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西方音乐鉴赏课特色化建设研究
2024-03-15赵路辉
赵路辉
[关键词]西方音乐;特色化建设;美学本质分析;多声音乐写作;艺术实践:音乐与科技交叉融合
西方音乐鉴赏(课)是通过(鉴赏方法)学习和欣赏西方音乐,培养非艺术专业普通高校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提高欣赏能力的一门美育课程。在新时代,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西方音乐鉴赏课应承担起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美育培根铸魂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西方音乐鉴赏课开展的情况,探究高校西方音乐鉴赏课特色化建设的路径。
一、西方音乐鉴赏的价值
西方音乐鉴赏作为美育之下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
西方音乐鉴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各时期流派风格。通过特色化教学,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西方音乐各个时期形成的一些积极理论成果,如多声写作、作品体裁等,培养学生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力。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对西方音乐的解读涉及西方文化、社会、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对工科学生而言,西方音乐鉴赏课是在西方工学之外了解西方社会发展的又一个窗口。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在音乐创作的思维下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进步,现代人们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物质追求,而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在欣赏西方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人文价值表达,在心灵深处体验到一种同情和共鸣,进而激发其对人文的热爱和关怀。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文化和国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音乐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学生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可明白求同存异的道理。在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中,寻找共通之处,在遇到差异时保持一种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学会与他们和谐相处,从而增强自己的宽容心态。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技术、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兼具的人才,因此学生有义务增强自己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人,而西方音乐对培养这类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西方音乐鉴赏课的开展现状
欧洲对西方音乐鉴赏的价值挖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欧洲教育开始关注到音乐鉴赏的价值。在中国,对西方音乐开设鉴赏课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西方音乐鉴赏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高校音乐与美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内高校西方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的变化分为2019前后两个阶段。2019版培养方案前设定本课程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对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流派风格作整体性、脉络性把握,对代表作品与人物一般性了解。2019版调整目标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培养普通高校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提高欣赏能力、发挥美育培根铸魂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
以智慧树平台播放70余门同类课程为依据,至2023年,全国高校在本课程教学上相比早期介绍性教学有许多改进,有断代史教学、人物线索教学、社会发展和风格流派教学、哈工程美學分析法教学等。其在建设中仍然存在两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传统教学无法应对新时期国家要求的“启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的教学目标:二是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客观性。
(一)传统教学无法满足新时期国家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下,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对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宗教各领域知识的掌握与交叉融合上;这种传统式教学还经常会以习题、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外部形态出现,目的是提升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这种教学在本质上无法改变单一的“讲与听”的模式,属于“1+1=2”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停留在表面,学生课堂体验感弱,无法实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的教学目标。因此,传统教学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亟须探索启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的新的教学方法。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客观性
目前,在对本课程结业学生的评价上一般依据学生的出勤率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的方式,回避了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在教与学之间造成一定的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面对终身的、与职业发展并行的长期性目标,学校的评价标准无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也难以明确指出学生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因此,高校的西方音乐课评价体系亟须完善,应建立清晰明确与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途径确保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高校西方音乐鉴赏课特色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其一,增强理解与欣赏音乐能力。通过学习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和音乐表达等技巧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欣赏音乐。其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辨别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西方音乐时发展出独立的鉴赏眼光和判断力,以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其三,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其四,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的交流和合作,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增强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二)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
