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的实践探索、现实挑战和因应策略

2024-02-27张登彬刘一博

老区建设 2024年1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

张登彬 刘一博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情社情调研项目“紅色文化资源服务苏区振兴的路径研究——以赣南原中央苏区为例”。

作者简介:张登彬,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一博,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 要:赣南原中央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奠定了文化资源优势、国家政策优势和发展基础优势。在实践中,赣南原中央苏区盘活红旅资源,带动产业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乡风文明,弘扬苏区精神,锻造干部队伍,充分激活了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与此同时,赣南原中央苏区也面临地方政府保护管理红色资源压力增大、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创新性要求变高以及相关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可以从创新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壮大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和优化,更好地激活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

关键词:红色资源;苏区振兴;赣南原中央苏区;现实挑战;因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1-0025-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如何让苏区乡村得到更好发展?毫无疑问,需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乡村自然、地域、人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从而制定适合村情、乡情的发展战略。在赣南这片土地上,以瑞金、于都、寻乌等为代表的原中央苏区所在地,拥有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价值,更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这是赣南原中央苏区最为突出、最为显著的资源优势,也是服务赣南苏区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一、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的内在优势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留下的珍贵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中央苏区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蕴藏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赣南原中央苏区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也因此,赣南振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发展。经过十多年发展,赣南原中央苏区不仅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项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苏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文化资源优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原中央苏区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一大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机构、重要领导人在此办公和居住,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据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达2096处,赣州市的18个县全部纳入原中央苏区县;2018年3月江西省政府公布684处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革命文物328处,254处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范围;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35处,其中革命文物13处,11处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范围。据统计,赣南已利用或正在利用的革命文物点占已维修的79.1%,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占34%,绝大多数革命文物维修后都结合革命史实设计了相关的展览陈列,成为红色教学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锻炼基地。[2]

另外一类是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只有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余人,支前参战人员60万余人,有名有姓的赣南籍烈士达10.82万人,分别占全国和江西省革命烈士总数的7.5%和43.8%;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5万余人;万里长征路平均每公里有3名赣南籍烈士的英魂,可谓“家家有烈士,户户埋忠骨”,“十七棵松”“生命等高线”“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等无数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传唱至今。[2]在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党领导苏区军民热火朝天地开展了各项文化建设事业,留下了《十送红军》《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等脍炙人口的民谣、歌谣、话剧等红色文艺作品;党领导苏区人民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伟大尝试,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优良传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党领导赣南苏区军民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此外,中央苏区在百年党史尤其是在党的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是党的早期领导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策源地,是研究重要党史人物必须“寻根溯源”的地方。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社会道路,撰写了大量调查报告和理论文章。例如毛泽东撰写的《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调查报告,《反对本本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论著,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科学论断,这些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曾在中央苏区工作,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述、工作报告等,是研究他们思想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这些重要文献史料是蕴藏在这片红土地里的宝贵红色资源“富矿”。

(二)国家政策优势

赣南原中央苏区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其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为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标志着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若干意见》明确了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制定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确立了“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等五大战略定位,制定了“优先解决民生问题”“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七大重点任务,明确了对口支援政策、人才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九大支持政策,为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不断加强对赣南原中央苏区振興发展的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赴江西视察,多次就赣南老区振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推进《若干意见》贯彻实施,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针对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特殊地位、特殊贡献、特殊困难,为其“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建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31个部委参与其中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系统化的政策支撑体系,推进各项政策措施逐一落实。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出台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共21件,涉及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等多个方面。此外,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印发以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组织部牵头,共有63个中央单位派出312名干部对口支援赣南地区,有力地推动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振兴发展。与此同时,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等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汇聚了众多知名民营企业助推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与赣南地区高校签订帮扶协议。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赣南原中央苏区形成了各方力量全面汇集、共同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积极局面。

(三)发展基础优势

长期以来,赣南原中央苏区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政策意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以新时代“苏区干部好作风”争创振兴发展“第一等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苏区振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内力。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指出:“希望江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4]在脱贫攻坚中,江西省积极作为,2017年2月井冈山市率先宣布脱贫,拉开了全省乃至全国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序幕;2019年全省贫困村全部脱贫;2020年底剩余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革命老区群众绝对贫困问题。在此过程中,江西瑞金叶坪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井冈山、石城、于都、兴国入选“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树立了脱贫攻坚的样板。赣南原中央苏区围绕建设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以脱贫攻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苏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

