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阅读培育农民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研究
2024-02-27宋成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和培育项目“参与式文化视野下‘三农自媒体的文化生产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2021BS034);重庆市语言文字科研项目“中国叙事的隐喻创新与认同——基于‘习近平重要讲话数据库(国际)的语料库研究”(yyk22219)。
作者简介:宋成,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摘 要:乡村阅读培育农民乡村振兴主体性价值表现在培育农民自身价值认同感、构建乡土文化归属感、激发农民乡村振兴参与感等方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乡村阅读应从尊重农民群体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农民群体的阅读参与能力、增强阅读相关单位的阅读服务能力、发挥榜样力量在乡村阅读中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在阅读活动中的自组织能力五条路径出发,培育农民的主体性。
关键词:乡村阅读;农民;主体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1-0016-09
乡村阅读是区别于城市阅读的,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服务乡镇及以下居住、生活的居民阅读和获取知识的阅读状态。[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阅读作为全民阅读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乡村阅读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对实现和发挥农民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在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农民群众在处理对象化关系和对象化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主体能力。[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在活力,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4]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5]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要大力推动乡村阅读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二、乡村阅读培育农民乡村振兴主体性的价值体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阅读不断满足农民阅读需要,培育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农民群体在乡村阅读参与中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培育农民群体的自身价值认同感
1.乡村阅读增强农民的职业认同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便提出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表述,受传统偏见影响,农民自我价值认同感较低,要让农民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就要培育农民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乡村阅读作为全民阅读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尊重和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感受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在乡村阅读中,农民通过领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优秀农民致富案例和榜样、和美幸福乡村等信息,逐步提升对农民身份的職业认同。
2.乡村阅读提升农民群体综合文化素质
多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阅读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阅读活动开展,农民的阅读量和阅读频率有所提升。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底,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0.13册增长为2.17册,增长了近20倍。[6]通过大力推进乡村阅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乡村阅读提升了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形成了良好的乡风。农民群体在阅读中发展自我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3.乡村阅读提升农民群体自我价值认同感
好的书籍能培养人的自信,乡村阅读推荐的重点出版物有助于形成农民对自我的正确认知,降低劣质书籍、低俗网络信息对农民群体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技能。农民在阅读中提升了农业致富技能,“口袋富”了,“头脑富”了,生产生活自然有底气。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自身也以乡村阅读为平台和参与途径,作为经济主体和文化主体参与到农村经济、文化建设中,在参与中获得职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农民群体的乡土文化归属感
乡土,是故乡、家乡。但中国人总有“挥之不去的乡愁”,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找回“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7]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农民返回家乡。乡村阅读有助于在文化层面构建农民群体的乡土文化归属感,实现和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
1.乡村阅读找回乡土文化情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受商业文化、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冲击,乡土文化面临流失,部分农民“文化迷茫”。乡村阅读是留存乡土文化、找回农民乡土文化情怀和文化寻根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各级文化和阅读单位通过收集、记录、整理、编撰、修复和展览等方式留存和传播乡土文化,包括出版书籍、举行文化展、举办农业节庆等,农民在乡村阅读中逐渐找回乡土情怀。
2.乡村阅读赋能新时代乡土文化
伴随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数字阅读、融合阅读正重塑和传播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农耕文化的数字化,将犁耙、牛鞅、蒲团、插秧、打糍粑等农业生产生活器具和场景进行虚拟化、视频化、互动化,让人们在虚拟空间重温乡土情结;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让人们在乡村旅游的体验中具身化参与乡土文化;农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在乡土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中感受乡土气息。
3.乡村阅读生发乡土文化归属感
