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思辨
2020-12-21沈忱
摘 要:在結合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及“新工程”互动等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搭建生物医学科学平台,培育医学人才基地,充分整合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等新兴医学领域,构建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新体系,培养以适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合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不仅代表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变革,而且代表着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前沿问题的高水平创新医学人才。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基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的理论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去培养适应于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因此,学生只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能够做到均衡发展,而且不断将这种完美双重结合的教育融合进当前中医院校的整体变革发展中,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当前时代特色的中医药人才。然而,由于国内通识教育的提出时间并不长,通识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因此,只有基于当前“新医科”的背景去提升通识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最终不断提升我国中医药人才教育的整体绩效,保持我国中医药教育的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医科;双一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路径;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089-0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well as interactive "new project", etc, we establish the platform of biomedical science, cultivating medical talent base, fully integrate precision medicine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nd other emerging medical fields, construct new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synthetic biology and life science to adapt to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ich not only represents a new generation of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represents that we have had medical frontier medical talents using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high level innov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future. Among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the general educ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to train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Therefore, only when students can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integrate this perfect dual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into the overal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they truly cultivate TCM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still in a very weak state due to its short history. Therefore, only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educa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in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 ca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be promoted,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CM talent education in China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so as to maintain the comprehensive,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CM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new medicine; double first-class; gene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一、概述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要想如日冲天的持续发展,务必要有合格且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填充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广大队伍中来。青年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具生机和希望的力量,而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学习必须依托当前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当前,“健康中国”和“强国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项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其中,中华医学基金会的“繁荣”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和民族繁荣”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源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正是民族复兴繁荣的直接体现之一。目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把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更为崭新的阶段,因此,祖国医学教育也必然会有相应的变化发展。发展“新医学”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不过,加强“新医学”建设,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长期建设工程,而且必须要建立在新理念、新背景、新专业等基础背景之下去进行革新。因此,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的要求,新医务部提出了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从以治疗为中心到提供预防治疗和保健,开设精密医学、翻译医学和智能医学等新专业。具体来说,新医药是国家为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提出的“四大创新”之一,主要是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在2018年,新工科领域将扩展到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四个新学科。探索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医务人员新型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产业革命为代表,结合“新项目”互动,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建立生物医学科学平台,培养医学人才,全面整合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新医学领域,构建中国特色适应合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新型医学教育体系。人工智能培养代表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变革,代表了跨学科知识应用水平的创新,解决了未来医学前沿医学人才的问题。而加强“新医科”建设的政策提出,实际上也是促进我国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同样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当前新时代做出的重大战略政策,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领域继“985”工程和“211”工程后的又一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能够从整体上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人才质量和我国的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新医科”下“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背景,探讨我国中医药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改革,最终实现教育革新与人才培养的双重战略发展。
二、提高大学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教育质量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应有之意
如何培育人才、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这些核心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包括政府、民众和个体家庭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源于人才问题既是家庭未来最大的希望,也是国家日后发展的最强大助力所在。而人才培養的问题,从教育问题的本质上而言,正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育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侧重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这与传统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培养策略和人才需求十分温和。不过,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人才的培养策略等提出了全新的需求,跨学科、多学历、具有复杂知识系统人才越发受到社会的欢迎,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许多大学都是根据其学生的专业和整体情况而设定的。其中,学生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作为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革新战略。对于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围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了许多教学改革和难题,但实际观看并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确实需要深入探讨两者之间融合的困境都有哪些,进而最终寻找到一条可革新的实际道路。在“新医药”的改革背景下,“双一流”政策是有力的措施,可以打破大学发展的局限,并在原有的传统教育基础上,为未来更高质的高等教育注入崭新发展的活力。而这也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如果基于“双一流”的教育建设背景,去将通识教育和专业交融进行融合,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和人为关怀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三、“新医科”背景下的中医药通识教育人才的培养逻辑
(一)核心内涵
“双一流”的建议是将高等教育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如何着力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问题,这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在进行相应的改革,重点是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的整体实力。
当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问题时,“双一流”建设应运而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对各相关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方面。
经过长期的发展,通识教育已成为以能力为目的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在“双一流”背景下,普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必然意义。
(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双一流”要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既要满足国家的重大需要,又要满足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需要。大学的理想不再是纯粹的专业主义者,而是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和端正的品德。只有平衡专业教育与素质道德教育的发展问题,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素质的“双一流”中医人才。可见优化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新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通识教育的提出和优化正是中医药发展与创新的要求。中医药文化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通识教育的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探索中医独特的深度,巩固理论基础。医务人员,特别是中医人员,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加强通识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三)梳理问题
