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风险认知特征及对社会信任感的影响探究
2024-02-13张继凯郭天
摘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风险已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现象。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大学生风险认知的特征及其对社会信任感的影响,分析了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健康、环境与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认知类型。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强的问题,其风险认知受到个体、媒体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感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为深入理解当代大学生的风险认知特征及其社会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高校风险管理和社会信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风险认知;社会信任感;大学生;风险意识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风险认知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密切相关。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大学生面临的风险类型日益多元化,其风险认知特征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同时,风险认知作为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基本判断,会影响其对社会的信任程度。因此,深入探究大学生风险认知的特征及其对社会信任感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也为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社会治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大学生风险认知的类型
(一)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大学生面临的最普遍、最复杂的风险类型之一,涉及社会安全、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焦虑和不确定。社会交往方式的多元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可能面临网络欺凌、信息泄露等新型风险。同时,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扰,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流动性的降低,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对社会公平的怀疑。此外,社会治安状况、社会诚信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风险的感知。媒体对社会事件的报道方式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学生的社会风险认知。这些社会风险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其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1]
(二)经济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大学生最关注的经济风险之一,就业难、薪资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使许多大学生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房价上涨和生活成本增加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风险,一些大学生因缺乏理财知识和经验,很容易陷入网贷陷阱或遭受电信诈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影响也成为大学生需要关注的经济风险因素。此外,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信用风险。这些经济风险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三)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也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健康风险。例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问题,增加了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引发的视力问题、颈椎问题等成为普遍现象;此外,缺乏运动是另一个突出的健康风险,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大学生关注的一个健康风险,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同时,当今的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问题也令大学生十分头疼,如近日曝光的面包中添加过量脱氢乙酸钠的事件,长期食用会导致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损伤;当下,心理健康风险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显,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一些大学生可能面临滥用药物等相关健康风险。多元化健康风险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还可能对其学业表现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
(四)环境与安全风险
环境与安全风险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环境风险方面,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高温等,都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环境风险。此外,噪声污染、电磁辐射等新型环境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这些环境风险不仅威胁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其对未来生活质量的预期。在安全方面,交通安全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特别是对那些经常使用电动车或参与长途旅行的学生而言。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如火灾、踩踏事件等,也是大学生需要警惕的风险。大学生尤其喜欢一些集体活动,很可能因安保措施不到位而酿成各种问题,造成集体事故。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新型风险日益突出。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均对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实验室安全、宿舍安全等特定场景下的风险也需要大学生时刻保持警惕。这些环境与安全风险的复杂性要求大学生具备全面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大学生风险认知特征分析
(一)风险意识普遍不强
尽管大学生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但研究显示,他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往往会低估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潜在危害。他们倾向于认为,负面事件 “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乐观偏差导致他们忽视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大学生对风险的认知常常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他们可能知道某些行为是有风险的,但并不了解其中的具体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同时,大学生对风险的敏感度不足,对新兴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普遍较弱。在面对风险时,他们常常表现得犹豫不决或采取不当的应对方式,这使他们在面对新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和脆弱的状态。[3]
(二)风险成因复杂化
1.个体因素
大学生风险认知的复杂化在个体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知能力的差异导致不同大学生对同一风险的理解和评估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风险,而另一些则可能过于简单化或夸大风险;其次,个人经历和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风险认知,来自不同家庭、地区或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对同一风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和态度;再次,心理特质如风险偏好、自我效能感等也在塑造个体风险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风险偏好高的学生可能更容易低估风险,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可能过度担忧风险;最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目标也会影响其对风险的判断和态度。这些复杂的个体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2.媒体因素
信息时代,媒体对大学生的风险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例如,信息过载导致大学生难以有效筛选和处理风险相关信息,海量的信息真伪难辨,常常令大学生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框架效应影响了大学生对风险的认知,某些风险被过度报道可能引起恐慌,而被忽视的风险则可能被低估;一些社交媒体的 “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强化大学生某些偏颇的风险认知,使其难以获得全面、客观的风险信息;此外,媒体的娱乐化倾向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严肃的风险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些媒体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大学生的风险认知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而又充满挑战。