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赣南原中央苏区从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喝水难、用电难等突出民生问题破题,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破解行路难,赣韶、赣瑞龙、昌赣、兴泉等铁路相继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25公里。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已建成4个机场,赣州至九江航道实现三级通航,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为破解用水难,赣州寻乌太湖中型水库、抚州廖坊灌区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项目有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破解用电难,瑞金电厂、信丰电厂、抚州电厂等支撑性能源点陆续建成,能源支撑有力增强。在此基础上,赣州等原中央苏区GDP十年实现翻番,赣州市入围全国百强城市,位列第65名,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35%。此外,赣南原中央苏区大力开展产业扶贫,赣南脐橙享誉世界;大力开展教育扶贫,乡村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开展就业扶贫,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大力开展健康扶贫,构筑“四道医疗保障线”,实现由“重治疗”到“重预防”的积极转变。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建设举措的落地实施,为更好发挥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独特价值,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5]红色资源是赣南原中央苏区的一座“富矿”,如何将“富矿”挖掘出来,让沉睡的红色资源“活”起来,使其转化为苏区振兴的强大动力,赣南原中央苏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盘活红旅资源,带动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赣南原中央苏区紧紧抓住文旅融合契机,盘活域内红色资源,大力实施“红色资源+”战略,将红色资源与“研学”“康养”“文创”“特产”等元素,以及地域生态、客家文化、历史底蕴等资源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红色资源的开发层次,以红色资源为引擎,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

一方面,地方政府全力整合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品牌。赣南原中央苏区按照“突出重点、打造龙头,一县一品、错位互补”定位,分别围绕“共和国摇篮”“苏区干部好作风”“长征集结出发地”等红色品牌,推出了共和国摇篮景区、浴血瑞京景区、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等一批重点红色项目。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各地红色资源开发有序、品牌突出、优势明显,有效避免了红色资源的浪费和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品牌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例如寻乌县紧紧围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重要论断诞生地的红色品牌,将“寻乌调查”作为全县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头牌”,先后拍摄《重返寻乌调查》《毛泽东寻乌调查》等专题节目,组织开展中央、省直主流媒体寻乌采访调研活动,并联合中国红色教育培训联盟体发起“重温寻乌调查 大兴调查研究”主题活动,借助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契机,大力推介寻乌红色资源,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显著提高了寻乌的知名度,更引爆了寻乌县的红色旅游行业,为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拓展红色旅游产业链条。赣南原中央苏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品牌优势,做好“红色资源+”文章,通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红色名村”等项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例如瑞金市叶坪镇朱坊村,如今已成为赣南乃至江西最大的红色康养基地。1932年,随着中央红色医院迁入朱坊村,红军军医学校(卫生学校)和《健康报》也在此诞生,朱坊这个小村庄成了红军后勤保障的大后方。得益于优越的生态环境以及强烈的健康意识,朱坊村80岁以上老人有近60个,“红色健康村”名副其实。近年来,围绕“红色”和“健康”两个主题,朱坊村将红色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大健康”理念充分融合,打造旅游、民宿、健康、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红色康养小镇。[6]

(二)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推进移风易俗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过程中,赣南原中央苏区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基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植入群众内心深处,让红色成为乡风文明最重要的“底色”。

赣州原中央苏区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例如寻乌县圳下村组织村内外文艺爱好者成立“若兰”诗社,定期开展诵读红色家书、写红色诗歌对联、讲述红色故事等活动;瑞金沙洲坝以红井为主线,在当地设立红色大讲堂、红色驿站等红色教育阵地,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宁都县小布镇搭建起了“小布蓝杉剧社”,不仅组织群众自己排演喜闻乐见的剧目,还经常邀请各类剧社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赣州原中央苏区还大力弘扬革命传统,以红色文化滋养初心,启迪和教育广大群众,以此来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央苏区时期,中共为了改变群众落后、愚昧的风俗习惯,也曾在苏区这片土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移风易俗运动,例如当时提倡的“婚丧嫁娶,厉行节约,反对大操大办”“开展卫生防疫,改善人居环境”等口号,与现在的移风易俗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大力弘扬苏区时期的光荣革命传统,新时代的移风易俗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例如在“赣州市文明村镇”——赣县区大田乡大坳村,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向村民提出“简办红白喜事 推进移风易俗”倡议书,倡导村民自觉摒弃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引导群众丧事简办、婚事新办,促进乡风文明。

(三)弘扬苏区精神,锻造干部队伍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更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干部。苏区时期的斗争实践,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治国理政的党政军优秀干部。他们身上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关心群众、一心为民、艱苦奋斗、清正廉洁、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好作风,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激励和鞭策着新时代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赣南原中央苏区充分发挥“苏区干部好作风”、争创“第一等的工作”等优良传统,常态化、长效化地对苏区干部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大力发扬苏区精神,强化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锻造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干部,唱响了新时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

