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学和声理论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

2024-03-15张晨明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音乐学应用型人才

张晨明

[关键词]音乐学;和声理论;应用型人才

和声学课程传统上以理论为主,但应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其实用性和实践性应得到重视。近几十年的发展显示,将实用性融人理论课是长期探索的必经过程。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这一要求。因此,本文基于豫东南地区师范高校的和声课程调研,提出面向应用化的教学改革和實施方案。

一、豫东南地区师范类高校和声课程现状

(一)和声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定位

豫东南地区的本科类师范院校主要以周口师范学院为调研对象。该校音乐舞蹈学院始建于1975年,是河南省较早创办的五所音乐院系之一。学院先后被授予“河南省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该校音乐学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掌握系统的音乐学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技能、具备教学与教学科研能力、能够扎根音乐基础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和声学课程是音乐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36个课时。

和声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关键在于理解多声部音乐和提升艺术修养。在师范专业中,主要教授四部和声编配的理论,以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为主要教材。该教材也广泛用于专业音乐院校的作曲专业。师范院校的教学重点至该教材下册第三十四章转调,其余章节非必修。

(二)和声课程问卷调查

笔者对300名音乐学(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了和声学课程问卷调查,包括教材难易度、实用性、教学形式等方面。

问卷在教材方面涉及教材难易度、例题难易度、课后习题难易度、教材实用性等问题;在授课形式上涉及理论讲授、视听案例、理论练习、实践练习等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涉及和声分析、听辨、编配、写作等方面。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难度适中,但例题和课后习题偏难;学生对西方音乐例题感到陌生,更倾向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的例题:学生普遍认为教材实用度不高,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关联度低;学生在和声分析、听辨和编配方面表现较好,但在和声写作方面有所欠缺。

综合来看,调查结果反映出和声课程在教材选择和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问题。学生普遍希望课程能更贴近实际应用,特别是在示范实践中,如钢琴即兴伴奏和合唱教学等。

二、和声理论课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理念

(一)教材教法上的多元化、时代性与民族性

由近年来的研究论文检索结果显示,和声课程改革更注重应用和实践,以适应学生未来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在传统学科内容上进行了多元化和时代化的拓展。

传统的大班授课形式相对于小班的器乐、声乐课程缺乏灵活性。纯理论教学和简单的例题欣赏难以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当前的音乐文化以流行音乐为主,学生更倾向分析具有时代性的作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多角度的改进。

首先,在教材选择上。多数学校使用斯波索宾版《和声学教程》,同时西方译著如瓦尔特·匹斯顿和勋伯格的《和声学》也逐渐流行。笔者建议将勋伯格和斯波索宾的教材用于本科阶段,并结合慕课网和优质自媒体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用熟悉的通俗音乐或民歌作为例题,如《哦苏珊娜》和《白毛女》选段,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情感价值观培养;以和声创作培养学生的和声创作理念,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以作曲家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代表性作曲家,感受作品差异。

最后,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后自行收集相关音乐材料并在课堂上分享,以增强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

(二)拓展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联

和声学的音高结构和功能进行理论在钢琴、即兴伴奏、声乐和合唱等实践课中应有实际应用价值,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能够促进其从音乐表演到本体研究的转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还能够为其后续的研究及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和声分析能力。从学生角度看,应用和声学分析能增强学习动力,并加深对自身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具体教学中的比较研究与创新模式

(一)教材内容上的比较研究

在近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对勋伯格所著《勋伯格和声学》与斯波索宾等人所著《和声学教程》两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自然音大调与小调体系和声

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详细论述了自然音阶的三和弦与t和弦,包括它们的转位,但对某些七和弦和四六和弦缺乏提及,其和弦标记方式在处理后浪漫主义半音化和声时显得繁琐。相对而言,勋伯格的《和声学》全面覆盖了大小调音阶的三和弦与七和弦,并采用罗马数字进行和弦标记,更适应共性写作时期以后的作品。勋伯格还提出了根音进行的理论,有助于实际创作。

综合来看,勋伯格的方法在和声语言的丰富性上具有优势,但可能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扰:斯波索宾则更适合有步骤的学习。

2.变音体系和声

斯波索宾将变音和弦基于自然音体系进行分类:勋伯格则从教会调式引入副属和弦,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勋伯格在其著作中写道:“我们的体系是企图把可能产生的一切尽可能多地包括在一个单一的观念内。”对这些和弦的应用是根据根音进行理论与半音化理论进行,控制这样的应用理念相对于斯波索宾和声学中在自然音体系控制下的变音和弦应用具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正如勋伯格在书中所提到的,初学阶段的各种指示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不易于掌握。

3.和弦外音

斯波索宾版和声学教程中将和弦外音归纳为留音、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跳进的辅助音五种,并又分为一个声部中的、两个声部中的、三个声部中的分别加以说明。

勋伯格在其和声学中没有为和弦外音作定义,他将外音分为留音、经过音、换音、先现音。其中换音包括辅助音与跳进的辅助音。

4.转调

勋伯格在其和声学著作中指出,终止式是一种增强调性的手段,转调的目的则是离开本调。如果说在终止式中需要集中确定一些调的和弦,那么转调则正好相反,即避免这些和弦。勋伯格依据大小调的可交替性(同主音大小调及平行大小调)原则,把调性关系分为直接近关系、间接近关系、间接关系、间接远关系、远关系五种类型。

斯波索宾版和声学教程中根据相对原调升降号的多少分为一级关系调、二级关系调、三级关系调、四级关系调,这样的分类显然是形式上的,比如同主音大小调在转调上不比到五度循环上两个五度要困难。从转调的难易程度上看,勋伯格的分类显然更科学。

