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2024-02-14张高传吕佳佳李小兰陈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4期
关键词:赋能余杭共同富裕

摘要: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动能,是新时代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该文以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余杭区的文化赋能实践为切入点,立足于余杭地区当前的文化赋能现实情况,探讨了文化赋能的概念,分析了文化赋能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同时,梳理了余杭地区文化赋能资源的总体状况、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健全文化赋能的管理制度、打破文化赋能的要素制约、强化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快文化赋能的数字化转型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余杭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以期为文化赋能更好地支持余杭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勾画新的蓝图。

关键词:共同富裕;余杭;路径;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G12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a)-0087-05

Study on the \"Yuhang Path\" for Cultural Empowerment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A Case Study of Yuhang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s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Zone

ZHANG Gaochuan1, LYU Jiajia1, LI Xiaolan2, CHEN Tao3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China; 2. Design Group of Zhejiang Southeast Architectural Compan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China; 3. Department of Cultural Management,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empowerment has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a topic worthy of in-depth explor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takes the cultural empowerment practices in Yuhang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s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Zone, as a starting point. It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e of cultural empowerment in Yuhang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mmon prosperity. The paper also reviews the overall status of cultural empowerment resources in Yuhang, the main achievements made,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cultural empowerment, breaking down constraints on cultural empowerment elements,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talents, and acceler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empower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imary pathway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mpower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Yuhang. These strategies provide a new blueprint for better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zone in Yuhang through cultural empowerment.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Yuhang; Route; Culture; Empowerment; Co-rich demonstration district

共同富裕在于实现全民在物质生活上的富裕与满足,以及精神生活上的富有与提升。浙江省率先提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实现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战略构想。浙江省锚定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余杭区积极争当“两个先行”的排头兵。如何克服共同富裕要素机制中的障碍,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民众,是余杭作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责任所在。此外,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助力文化赋能余杭地区共同富裕有效开展和战略实施的关键途径。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创建共同富裕“余杭路径”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如何赋能高质量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

1 文化赋能的概念及其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1.1 文化赋能的概念

国内学者张继焦认为,文化赋能主要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和文旅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具体体现为不同类型的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文化遗产、习俗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之间的双向赋能,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螺旋式上升发展[1]。这一概念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政府相关层面来看,文化赋能可以定义为通过强化政策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凝聚社会共识和文化资本,充分利用全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统筹配置,进而达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目标,以此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2 文化赋能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1.2.1 文化赋能与物质富裕的关系

一是文化赋能有利于城乡科技现代化。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所在[2]。文化赋能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支撑保障的作用。在数字文化的广泛渗透与影响下,城乡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正在逐步演进为互构式发展模式,有利于打破资源不均衡配置的壁垒,促进城乡之间关键要素的便捷交互与深度共享,有效推动了城乡文化的双向流动与持续互促,并有力推进城乡科技现代化。二是文化赋能有利于培育城乡创新创业人才。2024年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该决定强调要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从业者深入乡村地区,开展对接帮扶活动,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3],不断提高文化创意高端人才总量,从而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问题。三是文化赋能有利于盘活利用城乡集体资产增收。随着文化赋能的不断深化,激活闲置资源、盘活文化家底、解码文化基因等已经成为余杭地区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拓宽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手段。经济薄弱地区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厂房、农房、老集镇等存量资源打造共享办公、创新创业空间,形成闲置资源活化利用、文化活态传承、乡村街区活力焕发的“最优解”,从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业态,逐步构建起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相融合的新模式,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