在书籍和影像阅读中,思乡、恋乡、归乡的情感油然而生。特别是农民群体,他们生于乡村,在乡村阅读中能够唤醒乡村记忆,并加入到继承、发展和重塑乡土文化中的行列中来。伴随农民群体的乡村回流,他们的地方归属感越来越强,乡村阅读场所给他们提供了文化交流的空间,如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文化站、文化广场、阅读班等,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实现农民地方归属、文化归属和群体归属的统一。
(三)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感
乡村阅读以农民为主要服务主体,农民的广泛阅读参与有助于激发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感。
1.乡村阅读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传达
乡村阅读作为乡村振兴的工作之一,本身即是乡村振兴的环节,农民群体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有助于农民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价值、意义和要求等内容,促进理念认同和广泛深度参与。
2.乡村阅读重视农民的首创精神和阅读参与意识
中国农民身上蕴藏着无比丰厚而又源远流长的首创精神,这已经被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一再证明。[8]乡村阅读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尊重农民乡村振兴主体地位的体现。乡村阅读通过广泛听取农民在阅读上的建议和意见,尊重农民的阅读意愿,调动农民的阅读积极性,挖掘农民智慧,形成乡村阅读的新文化、新风尚,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进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3.乡村阅读重视提升农民话语权
受现代城市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农民群体的文化自觉意识淡薄[9],部分农村日常文化生活匮乏,受到不良文化侵蚀。在长期城乡二元发展中,农民群体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感受被遮蔽、压抑,农民群体自身在一定程度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在网络中,部分农民甚至“丑化”自我形象、乡村形象博取流量。乡村阅读过程中伴随着“阅读乡村”,但乡村不应成为被动的“被阅读”对象,农民自身也是言说主体。乡村阅读赋能农民,让农民“讲述农民自己的故事”,参与乡村故事自我书写。在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农民拿起手机、拿起纸笔,用自己的话语书写乡村,以文字、影像的力量构建新时代的乡村图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閱读一方面能够提升农民的话语权和话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树立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减少农民表达的自我“矮化”“丑化”,进而书写自信、自立、自强的农民故事,描绘淳朴勤劳、崇尚礼仪、真实美丽的乡村故事。
三、乡村阅读培育农民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
乡村振兴中,农民才是真正的主体,只有重视乡振兴的主体培育,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新时代的农村发展给农民自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农民群体有意识地通过阅读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增强自我的主体能力发展。要尊重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农民群体的阅读参与能力、增强阅读相关单位的阅读服务能力、发挥榜样力量在乡村阅读中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在阅读活动中的自组织能力,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培育和主体能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尊重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地位
农民是乡村阅读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受益主体。在推进乡村阅读中要尊重和培育农民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并有效发挥其主体性。黄永林、吴祖云认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10]因此,乡村阅读活动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要发挥农民群体的自主性地位,尊重农民群体的自主性、发挥农民群体能动性和激发农民群体的创造性。
1.尊重农民群体的自主性选择
在乡村阅读活动中,要尊重农民自主选择自己的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场所、阅读内容,进行阅读自我管理的权利。不能强制农民群体进行阅读,搞形式主义,在积极健康阅读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和阅读自由,鼓励他们以主人翁意识参与乡村阅读。
2.发挥农民群体的阅读能动性
乡村阅读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体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成为构建和振兴乡村阅读文化的一份子。新时代的农村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要积极为他们的阅读需求提供物质保障。农家书屋、文化礼堂、乡镇图书馆等阅读主体单位应完善阅读文化服务,转变服务意识,认识到农民群体不仅是阅读服务的对象,其本身就是构建乡村阅读文化的主体,调动农民群体振兴乡村和乡村文化的能动性。
3.激发农民群体的创造性
在农民群体发挥其能动性的过程中,其创造性便在阅读文化的构建中展现出来,如农民诗人、农民作家、农民画家、农民手工大师、农民视频达人等,在他们的文化表达中充分体现了其创造性、创意性和创新性。因此,要在乡村阅读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农民群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创新,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
(二)提高农民群体的阅读参与能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也是乡村阅读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没有广大农民群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乡村阅读的实践方案便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乡村阅读虽然是政府主导,但农民不是乡村阅读的“旁观者”,只有参与到乡村阅读中才能增强农民群体在阅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农民群体的主动阅读活动参与是农民乡村振兴主体性的体现,表现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群体的阅读参与能力应从三方面入手:
1.提升农民群体的阅读综合能力
