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2024-02-13张徽琳刘砥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如何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通过分析教育体系、学生能力培养、校企合作、政策支持和成功案例等关键因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探讨。高校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质量与效率,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高校提供指导,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创新创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以创新为主导,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2]其特点在于以创新为主导,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十分丰富,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效性和质量性为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其中,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它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制度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的保障,它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完善制度体系等方式,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管理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它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推动生产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创新创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3]这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高校的美育体系构建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美育实践不仅贴合学校自身的目标定位,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最后,高校还通过与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发展。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创新文化建设与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课程设计与实践。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应结合行业需求、前沿技术和社会发展趋势,设置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此外,实践环节同样必不可少,包括实验室实践、项目实践、社会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和氛围的营造。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创新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4]
2.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优化师资培训与引进
高校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5]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此外,优秀的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的专业素养。
3.完善学生创业孵化指导与资金支持
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和指导,包括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孵化等。通过这些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和风险,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高校还可以设立创业基金,为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创业孵化机制,为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空间和资源支持。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
4.出台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细化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这些政策可以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同时,高校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学金、优秀创业项目奖励等,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为了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和反思,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高校还应关注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不断学习和借鉴,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二)强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协作的关键纽带,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高校与企业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1.实时对接行业需求,共享资源和技术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高校可以实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这使得高校能够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职业需求相契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实验室设备、技术研发、行业经验等。这种资源共享不仅可以降低教育和研发的成本,还能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速度。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实训。这种实践经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要求,提高职业素养。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同时,这种交流也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提高招聘效率和人才质量。
3.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可以推动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包括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制定合作协议和规章制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4.加强产学研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创新合作
通过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和产学研项目等方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建立产学研人才评价机制,将产学研成果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鼓励和支持产学研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建立产学研创新项目库,收集和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创新项目对接和合作的机会。此外,建立产学研创新成果展示平台,通过展览、论坛等形式,展示产学研创新成果,促进产学研创新成果的交流与合作。
5.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
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提供市场需求、应用场景等关键信息,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6.政府强化监管评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合作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和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6]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高校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与模式,渗透创新创业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优化创业支持体系
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要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此外,为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需要建立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这包括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资金、创业场地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3.强调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课程、开展创新思维训练、举办创新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创业意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7]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创意开发机会
校企合作育人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束语
高校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改革,强化校企合作机制,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政策支持也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保障,为高校营造了宽松的创新环境,同时,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需求。只有通过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高校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这样的努力不仅能够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启锦绣新未来[J].纺织服装周刊,2024(09):12-13.
[2] 翟薪颖,张希喆.从新质生产力谈风电高质量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4(18):12-13.
[3] 施险峰.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时空, 2009,5(11):29-31.
[4] 吕斌.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公关世界,2024(17):57-59.
[5] 曹明远.“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国际公关,2024(12):194-196.
[6] 江丹.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J].营销界,2023(21):131-133.
[7] 苏冠领,徐建刚,张文强.“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关村,2022(1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