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卧位体位干预在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胎位不正产妇中的应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2024-04-08周丽英张逢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5期
关键词:枕横位胎位侧卧位

周丽英 张逢春

胎位不正主要指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出现异常,较为常见的包括枕横位、枕后位等, 这些不正常的胎位不仅会延长产程时间, 甚至增加难产、新生儿窒息等发生风险, 对母婴安全造成不良影响[1,2]。虽然剖宫产能解决胎位不正带来的影响, 但剖宫产手术对产妇身体损伤较大, 不利于产后早期恢复。因此, 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纠正胎位不正, 以此确保产妇正常分娩。有报道发现, 当胎儿处于枕横位、枕后位等体位时, 为产妇提供合适的体位指导, 使胎头和骨盆的适应性位于最佳状态, 在纠正胎位不正、提高自然分娩率方面有积极作用[3]。因此, 本研究将侧卧位体位干预应用于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胎位不正产妇中,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 年1 月~2023 年9 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胎位不正产妇共计120 例。纳入标准:①经B 超、阴道检查等证实为胎位不正, 类型包括枕横位、枕后位;②单胎、足月分娩;③年龄20~40 岁;④产妇及家属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妊娠期并发症;②既往有流产、早产情况;③合并产道异常症状;④头盆不对称;⑤合并其余器官功能异常;⑥精神异常, 无法交流沟通。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各60 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见表1。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n(%)]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孕周(周) 胎位不正类型 分娩次数枕横位 枕后位 初产妇 经产妇观察组 60 28.75±3.68 40.04±0.85 36(60.00) 24(40.00) 43(71.67) 17(28.33)对照组 60 28.93±3.41 39.97±0.93 32(53.33) 28(46.67) 45(75.00) 15(25.00)t/χ2 0.278 0.430 0.543 0.171 P 0.782 0.668 0.461 0.680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待产观察, 整个过程密切监测宫缩、会阴及胎心情况, 若产妇出现宫缩乏力则给予催产素, 必要时转为剖宫产分娩。观察组采用侧卧位体位干预, 具体方法:①当产妇宫口扩张至3~7 cm 时, 根据B 超诊断结果判断胎儿位置, 指导产妇采用胎枕同侧卧位缓解疼痛感, 维持30 min 后可更换为上身前倾位、跪爬位进行交替;②当宫口开至7~10 cm, 指导产妇使用侧俯卧位、胎枕同侧卧位, 每种体位维持30 min 左右, 进行交替;其中侧俯卧位方法为:产妇下侧腿部尽量含胸屈膝姿势, 前腹壁和床面之间紧贴, 上侧腿部和脊柱之间弯曲, 角度呈90°左右, 并为产妇垫上软枕;并根据B 超实时监测结果对产妇姿势进行合理调整;③进入第二产程时助产士指导产妇使用仰卧屈膝位分娩, 上半身抬高30°, 指导产妇采用正确的用力方式进行分娩, 若产妇出现宫缩乏力则给予催产素, 必要时转为剖宫产分娩。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分娩方式:记录两组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剖宫产情况。②产程时间:记录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其中第一产程指开始规律宫缩直至宫口全开的时间;第二产程指宫口全开至胎儿娩出的时间。③会阴撕裂及侧切情况:其中会阴撕裂Ⅰ度表示产妇仅有会阴皮肤和(或)阴道黏膜发生损伤;Ⅱ度表示产妇的会阴肌肉发生损伤,但未损伤到肛门括约肌;Ⅲ度表示产妇出现会阴肌肉损伤的同时且损伤范围累及到肛门括约肌复合体位置;Ⅳ度表示产妇内外括约肌、肛门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4]。记录分娩过程中会阴侧切例数。④分娩舒适度:采用医院自制评价表评价产妇分娩舒适度, 其中轻度不适表示产妇仅有轻微的不适感, 可耐受分娩;中度不适表示产妇有呼吸困难、气促、上腹部不适、恶心等症状, 但通过改变体位或者休息后尚能缓解;重度不适表示产妇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气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难以忍受分娩[5]。⑤记录母婴结局,计算产后出血、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6.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更高, 剖宫产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n(%)]

