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2020-08-25杨瑞华黄琼霞周宏许敏武

青年时代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新医科中医药人才

杨瑞华 黄琼霞 周宏 许敏武

摘 要: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为满足“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建设要求,我国提出“新医科”建设目标。中医药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选拔关系着“新医科”建设的质量,而当前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选拔还存在一定不足。本文从重视新医科建设、改革招生计划分配体制、加强招生宣传、完善生源多元评价录取体系、优化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选拔模式,以期为招生录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科;中医药;人才;录取选拔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材料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趋增多,科学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医疗技术、医学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工业革命4.0、生命科学革命3.0背景下,为满足“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建设要求,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提出加快构建医学教育新体系,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

中医药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录取选拔、培养对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高校健康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当前高校的录取选拔机制与“新医科”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探索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的录取选拔创新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医科的概念

新医科是顺应多学科知识从分化到整合的趋势,将传统医学教育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前沿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升级完善为更符合健康中国战略建设需求,引领全球医学创新的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新形式[1],旨在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新医科倡导大医学、大学科的理念,以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为导向[2],实现医学从“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是医学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

三、当前中医药专业本科人才录取选拔现状

(一)录取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高考统招,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采用“3+X”考试制度,高校采用“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开展招生录取,部分院校根据当前中医药发展形势,还设有“高校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二是自主招生,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岐黄国医计划”和“杏林英才计划”,上海中医药大学“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招生工作,浙江中医药大学“三位一体”招生综合素质测试;三是保送,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面向全国招收保送生;四是转专业,部分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少数非医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考核转入本校的中医药专业。

由于自主招生、保送、转专业受众面较小,难以满足各区域、各层次、各类型考生的需要,且各政策衡量标准相对单一,“一考定终身”的统招所存在的弊端仍然比较突出。仅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依据,在形式上虽然保证了一定的公平,但可能导致平时综合素质俱佳但考试发挥失常的考生及确有专长但偏科明显的考生失去进入中医药院校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发掘拔尖医学人才。

(二)录取机制的公平性不足

我国目前高考招生采用的是全国统考与各省市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各地区的考试内容、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特长生加分等各类政策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存在部分漏洞。各地的招生政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域性差异,教育发达地区更倾向于本地区学生资源,区域间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三)招生规模、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中医药院校招生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5%左右,低于全国医药院校招生规模的增速水平,且招生人数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3]。在生源质量上,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同批次西医院校。同时,由于现行的高校招生计划分配由教育部门和发改部门统一调配,高校在招生规模、自主招生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

四、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专业本科多元化招生模式探究

(一)重视新医科建设,借鉴“强基计划”录取模式

发展“新医科”是服务健康中国、满足国家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建设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各种新技术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2020年1月教育部发文提出,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招生上试点“强基计划”,其核心目标是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储备拔尖人才。鉴于新医科建设是培养医学与新兴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与“强基计划”目标一致,建议中医药院校借鉴“强基计划”的录取模式,在中医药人才选拔机制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二)改革招生计划分配体制,增加高校自主权

改革中医药院校招生计划分配体制,对中医药院校的招生规模、质量等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增加高校的自主权,适当允许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选择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模式,允许跨学科、跨专业招生。应当注意,在加大高校自主权的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高校招生的监督管理,尽量减少招生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优化招生环境,机制联动,权利制衡,鼓励并倡导各方舆论对高校的监督,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正义。

(三)加强招生宣传,加大与高中的衔接力度

招生宣传是提高考生报考率、改善生源质量的重要方法。中医药院校要提高对招生宣传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生源选拔范围。高校可以通过提前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相关学术活动,遴选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向社会开放校史馆、医学标本馆、中药园等场所,增加考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充分宣传名老中医、全省知名中医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形成“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构建网络招生宣传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让广大考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校园文化、招生就业等信息。招生宣传要走进高中校园,与考生面对面交流,通过各类学术讲座、招生政策的详细解读,让考生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进一步明确填报意愿。继续推进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普及中医药知识,增加文化自信。

(四)完善生源多元评价、录取体系、强调医学特质

中医药院校应完善生源多元评价、录取体系,不单纯以高考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而应综合考量学生的医学特质,特别注重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潜力、科学知识、技能操作等能力。坚持多元评价考生,把高考成绩、综合测评、省考成绩、特长评价、面试等有机结合,必要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借鉴英美国家的入学申请制,细化评价标准,学校与考生进行双向选择,通过“优中选优”选拔出符合导师需求及个人发展方向的学生。

(五)优化培养模式,推动“三大协同”新体系

中医药院校要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医科内部、医科与人文、医科与理工科、传统医科与新兴医科“四种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动基础、临床、公共卫生、药学人才的整体发展[4]。提高師资队伍水平,引进各学科高层次领军人才,成立多学科背景下的导师团队,建立跨学科综合实验平台,制定“医学+X”培养计划,更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加强实践教育。全方位推动医教、科教、科卫协同,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享科研平台,不断深化合作和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五、结语

优质生源是新医科建设人才的基础,招生录取是选拔人才的重要关口。中医药专业的招生机制不仅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稳定和进步。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招生政策,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选拔培养出具有优秀胜任力和国际化眼光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为造福人类健康、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胡翊群.“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7-18.

[2]唐娟,郑葵阳,谈在祥.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5):17-19.

[3]赵格格,熊斌.2011-2016年我国中医药院校招生情况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8,40(3):61-62.

[4]何珂,汪玲.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98-102.

猜你喜欢

新医科中医药人才
人才云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新医科”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思辨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