农民的阅读能力高低影响到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效能。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和服务较为落后,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农民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在阅读中表现为阅读综合能力较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政府应加大阅读场所、阅读设备和阅读书籍等阅读资源的投入力度,满足农民群体特别是农村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如老人、妇女和儿童。在阅读活动中,一方面,要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认知力、理解力、反思力、行动力等,进而增强他们参与乡村阅读的“底气”。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民群体的深度阅读能力。受短视频等媒介方式影响,即时、短暂、快速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农民群体在阅读中形成“获得感”。因此,要培养农民群体形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在深度阅读中提高信息判断力、思考力,进而提升综合阅读能力。
2.提高农民群体的阅读参与意识
在乡村阅读中,应提升农民乡村阅读活动的自觉参与意识,只有真正参与乡村阅读,才能真切体会到阅读的“获得感”“幸福感”。目前,部分农民的阅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懂读书”“读书没什么用”“读书不关自己的事”,不愿意了解政府的相关阅读活动和阅读帮扶措施,将自己置于“旁观者”位置,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在乡村阅读和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位置,没有深入参与到乡村阅读活动中来。近年来,各地推出“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系列活动,农民参与乡村阅读的范围和频次有所上升,但还应进一步提升农民的阅读参与意识,扩大参与覆盖面,创新乡村阅读的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引导农民群体认识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乡村阅读活动的参与意识,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
3.拓宽农民群体的阅读参与方式和渠道
以什么样的方式及渠道参与阅读,这会影响农民群体的阅读参与热情。应丰富和拓宽乡村阅读活动的参与渠道,通过具有创新性和贴近性的方式吸引和激励农民群体参与阅读。在形式创新性方面,应创新乡村阅读活动的举办形式,除农家书屋等阅读场所的常规阅读外,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知识问答比赛、技能培训与比赛、“阅读先锋”评选等方式,激发农民参与乡村阅读的兴趣。在渠道贴近性方面,一是要在地理上贴近,到农户家里、村里宣传乡村阅读、举办阅读活动,实现阅读活动“就近参与”;二是媒介上贴近,通过村广播站、乡镇融媒体矩阵、手机等农民的“贴身”媒体传播文化知识,进行阅读推广和互动,实现阅读活动“线上参与”。
(三)增强阅读相关单位的阅读服务能力
在乡村阅读中,应协同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元化力量参与乡村阅读,各类单位发挥所长,建立乡村阅读的长效投入和帮扶机制。其中,农家书屋、乡镇图书馆、村史馆、文化礼堂、乡村文化站(室)等单位应作为乡村阅读的主要阅读机构,起到组织乡村阅读,承办和推进乡村阅读活动的作用。要防止“运动式”“形式化”的乡村阅读活动,应在活动中有效吸引和激励农民群体参与,从而有效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除了借助乡村阅读活动、阅读节日等凝聚阅读力量外,更要在日常阅读活动开展中增强阅读服务能力,如阅读服务力、资源匹配力和阅读推广力等。
1.阅读服务力
阅读服务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阅读场所的硬件服务能力。如阅读场所的阅读资源拥有量、资源丰富度、阅读设备数量质量、阅读生活服务设施、阅读功能分区、阅读空间体验感等;二是阅读机构的软件服务能力。如阅读服务模式、阅读活动开展数量质量、阅读服务体验满意度、服务反馈评价等。政府应加大对阅读相关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阅读场所建设、阅读资源采购和阅读活动开展。在具体服务的展开中,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满足阅读需求。如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渠道满足阅读需求,通过读书会、领读活动、文体活动等方式组织农民开展阅读,服务过程中要耐心、仔细、亲和,积极听取服务反馈,提升农民群体的阅读服务体验。
2.资源匹配力
在阅读资源上,不仅要注重数量,还要注重资源匹配度。资源的匹配度影响到服务需求的有效满足。李丹霞、员立亭指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更多关注于上级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视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实际利用情况,这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11]慕良泽、曲建波的研究也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有需求无供给,有供给无利用,有利用无反馈”的局面。[12]因此,乡村各阅读单位作为农民基层文化服务单位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升阅读资源的匹配度,有效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一是要实现阅读资源和本地农民需求对接。各阅读相关单位要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家庭入户、田间走访、网络调研、意见领袖反馈等方式广泛收集农民群体的阅读需求、阅读时间、阅读方式偏好,并对农民群体内不同类型读者进行梳理和区分,提高阅读需求满足的针对性和阅读服务的满意度。二是要实现阅读资源和时代需求对接。乡村阅读应服务于乡村振兴,针对农村当地的乡村产业、乡村人才培育、乡村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进行阅读资源供给匹配。三是实现阅读资源和本地文化资源对接。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创新和传播有助于乡村文化传播和村民文化认同,阅读相关单位要提高阅读资源与本地文化的相关性,做好本地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的供给、挖掘和展示工作。乡镇图书馆、档案室、展览馆、村史展览屋、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应加强村史、村志、民风民俗、名人等资料編撰、书写和展示传播,加强本地资源的创新转化,将乡村阅读与本地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等业态融合。
3.阅读推广力
第一,要培训和吸纳更多阅读人才、文化人才参与到乡村阅读推广中来。目前,随着电子书籍和阅读电子设备的投入,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礼堂等阅读场所的阅读资源有一定改善,但阅读推广人才缺乏,部分工作人员仅起到借还书、简单介绍、设备使用指导的作用。因此,阅读相关单位、文化单位应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工资待遇,吸纳更多人才进行阅读推广,可以在农民群体中选拔一些具有较高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又愿意为村民服务的农民到大专院校、文化机构等进行培训后纳入阅读单位的机动推广队伍。第二,阅读推广要符合农民的特点。在进行乡村阅读推广时,选择的书籍、举办的形式等要考虑农民群体的心理特点、文化需求和接受程度,把理论性内容转化为农民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把书本知识传播转变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假大空”。第三,阅读推广要发挥农民群众本身的力量。除了阅读单位工作人员、阅读榜样力量外,要在阅读推广中依靠广大农民群体,让他们不仅成为阅读活动的参与者,也要成为阅读活动的推广者、阅读习惯养成的倡导者。
