旨时,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让课外实践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加深素养培育。
(三)提前设计与自主开发相匹配
课外实践活动程序繁杂,需要提前设计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然而如果预设学生的每一步学习行为,就会影响学生的活力,让课外实践活动再次被传统教学模式所束缚。因而,教师应秉持着提前设计与自主开发相匹配的原则,既要提前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做好活动目标、活动主旨、活动安排的预设,又要预留供学生自主开发的空间,让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展示特长的舞台。
上述内容即课外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教师在把握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可以灵活选用个性化的组织方式,保证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二、高中历史课外实践活动策略
(一)拟定活动目标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活动目标的科学设计能够让课外实践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特点来看,课外实践活动一是应成为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场所,二是应成为拓展学生视野、助力素养培育的场所,教师应从上述两个角度来科学拟定课外实践活动的目标。比如,在学习西方历史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西方各国在早期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观看《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一共12集,分别涉及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多个西方国家,与教学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为此,本次课外实践活动的目标就可以设定成“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回顾学习的历史知识点,感受近现代世界的发展变化,明白发展是第一要义,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如,在看第一集“海洋时代”的时候,学生就需联系“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节内容,回顾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行,包括他们出发的时间点、航行路线等,都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此外,视频中有生动的画面,能够实现对学生多重感官的冲击,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观看后组织学生分享观后感,就能够从具体的史实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领悟道理。
活动目标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设计,大幅提升了课外实践活动的效率,夯实了知识基础,促进了能力提升,也加快了素养培育。
(二)坚持因地制宜
课外实践活动有赖于丰富的活动资源,而不同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不尽相同,因而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应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的有利条件。例如,西安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清真寺与大雁塔,从而了解伊斯兰教与佛教的知识;韶山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毛泽东故居、毛氏宗祠等地,了解毛泽东在韶山组织领导的农民运动,创办农民夜校等历史;瑞金的学校则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井、一苏大礼堂、叶坪革命旧址群等,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诞生这段历史……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与文物,直观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产生感悟,由此来提升课外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因此,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三)落实学生主体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始终都要占据主体地位。由此,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学会放手,把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深化课外实践活动体验,同时还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为了落实学生主体,在设计、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先了解学生们的想法,知道学生对哪段历史感兴趣,对哪种活动形式感兴趣,从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先将自己的活动计划告知学生,并鼓励学生就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这样的群体讨论中,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课外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使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再如,教师甚至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提出活动主题与活动目标之后,由学生来写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活动方案。提交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们撰写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采取学生有创意的方案设计,进行整合调整,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确定课外实践活动方案。将决定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来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提升了活动设计的质量,保证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其次,创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主体参与的活动内容。学生是课外實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所有的活动任务都应由学生本人来完成。比如,在学习原始农耕生活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河姆渡居民是怎样建造房屋的,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木工房参观,由专业的木工来为学生讲解木制模型的制作流程,使用具体的模型来帮助他们认识何为卯榫结构。接着,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动手制作卯榫结构,体会其工艺的复杂性,感受河姆渡居民的智慧。之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卯榫结构的体验,结合自己对木制模型的了解来谈一谈卯榫结构给房屋建造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这样的实践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需要参观了解木制模型,尝试动手制作卯榫结构,还要自主分享学习经验,这些都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深入体验中感受原始人民的智慧。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带而过的讲述方式,这种活动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正是新课标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落实学生主体,需要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尊重学生的兴趣,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其搭建展示平台,从而在真正的实践中来消化知识、升华体验,最终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
(四)教师适当介入
课外实践活动虽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高中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脱离教师而独立完成。鉴于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介入,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让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信任,由此才能鼓励学生大胆选择与创造,也能够把握好教师介入的“度”,避免让指导与帮助沦为控制。比如,课外实践活动多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的,在分组时教师既要凭借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来科学分组,又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意愿。为此,教师可以按照历史水平、学习能力等来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层、巩固层与提高层三个层级,并要求每个小组有六人,每个层级的学生都是两人。接着,就可以由学生来自由结对,只要最终的小组划分符合教师最初的规定即可,这样在实现教师对活动指导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愿,介入的“度”把握得刚刚好,在保证课外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充分自主的空间。其次,教师还要明确活动要求,并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完成活动的必要指导。以课外阅读活动为例,教师就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第一,为学生推荐和所学内容有关的且与学生当前的历史水平相适应的历史读物。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对历史读物的了解也有限,让学生自主来选择历史读物往往会随意从网络上搜索一本评价比较好的书,但是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而高中生又不具备辨别能力,就很容易在读物的选择上出错,直接影响了后续阅读活动的开展质量。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高中生的发展规律,也了解新高考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种种要求,由教师来负责读物的选择与推荐,能够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质量。第二,指导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历史阅读与语文阅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阅读历史读物时,结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来告知学生精读哪些内容,略读哪些内容,能够让学生将时间用在“刀刃”上,适应了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介入既要考虑介入的程度,又要考虑介入的方法,由此才能发挥教师积极的引导作用,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五)开展活动总结
活动总结也是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活动总结方式,提升活动总结质量,也能推动课外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提升。教师可以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展开方式来灵活选择活动总结的方式。
以学校资源为依托的活动方式,诸如观看历史影片、举办班级展览活动、历史主题讲座等等,都可以在活动结束的时候通过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完成活动总结。教师可以从历史影片、班级展览以及主题讲座中提炼历史知识点,在活动总结时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提问,每个问题的分值都是一分,最终得分最高的学生就可以成为“活动之星”。
以爱国教育基地为依托的活动方式,诸如参观当地的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就可以在活动结束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在演讲比赛中,学生可以畅谈自己在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中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些历史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触动,以及给自己将来的行为带来了怎样的引导等等。
以实地采访与调查为依托的活动方式,诸如采访历史见证人、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就可以在活动结束的时候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来完成活动总结。比如,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注明调查对象、调查时间、调查结果,还可以附上调查报告,由此来让历史情怀深深植根于历史教学中,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结语
高中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是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预备人才。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入课外实践活动,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培育全面综合人才的必然选择。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外实践活动拥有光明的前途,教师应立足实践,秉持相关原则不断探索实践活动的科学组织方式,不断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实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乔宽.高中历史课外活动的理论与实施研究[D].导师:张启龙,银川:宁夏大学,2023.
[2]李娜.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课外活动研究[J].求知导刊,2021(48):82-84.
[3]李念.毕节市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导师:刘刚,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