一是在走访调查中锤炼干部好作风。“夜打灯笼访贫农”“柴米油盐都想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干部正是凭着深入调研的务实作风和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真心爱戴和铁心跟随。从“自带干粮去办公”到“我为群众办实事”,苏区的广大党员干部走村社、进农家、跑企业,进行“零距离”“面对面”的走访,提出了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项目清单。二是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锤炼干部好作风。新时代苏区干部坚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锤炼新时代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磨刀石”。三是在干事创业中锤炼干部好作风。新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大力奏响“对标一流 干就赣好”的时代强音,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以争创“第一等的工作”鼓舞苏区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在各级机关和广大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争创先进、争做模范的良好氛围。例如叶坪乡乡长朱胜江在叶坪素有“拼命三郎”“钢铁战士”之称,自脱贫攻坚以来,他便放弃了休息时间,把精力都放在了脱贫工作中;叶坪乡人大主席邹建敏,带病依然坚持工作。叶坪乡党委委员、副乡长薛华建,在妻子分娩时,还在驻村工作岗位坚守……像朱胜江、邹建敏、薛华建这样舍己忘我、甘于奉献的叶坪党员干部还有很多,这是新时代“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体现,也是苏区精神在赣南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中结出的累累硕果。[7]

三、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随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升级,尤其是文旅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技术的更新迭代,针对红色资源采取的一些原有的保护手段、管理模式和利用途径,已经逐渐落后于迅速发展变化了的技术水平、行业现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这也是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地方政府保护管理红色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遗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主体上发生自然变化,要想将其保留下来,就必须人为地给予干涉。例如一些革命遗址、宣传标语、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有些因为缺乏修缮,已经不可复原地损毁和消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一些红色歌谣、革命故事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也随着老一辈的逝世,失去了传承。随着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挖掘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红色资源亟待保护和抢救。虽然近些年来,一部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革命文物、宣传标语等已经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例如宁都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把墙头标语、漫画一笔一笔地描摹下来,装裱收藏好,共普查标语1000余条,2021年以来200余条(幅)红色标语得到及时抢救保护。于都县则由当地文博部门分片包干,对23个乡镇进行拉网式初步普查,根据文物保存的现状分轻重缓急将保护意见提交给政府,防止出现未保先倒的情况[8],但由于地方政府经济能力有限,而大多数红色资源又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进行修缮和抢救,因此即使把每一笔资金都精准谋划,用到“刀刃”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红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知名度较低、过于偏远且尚未充分开发的革命旧址,部分建筑多为空心房,破烂不堪、濒临倒塌,一些苏区时期的标语、图片、物品等由于缺乏专业的保护措施,人们甚至可以随意触摸,更加大了红色资源的保护难度。

(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旅市场的升温,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各类革命旧址、红色场馆等成为人们的热门打卡地。然而,面对旺盛的旅游需求,红色资源同质化现象却让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虽然不同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中的红色资源内容有所不同,但展示形式却较为单一,游客基本上是单向的参观或者听讲解员讲解,缺少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无法形成系统、深度、丰富的红色旅游体验。除此之外,大同小异的文创产品和随处可见的小商小贩也是红色资源同质化的重要表现,千篇一律的制式产品,铜像、红军服、草鞋、玩具枪、纪念币……你有我有网上也有,很难吸引游客产生二次消费。例如瑞金就通过增设情景雕塑、苏区标语漫画、主题文化墙,融入声、光、电、媒等现代技术,通过智能讲解员、AR导览系统、VR游戏等方式创新红色资源呈现方式,融合科技让文物“说话”,有力地提升了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但这一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大多数革命老区来说,短期内依然只能采用传统的展陈形式。如何利用红色资源禀赋,创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持续打造有吸引力的红色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物质文化需要,依然是不少革命老区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

(三)专门从事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人才较为缺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科技兴农、产业兴村,靠的就是人才。一方面,红色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与保护,更需要有专业的人才从事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不仅需要在学理上对红色文化进行研究,更需要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对红色资源进行合理地规划,这就需要开发者不仅对红色文化本身有深入的研究,对乡村的基本情况和地方特色有全面的了解,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市场意识。然而目前,江西仅有一所211大学,没有985高校,这就导致江西本地的人才队伍较弱。赣南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比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依然有较大差距,因而也难以对外省人才形成吸引力。本省的人才留不住,外省的人才引不来,专业人才缺乏致使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严重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不少乡村还出现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外流失的现象。由于劳动人口的严重缺失,乡村劳动力出现断层现象,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四、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的因应策略