5.补充部分

勋伯格在其和声学著作中对九和弦的相关观察、扩大体系的增补观念、全音阶及其五音和六音和弦、四度叠置和弦进行了论述。

斯波索宾版和声学著作中则补充了自然模进和半音模进与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

(二)关注分析题型、选择合适的习题内容

本科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模式处于二元论向相对论的转变过程①,这在和声学学习中尤为明显。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主导的知识灌输和单一的标准答案,因此在面对多解性答案时常感到困惑。阿诺德·勋伯格在《勋伯格和声学》中指出,和声学练习答案不存在绝对的对错,而是取决于个体的审美和认知②。

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外在知识,勋伯格也强调学生应通过探索行动来学习。这既符合认知主义心理学,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因此,选择合适的练习模式至关重要。

目前,多数学校使用斯波索宾版的《和声学教程》,该教材虽强调四部和声练习,但在键盘和声与即兴方面不全面。改进方案:引入实际音乐作品的分析题型,如海顿、贝多芬、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和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以弥补这一不足。

(三)根音进行理念与和声创编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通过合适内容的分析题型训练,并了解了四部和声与钢琴伴奏的关系之后,往往并不满足于对既定旋律的和声创编,同时开始尝试自己创编和声进行。此时,笔者采用《勋伯格和声学》根音进行理念与和声练习的方式以培养即兴创编能力。该题型让学生依据具体章节的学习,自己创编指定内容的四部和声练习,例如在正三和弦一章,要求学生使用一级、四级、五级和弦依据相关连接规则进行开放式的练习,并不对任何声部的具体音进行要求。在将勋伯格对于和弦根音进行中上升和声进行、下降和声进行以及超越和声进行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后,学生便可以在一定的引导下设计和声进行。学生一开始会有所不适应,但在具体练习中,学生会主动在钢琴上进行探索,当得到结果后会有所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四)中古调式副属和弦以及小下属关系和弦

欧洲浪漫主义后期的和声实践,使得功能性和声体系走向瓦解,尤其在瓦格纳等浪漫主义后期的作曲家对和声半音化的实践中采用功能和声理论进行和声的评价显得捉襟见肘。对于一般采用斯波索宾版《和声学教程》作为教材的师范类高校,学生在分析肖邦、柴可夫斯基等浪漫主义时期以及更靠近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时,会面对包含大量变化音的情况,便会对如何正确地找对调式调性进而对于和弦作出评价产生困惑。这也正如在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译序中所指出的:“条条框框的规定的过于机械、刻板,虽有易于掌握之优点,但若处理不好会导致因循守旧。”学生在以功能和声的切人点分析作品时,大量的变音可能使其陷入对于判断离调与转调的恐慌。

笔者在和声学第二学期课程中,重点分析浪漫主义后期作品,并引入《勋伯格和声学》的副属和弦及小下属关系和弦理念。与斯波索宾版《和声学教程》相比,勋伯格的理论更为简洁。

斯波索宾的方法较复杂,需要学生判断和弦的目标调式和功能标记。而勋伯格则从和弦结构出发,只需符合一定的交替和弦结构即可应用,特别适用于分析浪漫主义后期作品的展开部分。

(五)调性边缘和弦的引入

《勋伯格和声学》调性边缘和弦的部分引入增减和弦的内容。增减和弦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中多见于曲式的连接部分或者展开部分,学生从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的功能和声的角度分析这些结构的和弦时便产生困扰。首先在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中并未对增和弦进行专门论述,在和声小调中提到了三级上的增三和弦,同时在导音和弦部分别介绍减和弦是其应用也需要先对减和弦所属的调性调式背景进行界定,然后才能对和弦进行评价。

浪漫主义晚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增减和弦的使用,这样的和弦评价逻辑使得学生很难人手。因此,笔者运用《勋伯格和声学》中对增减和弦的评价从结构人手的理念。首先,明确增减和弦可以同时属于多个调性,进一步带领学生在键盘上或者通过乐队音响材料从听觉上使学生感受其音响效果,这时学生便会感受到增减和弦所产生的缥缈空灵的效果;其次,让学生总结增减和弦在具体作品曲式结构中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时更好地对增减和弦进行评价。

(六)加强对音乐感知的训练

和声学理论是现实中作品音响结构的抽象化理論,而现实生活中作品音响结构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当然,这属于音乐美学的研究范畴,但学生在学习和声学理论时难免会联系实际中的作品音响,在多样的作品音响中有必要引领学生合理地进行相关听觉上的感知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将作品中的音响和声效果抽象成和声进行在钢琴上演奏由学生聆听,再由学生主观感知二者的联系。也就是将和声色彩放置于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再次带人的感知更为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学课程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教材如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在键盘和声与即兴能力方面有所不足,且在和声分析上显得过于守旧。调研显示,学生对实践性内容有强烈需求,并希望课程能更贴近生活和本民族音乐文化。

因此,教学环节宜采用和声分析与键盘和声、即兴能力相结合的习题模式;分析实例由复杂的奏鸣曲转向艺术歌曲伴奏和初级钢琴练习曲,强调柱式和弦和琶音等织体;在即兴创编方面,引入《勋伯格和声学》的根音进行评价理念;课下活动则利用网络慕课和优秀自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习;在和声分析上,采用《勋伯格和声学》的结构性变音和弦理念,使学生更关注和弦结构与音响效果,减少对功能和声理论的依赖,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和声学变成了一门“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实用课程。

猜你喜欢

音乐学应用型人才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介绍
音乐学人
清永陵祭祀大典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