围绕课程目标中“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设计课程内容,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策略创新和跨学科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1.采用“美学本质分析”教学法分析鉴赏西方音乐作品
建议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基于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资源。
从实施效果上看,本质分析法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在课堂上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如学生运用“文艺复兴音乐与符码”中的符码方法分析当下电视荧屏泛滥的“抗日神剧”话题,分析现代作品的符码滥用现象。这种运用本质分析法进行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课程本身同时触及事件真相,激发学生对背后本质的思考,继而获得启发,并拓展应用举一反三解读当前一些社会现象,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重要作用。
2.将西方音乐“多声部写作”引入课程,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情境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应融入真实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识消化。
多声部写作技术是西方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音乐的最大不同之处。它起源于基督教礼拜活动中的颂唱经文,在西方有千年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影响力,是西方艺术音乐的精华之一。学生通过动手为旋律配写多声部,仿佛瞬间来到那个基督教徒游走的欧洲城市与乡村、街头吟唱着思恋心中爱人歌曲的骑士(中世纪)、科学理性主义盛行下的音乐创作的欧洲社会(古典时期)。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能够加深学生对西方多声创作技术理论的理解(如多声原则和技巧等),提高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思考如何运用不同音色来传递特定情感),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音乐中蕴含的文化、观念等,真切感受西方音乐思维。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标有力支持的一点是,多声写作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曾有所在班级学生异常惊讶于音高组合带来的和谐音响,关注其背后的形成规律,主动搜寻资料,提交泛音列与物理学基变频原子跃迁关系的分析报告,进行音乐节奏与西方一切科技成果基础的“严格量化”之间关系的思考等。学生在进行多声写作时,通过思考和尝试不同的多声选择和组合,提高了创新思维和灵活变通的能力。他们得到在音乐创作中尝试新颖想法和表达方法的机会,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在本课程课堂与作业环节为学生设计有多声部写作练习。
以24学时设计,对应多声写作内容如下表1所示。
将西方多声写作技术引入高校西方音乐鉴赏课堂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执行中,对前期存在的限制因素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调整解决,如新的美育课程目标、突破学科所属与分类、克服解决缺乏基础训练的学生接受问题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多种不同的智能天赋,如言语、音乐、视觉等,人类学习也应该基于不同的智能方式。从学生角度看,通过多声写作,能够对西方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奇妙的声响结合带给学生视觉、语言以外的别样新鲜的听觉媒介刺激。
3.将实践带人美育课堂,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与感受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体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进行知识的构建和整合。
在西方音乐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主动探究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精髓,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对“多元化教学资源”的理解与实施,哈工程近几年重点在课程实践上下功夫。哈工程本科教学负责人经常提到“美育课程,不能只说不练”。这里的“练”,指的就是实践。哈工程因此为学生配备有专职美育教师,为学生组建了各类特色大学生艺术团,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与西洋管弦乐队、书法、美术工作室等。
在西方音乐课堂实践环节,除上述实践外,课程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由学生完成的艺术形式实践,如混声合唱(文艺复兴时期)、器乐表演(巴洛克时期)、小型戏剧表演(古典主义时期)、艺术歌曲演唱(浪漫主义时期)、打击乐器表演(先锋时期)等。通过参与和观摩,对教学内容有了真切体会,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收获更多。
4.音乐与科学交叉研究,设计具有跨学科特点的课程内容
探索音乐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必将是一个不断建设与完善、艰难与阳光伴随的过程,是教师新时期主要工作方向之一。
第一,引导学生可以探索声学和音乐产生的物理原理,了解音乐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影响等。通过将音乐与科学进行交叉研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跨学科的创造能力;通过引入音乐科技相关的知识,如音频处理、合成器、编曲软件等,学生可以了解到新兴的音乐科技以及其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音乐科技的创新特点,并鼓励他们借助音乐科技进行创新音乐作品的制作和演奏。
第二,利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引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音乐。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和可視化工具,对音乐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通过对音乐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启发他们进行创新的科学探索。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新兴技术。介绍最新的音乐科学研究成果和探索,如人工智能与音乐、虚拟现实与音乐等。使学生了解音乐科学的前沿发展,通过探索和应用新兴技术,扩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以上教学内容设计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课上已推行3年,共6个学期,受益学生近5000人。从学生成长看,以上特色化建设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创造活力具有明显推动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提升了综合素质。同时,独特的个人审美与精神追求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语
高校西方音乐鉴赏课程的特色化建设研究表明,特色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是采取恰当的教学创新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并以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的短期学习与长期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实践教学表明,通过以上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力,使西方音乐教学质量整体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