2.2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更短(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s, min)

表3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s, 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总产程观察组 48 573.34±42.17a 75.45±11.68a 648.79±53.21a对照组 38 601.11±43.95 93.21±15.45 694.32±65.76 t 2.977 6.072 3.550 P 0.004 0.000 0.001

2.3 两组会阴撕裂及侧切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会阴撕裂情况及会阴侧切发生率均更优(P<0.05)。见表4。

表4 两组会阴撕裂及侧切情况比较[n(%)]

2.4 两组分娩舒适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产妇分娩舒适度更优(P<0.05)。见表5。

表5 两组分娩舒适度比较[n(%)]

2.5 两组母婴结局比较 两组产后出血、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母婴结局比较[n(%)]

3 讨论

产妇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先露部指示点和母体骨盆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是胎方位, 在影响产程进展、分娩结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6]。若胎儿出现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等胎位不正情况, 可导致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娩障碍, 容易导致继发宫缩乏力、延长产程, 并增加产道损伤、剖宫产、产后出血、宫内窘迫等发生率,影响母婴结局[7]。因此, 选择一种有效的体位干预模式在纠正胎位不正、积极改善母婴结局方面显得十分重要[8]。

胎儿出现胎位不正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和胎儿大小、产妇骨盆形态、胎头位置俯屈、产力等因素相关[9]。在这些因素中, 胎儿大小、产妇骨盆形态属于不可控因素, 但胎头位置、产力则属于可控因素。在传统的干预方式中, 通常是采用自由体位分娩、阴道徒手转胎术等, 但均存在一定不足, 例如自由体位在纠正胎位不正方面作用有限, 阴道徒手转胎术可给产妇带来较大痛苦, 影响分娩舒适度。基于胎头与母体盆骨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侧卧位体位干预胎位不正, 取得满意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侧卧位体位干预的产妇阴道分娩率明显升高, 且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 会阴撕裂情况、会阴侧切发生率更优, 同时分娩舒适度更好, 体现出更好的应用效果,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10-12]:①宫口扩张至3~7 cm 时属于第一产程的潜伏期及活跃期枕, 此时通过胎枕同侧卧位、上身前倾位、跪爬位等体位相互交替有助于确保骨盆、胎周之间的入口转变一致, 确保胎儿在重力作用下逐渐纠正体位, 使头部朝下, 且此类姿势有助于缓解产妇的腰腹部疼痛感, 舒适度更好, 也便于进行阴道分娩;②当宫口开至7~10 cm, 指导产妇采用侧俯卧位、胎枕同侧卧位交替, 此时胎儿可在羊水浮力、重力作用下产生一种胎轴旋转运动, 有利于胎头和胎背之间所形成的弧面向宫底的弧面所滑动, 达到矫正胎位不正的效果,同时该体位还能缓解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 避免产妇出现低血压等情况, 提高分娩舒适度;有报道显示, 侧卧位体位干预可让胎儿背部旋转, 继而带动胎头转变成为枕前位, 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③产妇胎位不正得到良好纠正后不仅有利于阴道分娩, 且可避免会阴撕裂、会阴侧切等, 减少分娩损伤。然而本研究两组产妇在母婴结局方面无明显差异, 考虑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相关。此外, 通常来讲胎位不正产妇最佳纠正时间是孕30~34 周, 本研究从分娩前才开始干预, 尚存在不足, 今后也应加强产检, 根据产妇实际情况尽早进行干预, 仍有待开展更高质量的研究持续探讨。

综上所述, 侧卧位体位干预在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胎位不正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明显, 可改善分娩结局, 提高分娩舒适度,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枕横位胎位侧卧位
使用手持式眼压计评价侧卧位时不同头位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影响
顺产前胎位不正能否纠正
胎位异常包括哪些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自由体位分娩在纠正胎头位置异常中的应用
俯卧位分娩对胎位异常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针灸至阴穴配合八珍汤加减矫正胎位不正50例疗效观察
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产程中的护理干预探讨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5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