1.2.2 文化赋能与精神富有的关系

一是文化赋能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一方面,通过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理念,将文化要素转化为治理要素,借鉴“枫桥经验”,创建以德引领、以爱感化、以文化人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机制,以及市场化纠纷解决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以文铸魂、以文培元、以文化人的赋能方式,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建设起能够引导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宣传好敦风化俗、息讼止纷、安土息民的良好乡风。二是文化赋能有利于乡村治理公开、公平、公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智慧。中国乡村治理史本质上是一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乡村治理发展史。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中所蕴含的治理价值,充分发挥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强大精神力量、规范化治理的强大机制力量,以及以文润心的强大文化力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共同构建更加和谐、有序、美好的基层社会。三是文化赋能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文化植根于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的农耕文明,具有独特且深厚的人文价值意蕴,对于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记忆、塑造积极向上的乡风文明等发挥着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承载着为共同富裕铸魂、筑基的重要使命。通过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聚焦“守根护脉”,持续传承红色基因等文化赋能措施,拓展乡村文化阵地,塑造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传承农耕文化,涵养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作用。

2 余杭文化赋能概述

2.1 余杭文化赋能的主要成效

余杭文化赋能工作始终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机制愈加健全。余杭区构建了一个从区到乡镇再到村级的多层次文化赋能工作体系,包括完整的组织架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例如,通过建立“1+5+N”制度保障体系,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为核心驱动力,从品质空间、品质服务、品质团队、品质导师和品质活动5个维度出发,制定30余项保障措施,如印发《杭州市余杭区“余阅”公共阅读空间实施方案(2021-2023年)》,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服务,建立文化艺术导师库等,有效激发了各层级对文化赋能工作的积极性和重视度。二是文化保护传承亮点纷呈。截至2024年8月,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余杭区拥有良渚古城遗址、大运河、径山茶宴三大世界级文化遗产,以及9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即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1处市级文物保护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截至2024年4月,余杭区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4项、省级10项、市级19项、区级71项。余杭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被赞誉为“余杭经验”,成为全国学习典范。三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余杭区通过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促进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品牌创建,围绕宋韵文化、苕溪文化等特色主题,举办各类特色市集活动,推动“径山茶宴”入选全省创建级文旅融合IP名单,深化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有效激发文旅市场活力;通过梳理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新中心景区城建设,成功创建浙江省“金3A级景区村庄”——径山镇小古城村、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休闲集聚区——良渚玉鸟集,景区镇覆盖率超80%,构建全域皆景格局。

2.2 余杭文化赋能的主要短板

2.2.1 文化材料收集不够完整,整理归档质量待提升

文化遗产材料收集是文化赋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从质的方面来看,尽管余杭区在文化资源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地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文化类型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全面。这导致未能及时进行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和编制,未对文物信息进行完整保存,从而限制了文化赋能潜力的充分发挥。从量的方面来看,目前余杭地区专门的文化种类普查机构和普查队伍的规模尚不完善,对各级各类文化遗址的数目和保存现状的梳理也不够全面。这种情况导致部分乡村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逐渐消失,从而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2.2 文化赋能要素制约多,创新动力待激发

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支撑。然而,余杭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要素供给不足与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北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受到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及农业用地保护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进而制约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因此,如何有效破解这些要素瓶颈,为文化赋能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保障,推进文化赋能重大项目工作建设,以及创新拓展更优质的“文化+”新业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2.3 文化赋能人才不足,文化载体待开发

在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文化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新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角色。然而,目前余杭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总量不足、文艺骨干人才相对短缺、文化活动层次较低、运营后备力量不足、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基层地区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人才不足导致部分文化载体的开发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文化交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潜力,也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影响文化赋能共同富裕工作的深入推进。

2.2.4 文化赋能普惠不够平均,民生供给待优化

文化赋能共同富裕,核心在于让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余杭区需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供给,以确保城乡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资源得到均衡分配。然而,当前文化服务在覆盖广度、深度及质量上仍存在差距,导致乡村文化服务产品供需失衡,部分地区文化服务产品存在供给形式较为单一、乡村文化设施使用率低等问题。例如,“送戏下乡”活动过于注重完成指标而非精准对接民众需求,公众参与不足;再如,基层文化场所闲置,设施未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阻碍了文化红利共享,削弱了乡村文化服务功能,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实现。

