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究

2024-04-13陈彦瑾

秦智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医科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在“新医科”背景下,以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为探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的关键要素,提出通过建立虚拟教研室制度与保障机制、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建设、加强跨院校跨学科跨地域交流与合作、建立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四方面的实施策略,为推动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新医科”;虚拟教研室;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58

2021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该文件提出要把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放在第一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虚拟教研室以信息化、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区别于传统教研室的实体性特征,吸纳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教研室的老师,拥有着学术共同体属性,其建设目的是“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名单共439个,中医药院校7家共9个试点建设,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3个、上海中医药大学2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个、江西中医药大学1个、福建中医药大学1个、浙江中医药大学1个。中医药院校应以教学改革为契机,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提出了“新医科”的概念,并以其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医学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强调了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多元融合的趋势,促进教研室转型升级对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虚拟教研室以网络教育平台、资源平台为媒介,能够打破传统教研室的学科壁垒、空间壁垒和时间壁垒,破除了原有教研室间学科专业局限、行政隶属局限等短板,吸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海内外优秀师资参与,在思想的碰撞中共享研究成果,能够促进中医药事业与其他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

(二)提高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虚拟教研室建设能汇聚多方智力促进教研资源共享,整合优秀教师,开展远程授课、在线讨论、集体备课等活动,创新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使得教研工作更加动态、开放。此外,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重塑了“教”与“学”的过程,能够激活学生探索动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共同提高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产学研融合

虚拟教研室能够加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协作交流,连接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教学基地和海内外院校,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附属医院的合作,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提高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比重,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临床,提升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意识。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提供高效的平台,增强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使得产学研各方面能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产教融合。

二、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加强大数据平台支撑

虚拟教研室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以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将传统的物理实体教研转向空中教研、云教研等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的线上平台教研室。大数据平台作为虚拟教研室的基础构成,其可持续发展对于虚拟教研室的正常运作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关键作用。首先,大数据平台对虚拟教研室进行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支持数据分析、开展在线教学、进行教学研究以及教学评价的功能:一方面进行在线授课、在线讨论等线上教学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数据进行教学数据分析,为虚拟教研室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大数据平台可以支持虚拟教研室进行教学研究,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智能平台支持的混合学习;并针对教学活动与教学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

通过吸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领域的海内外优秀师资,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能够为虚拟教研室建设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保障。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跨越地域和专业的界限,具备多元化的思维和视野,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学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也需依托教师团队多元化的背景和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教学在研究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能够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帮助虚拟教研室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弥补传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及科研活动的不足,有效解决高校的跨学科师资配置、科研团队知识结构等存在的问题。通过扩大和补充原有教研室的参与人员和教研功能,進行参与式教学及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广泛采用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虚拟教研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新形态,能够为实现中医药人才综合能力提升,更大程度体现中医药优势特色,与专业更好地融合提供动力。

三、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虚拟教研室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虚拟教研室建设制度和保障机制是保证虚拟教研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制定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长期发展规划,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以建设规划与目标引领,重视并推进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另一方面,改革中医药院校资源配置方式,明确院系、学校推进中医药虚拟教研室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资源投入分工,推动搭建各学科各院系合作与交流平台。将智能理念纳入虚拟教研室顶层设计,在教研各环节自觉融入信息技术,建立起适应信息环境的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

(二)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虚拟教研落到实处,根本上取决于虚拟教研室课程群中教师的内驱力,需要通过参与具体工作从而增强教师提高教育能力、教学质量的紧迫感,因此提升教师能力、开展教师团队建设、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依托。中医药院校首先应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名师和一流课程为基础,结合专业特色率先投入到虚拟实验室建设,后期发挥标杆作用;其次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常态化培训,鼓励临床带教老师与学校中青年教师有效结合,共同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同时还要注重校际、校校之间的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企业实践等活动,开展交流及合作共享,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三)加强跨院校跨学科跨地域交流与合作

通过加强跨学院、跨校、跨地域、跨学科领域交流与合作,能够突破常规边界,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师资交叉、课程融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多方协力共同打造精品中医药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同时也应加强与国内外中医院校、中医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国内外学者参与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

(四)建立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对虚拟教研室提供保障尤为重要。不同于传统教研室评价体系,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可以通过以建设目标为导向、以科学精准的数据为依据,以多元整合的智能化评价模式展开评价体系构建。同时持续改进机制是虚拟教研室的持续性发展的支撑条件,应通过开展常态化质量监测,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检查,及时发现与总结试点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形成提升虚拟教研室建设水平的工作闭环,推动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的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与教学形式创新的背景下,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建立虚拟教研室制度与保障机制、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建设、加强跨院校跨学科跨地域交流与合作、建立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中医药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秀娟,梁永林,杨志军,等.基于中医基础课程深度融合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11):2761-2762.

[2]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0号)[EB/OL].(2021-07-12)[2023-12-20].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7/t20210720_545684.html.

[4]孟昭霞.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18(5):92-97.

[5]桑新民,贾义敏,焦建利,等.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91-97.

[6]科技日报.虚拟教研室:跨专业、跨地域教师的“思想碰撞”场[EB/OL].(2021-08-04)[2023-12-20].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08/04/content_1211080.shtml.

[7]刘璐婵,孙彩云.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智能+”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8):122-127.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老龄化背景下江蘇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315)

陈彦瑾(1992.4-),女,汉族,江苏启东人,博士在读,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新医科实施策略
融合信息技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新医科”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思辨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