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也是导致大学生风险认知复杂化的重要因素。首先,社会结构的变革带来了新的风险类型,如社会分层加剧导致的阶层固化风险,这些新兴风险往往超出了大学生原有的认知框架;其次,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在面对风险时难以找到统一的判断标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他们在风险判断上产生矛盾和困惑;再次,社会期望的提高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压力,可能导致他们过分关注某些风险而忽视其他。例如,就业压力可能使他们过分关注职业风险,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生活风险。同时,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再如,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变化可能影响大学生对风险责任的认知;最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跨文化交流增加了风险认知的复杂性,大学生需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和应对风险。
三、大学生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感的影响
(一)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感的直接影响
1.对政府信任的影响
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对其政府信任产生了显著的直接影响。在社会风险方面,如就业压力、社会安全等问题,大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其对政府政策和执行能力的信任度。当他们感知到政府能够有效管控这些风险时,其对政府的信任度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认为政府在风险管理上表现不佳,则可能导致信任度下降。在经济风险领域,大学生对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风险的认知,直接影响其对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信任。如果他们认为政府能够维持经济稳定,控制物价上涨,其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任度就会提升。在环境与安全风险方面,大学生对政府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政策和执行力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其对政府的整体信任。所以,大学生的风险认知越积极,对政府管控风险能力的评价越高,其对政府的信任度就越高,反之亦然。[4]
2.对社会组织信任的影响
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对社会组织的信任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非政府组织 (NGO)、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在缓解就业压力、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认知,直接影响其对这些组织的信任度。如果他们认为这些组织能有效填补政府服务的空白,解决社会问题,其信任度就会提高。在经济风险领域,大学生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在维护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认知,直接影响其对这些组织的信任。如果他们认为这些组织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其信任度就会上升。在环境与安全风险方面,大学生对环保组织、安全教育机构等在环境保护、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其对这些组织的信任。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社会组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3.对陌生人信任的影响
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影响着大学生对陌生人的警惕性。当感知到较高的犯罪风险或诈骗风险时,他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度往往会降低。相反,如果认为社会整体安全有保障,大学生则更有可能对陌生人保持开放和信任的态度。当前,经济风险领域的认知也影响着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近年来,诈骗情况层出不穷,给人们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身心创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与陌生人接触的意愿和信任程度。对经济欺诈、金融诈骗等风险的高度警惕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经济往来中对陌生人持谨慎态度。另外,环境与安全风险认知也在塑造着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态度,如果他们认为公共场所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则可能降低与陌生人交往的意愿。由此看来,对陌生人信任度的变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社交行为,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产生深远影响。[5]
(二)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感的间接影响
1.通过社交媒体使用的中介作用
风险认知水平影响了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和频率,高风险感知可能促使他们更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同时,也可能增加他们对信息真实性的怀疑。这种使用模式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和认知失调,间接影响社会信任感。社交媒体上的风险信息传播和讨论能够放大或减弱大学生的风险认知,某些风险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可能加剧不安情绪,降低大学生对相关机构或群体的信任。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和交流风险认知的平台,其他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分享的经历和观点可能影响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和信任态度,形成一种集体效应。另外,社交媒体算法可能造成 “信息茧房”,使大学生接触到的风险信息变得单一化,间接影响其对社会的整体信任。使用社交媒体还可能改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过度依赖在线交流可能减少面对面互动,影响大学生建立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社交媒体作为风险认知和社会信任之间的中介,既可能强化某些风险认知,也可能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形成过程变得复杂化。
2.通过个人心理特质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感的影响受到个人心理特质的调节。第一,乐观倾向调节着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具有高度乐观倾向的大学生即使感知到高风险,也可能维持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相反,悲观倾向可能放大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的负面影响;第二,自我效能感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可能更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其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的负面影响可能被减弱;第三,个人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也是重要的调节因素,具有较强抗压能力的大学生即使面临高风险情况,也可能保持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第四,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调节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在高风险情况下保持对社会的信任;第五,个人的认知风格,如是否倾向于理性分析或情感直觉,也会影响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的作用方式和强度。这些个人心理特质的调节作用使得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呈现出个体差异,增加了这一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这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风险多样性,也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感的影响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通过社交媒体使用和个人心理特质产生的间接效应。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高校风险教育和社会信任建设作出了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风险认知对社会信任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关系的变化,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雪.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风险认知现状调查[J].传媒与艺术研究,2023(01):141-148.
[2] 许亚孟.新时代大学生风险观教育的四维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3):87-92.
[3] 梁昌鹏,叶海英,黄焯贞,等.大学生风险认知对创新创业意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月刊,2023,18(09):48-51+55.
[4] 林婉清.青少年社会信任感问卷编制及测量[D].温州: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5] 王颖.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