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融合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研究
2024-02-13陈希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融合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镇,在数字化浪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数字化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数字化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融合技术如何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通过对数字融合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和影响的分析和评估,揭示其对校园文化的普遍影响,并为理解和把握高校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数字融合;教育数字化;高校校园文化;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数字化浪潮正以其不可逆转之势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这一知识与文化传承的高地。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1]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2]同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数字化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提出了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任务。[3]事实上,数字融合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响应了国家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而且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证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些机遇,应对挑战,共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数字融合的发展历程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
(一)数字融合的历史脉络
数字融合技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至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内容的创造与分发奠定了基础。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到现代智能教育系统的演进,数字融合技术经历了多个重要发展阶段。关键技术革新,包括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的兴起,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标志着数字融合技术的每一次演进,共同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二)数字融合在现代社会的多维展现
数字融合技术的应用已深入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教育公平的实现。在线课程平台的兴起,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访问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智能教学系统的运用,让教师能够更高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效。
(三)数字技术在教育革新中的作用与影响
数字技术在教育革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引入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允许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则更多地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践操作。此外,数字技术还推动了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数据分析和学习管理系统的应用,使教师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内容。
二、数字融合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影响
数字融合作为技术与文化交汇的产物,不仅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变革者的角色,更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数字融合技术也为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一)校园文化传承的现代挑战与机遇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现代挑战,如技术更新换代的快速节奏可能导致部分师生难以跟上步伐,形成 “数字鸿沟”。同时,文化同质化和商业化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这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策略和方法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真实性。然而,数字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融合技术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校园文化能够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受众。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学生可以轻松地分享和讨论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二)数字融合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应用实践
数字融合技术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应用实践是多方面的。高校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来保存和整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如将珍贵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和学术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在线文化展览和虚拟博物馆的创建,为学生和公众提供了互动体验校园文化的新方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在家中就能 “参观”校园博物馆,体验校园的历史和文化。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普及,也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使得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迅速传播,吸引更多关注和参与。
(三)数字融合对校园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数字融合技术促进了校园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虚拟现实 (VR)和增强现实 (AR)技术的应用,使得历史事件和文化场景得以生动再现,增强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体验。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 “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参与虚拟的历史重现活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数字平台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展示和参与形式,如在线文化节、虚拟艺术展览等,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内涵,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多元化和互动化。
(四)校园文化传承中的数字伦理与可持续性问题
在利用数字融合技术进行校园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数字伦理和可持续性问题不容忽视。确保文化资料的准确传播、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促进文化多样性,都是数字融合应用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例如,高校在数字化校园文化资料时,必须确保所有内容的版权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同时,保护个人隐私不被侵犯。技术的可持续性也关系校园文化的长期传承和发展,需要在技术选择、资源投入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高校必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确保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融合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影响
随着对数字融合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深入探讨,我们得以明晰其在维护和传播传统价值的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保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创新思维的培育和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数字融合技术展现出其作为文化创新催化剂的潜力,激发了校园文化形式和内容的革新。
(一)数字技术是文化创新的催化剂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为教育内容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教师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二)数字融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应用
数字融合技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应用开辟了文化创新的新路径。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成为数字技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舞台,通过社交媒体、微信、抖音、视频分享等渠道,学生能够更广泛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文化氛围。
(三)数字融合激发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因
数字技术在校园文化产品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D打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校园文化产品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学生能通过3D打印技术将自己的创意设计转化为实体作品;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文化场景,增强了文化体验的沉浸感。[4]
四、数字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创新路径
随着对数字融合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洞察其作为技术与文化交汇点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尽管数字融合为校园文化的传播、保存及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亦不容忽视。在数字化时代,高校必须采取全面的策略,以确保其教育模式和校园文化能够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不仅涉及技术的应用,还包括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术研究的深刻反思和创新。为了确保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和谐共生,高校需采取一系列创新性对策,以期促进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是高校的首要任务
数字素养不仅是对技术的掌握,更是一种文化素养,它要求学生能够在数字环境中有效地沟通、协作和创新。高校应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核心,通过设计全面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数字技术的深入理解与高效运用。这不仅包括基础操作技能的培训,更要涵盖信息伦理、数据隐私保护等高级主题,以培育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例如,牛津大学推出的 “数字时代公民”项目,通过一系列讲座和研讨会,强化了学生在数字环境中的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在数字化世界中的导航工具和策略。
(二)构建均衡的数字资源配置体系对于确保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高校应通过制定战略性的采购计划和更新策略,确保数字资源的公平获取和有效利用。此外,通过建立开放教育资源 (OER)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和教育机会均等化。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Open Course Ware项目,通过公开课程资料和教学资源,为全球学习者提供无障碍的学习途径,不仅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可访问性,也促进了全球知识共享。
(三)促进跨学科的创新协作环境是推动校园文化创新的关键
高校还应通过搭建创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进行协作,共同探索数字技术在校园文化创新中的应用。这种跨界合作能够激发新的创意,推动校园文化的深度发展。例如,斯坦福大学的D.School (设计学院),通过跨学科的设计思维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和协作的平台。
(四)强化网络安全与知识产权教育是保障数字融合技术健康发展的基石
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风险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知识产权讲座和研讨会,增强学生的版权意识和创新保护能力。例如,哈佛大学的 “网络安全意识月”活动,通过模拟攻击和安全培训,提高了师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有助于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数字学习环境。
(五)推动师生参与技术决策过程是确保技术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教育和学习的实际需求的关键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工作坊等形式,收集师生的反馈和建议。例如,悉尼大学实施的 “技术参与计划”,邀请师生参与到校园技术采购和应用的决策中,提高了技术解决方案的适应性和用户满意度,有助于确保技术投资能够真正服务于教育和学习的目标。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数字融合的最佳实践和创新经验。通过国际会议、研讨会和学术访问等形式,促进跨文化的对话与合作。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参与 “全球大学数字联盟”,与世界各地高校共享数字教育的经验和资源,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有助于提升该校在全球教育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高校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性对策,以促进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积极构建一个支持终身学习、鼓励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教育环境。同时,通过强化技术伦理和文化责任感,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为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这些措施,高校不仅能够积极应对数字融合带来的挑战,还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开放、创新和安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启示。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实施,我们期待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五、结束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代表着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触及教育理念和实践核心的深刻变革。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实施,我们期待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总之,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审慎把握这些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向更加开放、互动、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2023-02-27].https://tv.chinacourt.org/68877.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3] 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17/c_1129067786.htm.
[4] 郭绍青,柳瑞雪.构建教学数字化服务体系赋能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J].大学与学科,2022,3(04):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