(四)发挥榜样力量在乡村阅读中的带动作用
阅读榜样在乡村阅读中能够发挥阅读带动作用,有助于构建乡村阅读文化。发挥阅读榜样的带动作用主要从发掘和培育阅读榜样、宣传阅读榜样、鼓励阅读榜样三方面入手。
1.发掘和培育阅读榜样
在推进乡村阅读高质量发展中,应发掘和培育优秀阅读典型。如2021年由中宣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主办,农民日报社承办的“发现乡村阅读榜样”活动,其宗旨就在于发现一批热爱阅读、热心公益、引领乡风文明的乡村阅读榜样。应注重从农民群体中发现、发掘乡村阅读榜样,包括爱农村、爱阅读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各技术岗位的带头人,“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乡贤,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就业人员,电商直播“农民网红”以及在外具有突出成绩的人员等;应加强对阅读榜样的培育,通过专业培训、阅读技能提升、阅读推广技能教育等途径进一步提升阅读榜样的自我发展能力。
2.宣传阅读榜样的阅读事迹
媒体应加强乡村阅读榜样的阅读“新做法、新典型、新事迹”宣传,提高榜样人物、先进阅读理念、阅读推广办法和优秀乡村阅读案例的知晓度。通过媒体宣传阅读榜样的阅读事迹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阅读典型,不仅能够增强阅读榜样的自豪感、荣誉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带头作用,也有利于带动乡村阅读氛围,在村民中树立典型,产生阅读号召力,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阅读中。
3.鼓励阅读榜样发挥带头作用
乡村阅读应鼓励阅读榜样发挥带头作用,进而在农村形成一支阅读榜样队伍,成为带动乡村阅读的中坚力量。阅读榜样带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阅读、号召阅读、创新阅读三方面。在引导阅读上,通过挑选阅读书籍、组织阅读活动,让村民读好书,远离低俗书籍和劣质文化;在号召阅读上,能够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加入阅读,特别是号召留守人员、“闲散人员”参与阅读,邀请农业、法律、文化等领域专家加入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农村宣传教育;在创新阅读上,阅读榜样能够采用多元化的阅读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五)提高农民在阅读活动中的自组织能力
提高农民群体的自组织能力是发挥农民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是农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来源之一。过去几十年来农村持续的社会化与农民的去组织化,导致村社共同体趋于解体,乡村社会失去凝聚力。[13]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返乡人员增多,农村地区的“空心化”“离散化”和“原子化”有所改善,但农民自组织程度依旧偏低,更多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进行活动组织。在高质量推进乡村阅读中,农民作为行动主体,要提高自身在阅读活动中的自组织能力,将阅读活动融入日常文化生活。
乡村阅读能够成为凝聚农民群体的活动平台和组织力量。在基层党组织、基层阅读单位的带领下,村民之间形成阅读小组、兴趣组、读书会、文化小队等各种自组织形式,在原有的老年协会、妇女协会、互助组等自组织形式基础上扩展阅读项目,进行读书看报、书籍传阅、问题讨论、参观纪念馆/文化馆、观看电影/戏曲等活动。通过农民自组织,农民从阅读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体的文化凝聚力、组织行动力。
在推进乡村阅读高质量发展中,要进一步鼓励农民群体建立阅读活动自组织,发挥村委、乡贤、返乡大学生等群体的主动性,将分散的农民聚拢,并给予资金、物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帮扶;进一步扭转农民“等、靠、要”思想,培养农民群体自主创新精神,让农民自组织成为农民创新性发挥的有效平台,在阅读活动中集思广益,从农民个体创新发展为农民集体创新,共同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推进农民自组织的长期发展,要稳定和扩大农民阅读自组织的成员,长期举办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将阅读在乡村走深、走实,构建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
参考文献:
[1]陈丹,王海歌,朱椰琳.城乡阅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学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4]习近平.坚持新发展理念 打好“三大攻坚战”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9(01).
[5]栗战书.在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人大,2021,(11).
[6]魏晓敏,韩宗峰.农家书屋,让浓郁书香涵养乡村文明[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A7TN KLB0514TTJI.html,2023-11-13.
[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8]范家进.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517/c405175-29279943.html,2023-11-13.
[9]张秀芬.传承与共享: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2).
[10]黄永林,吴祖云.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与作用发挥[J].理论月刊,2021,(3).
[11]李丹霞,员立亭.“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
[12]慕良泽,曲建波.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政府与农民供需关系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13]吴重庆,张鹏.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Rural Reading
Song Cheng
Abstract: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rural reading lies in cultivating their own sense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build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local culture, and stimulat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ading should start from five paths: respecting the subjectivity status of farmers,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participation ability, enhancing the reading service ability of reading-related unit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odels in rural reading, and improving their self-organizing ability in read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Key words: Rural reading; Farmer;Subjectivity; Path
[責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