首先,当前在中医院校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作用远远低于专业教育。对通识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些问题让当前的中医药高校依然偏重于传统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不过时边缘化的学科教育等。而且很多中医药大学也没有科学正确的通识教育如何去指导人才专业教育的方案,进而更加无法去重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迄今为止通识教育都无法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的困境。当教师都不重视这些问题时,学生自然也不会真正深入地了解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对通识教育漠不关心,进而也间接地抑制了通识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祖国国粹——中医药教育越发地受到更多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应该受到更大的重视,才能在促进两者发展时,不断促進中医药人才的发展,最终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出更适合的高质量人才。
其次,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由于缺乏教学资源,普通教育质量不高,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些大学缺乏必要的普通教育资源。在中医院校中,西医知识体系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太大的比例,西医课程比一些经典的英语重点更多。中医文化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但中医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并不是真正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问题,而这些正是通识教育匮乏的问题显现。
第三,有关通识教育的培养能力很弱。目前,中医院校通识教育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包括优质师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备等。专业教育更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通识教育更注重教师的整体素养。可是,在很多专业的课程中,如《内经》等经典作品的解读课程中,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足以使他们仔细、准确地阅读,只能随意解释。这样,学生就无法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积淀,更难以理解和继承经典作品博大精深的内涵。而这些也是通识教育培养能力十分薄弱的体现。
四、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一)思路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本部分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关于这两者的关系,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看法。首先是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二,通识教育是扩大职业教育的狭窄途径。第三,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因此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一些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虽然很多研究都深入谈到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但究竟两者该如何去融合,截至目前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探索阶段,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争论反映在两种观念中:一是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平行互动与融合。通过整合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来促进教育;二是全面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例如,朱和陈认为,通识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的更好方法。随着理论讨论的深入,实践教学正在逐步走向融合与改革,学者们再次关注这一热点。彭世玉、李艳红、王海涛等通过讨论,提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型强调了职业教育的作用。张萌的“跨学科选修课”模式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但跨学科选修课不能消除专业。张艳丽提出加强教学实践和通识教育教学是促进通识教育向综合教育转变的一些实际措施。此外,很多科学者们也从国外的经验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借鉴。其中英国大学以通识教育为主要的核心教育方法,在专业教育中不断强调通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并且不断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和素质提升的培养等,对进一步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些研究中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内在原则已经在学术和技术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探索。阐明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这是必要的,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幸的是,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当前,存在三个方向:第一,通识教育可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次,主张在指导教育的基础上相互“结合”彼此的特点和内涵。通过模糊它们之间的边界来实现融合。无论我们朝哪个方向,都必须提出有效的建议。
(二)方法
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纠正学生根深蒂固的认识。为了消除对教育的偏见,学生首先必须树立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的所在,意识到通识教育是实现自我全面能力的最佳路径。一切专业教育都必然基于通识教育的根基上,总之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识教育是人们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普通教育并不意味着对专业教育施加压力。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不应占主导地位,而应均衡发展。意识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具体融合是一项长远的教育目标,而大学的核心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因此应该去进行系统有序的规划。
其次,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最终不断提高中医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医医院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充分考虑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拓展等问题,比如古代中医药学中的哲学、文学等通识教育课程,因为这些通识教育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人才的未来发展之路。而这方面的培养,除了不断完善和优化的相应的课程体系外,教师自身还必须不断丰富其教学方法。中医药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也可以求新求变,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全新的教学方法去向学生们展示和古老而有趣的话题。
第三,作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中医药教师,学科知识储备和自身的基本素质能力、高尚品德和为人师表的态度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品格和价值观形成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在中医药教师的正确态度方面加强培养。除了国家需要政策扶持来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外,中医药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领悟其职业的神圣使命和幸福感。因此,这就提示中医药教师必须不断内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观念等,理解学校中各项管理措施和评估考核的真正价值所在,认真地思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师的本质,并能够从内心所形成的深层次的思考中去更好地教育和面对学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医药教师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里面的专业性是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尤其中医药教师还需要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具有正确的科学理念和正确的态度,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医药教师来说,教学专业能力是根本,只有具备更专业完善的专业能力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做出最标准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因此要想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中医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就必须时时刻刻进行优化和改善,只有真正地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和基础,才能制定出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医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养品格,需要经常参与相关培训学习。
(三)反思与讨论
通过以上探讨,提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精神相结合的模式,采用“渗透互动”教学法和“五个阶段”评价法等针对性的革新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而且也能促进常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实际行动。然而,也有学者提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内部冲突和外部制度障碍,使得通识教育的整合难以实现。因此,只有不断革新思想,优化课程,改进和优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而为了实现两者的融合,最关键的除了要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外,还必须要在教育中培养全面的现代化科学精神,并将这些科学精神不断在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和每个阶段中都贯彻始终。尤其学习不应只是局限于课堂中,还必须在真正的实践工作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注重通识教育和專业教育的均衡性,不能顾此失彼。为了克服专业学习和考试中的一些不足,应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改革不应是课程改革与教育改革的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改革思路和改革重点,从个性,特色,优势等方面创新实践典型案例整合。基于中医药人才自身的个性需求发展,并结合对人才的整体要求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学习的空间,获取学习资源,拓展能力。同时,高校应基于专业化、互动性和连续性等学习指导原则,根据中医药学科自身的特点、强势、优势、劣势等问题,不断去深入探讨最科学、最正确的关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黄昆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王德峰.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19-01-10.
[3]亓曙冬.论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中医教育,
2011,30(03):1-3+6.
[4]杨晓玲.社会转型期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2):47-49.
[5]林勋.通识教育是中医药院校人本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02):86-89.
[6]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3):71-85.
[7]段凤春.通识教育: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成转化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20.
[8]吴影.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5):153-154.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以中国特色引领江苏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18JYD003)
作者简介:沈忱(1985-),女,汉族,江苏江阴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