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拥有得天独厚的内在优势,在长期的发展实践过程中,赣南原中央苏区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革命老区发展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对于其他革命老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实际上也是中国大多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创新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

地方政府对红色资源保护管理的压力较大,一方面是源于红色资源数量过于庞大,另一方面也源于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本身。例如根据《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县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10]但在实际保护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文物保护单位人员有限,位于偏远乡镇的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时常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而这些革命旧址又恰恰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破坏的红色资源。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及时抢救随时面临毁坏风险的不可移交文物,例如针对革命旧址的原貌和部分红色遗迹,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将其数字化管理,以便后期复原和恢复。二是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允许乡村将部分革命旧址管理权下放到愿意参与革命文物保护且拥有便捷条件的居民手中,或专门设置文物保护员、管理员,以此来降低政府需投入的人力成本。三是广泛号召高校、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加入到红色资源的抢救工作中来,尤其是对于红军后代的采访,对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照片的征集等,可以及时向社会发布红色资源“濒危”目录,从而及时吸引社会力量介入。例如近些年对于慰安妇、抗美援朝老兵等群体的采访和口述史整理工作,就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二)引導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开发

红色资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更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吸引社会资本的天然属性。虽然红色资源主要应发挥育人价值,但这二者并不矛盾:红色资源具有的经济效益可以满足资本逐利的目的,而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让红色资源的开发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有利于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内在特质,使红色资源得到更好的呈现,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开发,一是要由政府牢牢把握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正确方向,坚决抵制低俗、歪曲、丑化革命历史的内容,在面向大众尤其是面向青少年推广时,一定要做好产品的把关和监督。二是要为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通过授权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主动对接优质的社会资本,并为社会资本创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三是要做好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开发的监管,尤其是对产生的经济效益要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要坚守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的初心,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做到“群众受益、集体得利、企业盈利”,实现共建共富共享。

(三)壮大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人才队伍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强大的人才队伍是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支撑,要筑牢和稳固人才队伍这个重要支撑点,需要正确认识“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辩证关系,不仅需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更需要在培养好、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和选拔乡村已有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发挥乡村各类人才优势,以实现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创造优渥条件,因地制宜引进人才。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在人才引进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本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农民工等人才群体,积极返乡加入乡村振兴队伍。二是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努力培养乡土人才。积极创造人才锻炼条件,搭建高附加值农产品开发以及红色与生态旅游等教育培训平台,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深入基层和乡村企业,现场指导、面对面带教与帮扶,鼓励乡土人才大胆投身创新创业,使其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三是着力用好已有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有利环境。例如可以抓住村干部换届和补缺时机,适时把那些政治站位高、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村民特别是优秀党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建好过硬的村级组织战斗堡垒,确保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先锋队作用。总而言之,要多措并举,用好、用活乡村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国家文物局.创新与启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 ce/content/2012-07/02/content_4618.html,2012-07-02.

[4]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 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N].人民日报,2016-02-04(01).

[5]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6]秦海峰,曾婉芩.江西瑞金:红色资源溢出金色效益[EB/OL].http://jx.people.com.cn/n2/2023/0822/c190 260-40540273.html,2023-08-22.

[7]范建明,钟瑜,余书福.树起“共和国摇篮”新标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瑞金市叶坪乡脱贫攻坚纪实[N].赣南日报,2021-02-26(05).

[8]王竹青.永不褪色的红色标语 永不动摇的革命信仰[N].中国文化报,2023-01-14(03).

[9]“红色+”,让“红都故事”活起来[N].赣南日报,2023-03-18(02).

[10]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EB/OL].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2018-07-27.

Practical Exploration,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Red Resources Serv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viet Area: Taking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as an Example

Zhang Dengbin Liu Yibo

Abstract: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has abundant red resources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laying cultural resource advantages, national policy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dvantages for red resources to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viet area. In practice,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has revitalized red tourism resources, drive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herited red genes, built rural civilization, carried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Soviet area, forged cadres, and fully activat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value of red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is also facing realistic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red resources, the high innovativ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d resources, and the shortage of relevant talents. It can be explored and optim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ng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red resources, guiding social capital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resources, and expanding the talent tea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d resources, so as to make better use of red resources and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viet area.

Key words:  Red resources;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viet Area;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Realistic challenges; Response strategies

責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
地方红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谈红色诗歌的创作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红色资源在美术鉴赏课中的有效利用
浅谈佳木斯东北小延安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