3 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余杭路径”探索

3.1 健全文化赋能管理制度,提升赋能成效质与量

为实现文化赋能共同富裕工作的高效推进,应从质与量两个维度着手优化文化赋能资源管理与多元保障机制。一是在质的方面,健全文化赋能的资源管理与整理工作。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调整文化赋能的管理流程和考核体系,全面开展实地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文化类型,以加强厘清文化家底和文物资源的收集管理和赋能工作,建立文化赋能制度的管理闭环,以此推动文化赋能工作的高效开展,并科学形成文化赋能的长期机制。二是在量的方面,完善文化赋能的多元保障机制。通过动员和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多方力量和资源,创建专业的文化种类普查机构,扩大普查队伍规模,以确保能有效收集整理并全面梳理各级各类文化遗址遗迹的数量和保存现状,及时完成文化遗产的档案整理和编制,完整保存文物信息,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3.2 “文化+”打破要素制约,推进文化赋能要素城乡一体化

为促进文化赋能共同富裕发展,可通过实施“有灵魂”的文化创意、形成“有黏性”的文化业态,以及打造“有品质”的品牌IP策略,实现文化赋能的目标。一是实施“有灵魂”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作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能够盘活资源,实现文化赋能,进而推动城乡融合[4]。通过在文创产品中融入艺术、民俗等文化元素,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再创造,并在文化再创造过程中,以文化资源为基石,深入挖掘和梳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通过引入创新性设计,发挥文化品牌效应,实现区域内部城乡文化资源的有序整合与协调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二是形成“有黏性”的文化业态。基于各地资源环境特点和群众意愿进行摸底调查,以文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在地文化为灵感、艺术社交为抓手、多元业态为路径,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空间的主客共享文旅演艺项目的特色化打造。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文化体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活态传承,促进文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城乡功能品质。三是打造“有品质”的品牌IP。通过立足余杭城乡丰厚的文化资源,寻找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把握科技与创新的趋势,融合传统与现代培养方式,高质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5],不断探索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打造具有内容力、传播力和衍生力的文化赛事和品牌IP,进一步扩大IP的传播力和影响力[6],有效强化区内共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统,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共同打造区域文化合作发展新格局。

3.3 强化文化赋能专业人才培养,打造文化人才聚集地

为更好地提高文化赋能共同富裕成果,需从人才要素保障、文化精准赋能及优秀文化作品三个方面入手,构建系统性的策略框架。一是聚焦人才要素保障,构建优质文化人才服务生态圈。人才作为引领性要素,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科技创新的应用、产业经营的优化升级及组织管理的创新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当代发展诸要素赋能乡村最关键、最活跃的载体[7]。通过强化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聚焦“引育留用”全链条,提供包括金融支持、资源对接、技术咨询等在内的增值化服务,并优化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留任与成长的良好环境。二是聚焦文化精准赋能,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驱动作用。建设高水平的数字文化产业园、数字文化创意中心、文艺集镇等载体,完善“政企学研”文化人才项目交流互通机制,为人才提供多层面、立体化发展空间。通过实施文创人才培训项目,支持文化人才参加各类培养计划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专题活动,加大对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文化人才的专业能力。三是聚焦优秀文化作品,促进文艺创作与文化氛围繁荣。多元文化人才与余杭丰富文化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激活文艺创造力。通过发挥区级文艺基金的集聚效应,打造涵盖文学、美术、书法、歌曲、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艺创作精品,推动文艺作品的繁荣发展,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构建余杭区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3.4 加快文化赋能的数字化转型,完善文化服务与民生供给

为了促进文化赋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从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发展数字文化产品消费新场景及推动公众深度参与文化数字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通过夯实文化数字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在统筹已有文化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加速构建地区文化数据库。依托有线电视网络、5G网络等技术手段,构建文化专网,实现文化资源的全方位、全周期、全形态的数字化整合,以及文化资源的跨区域、跨系统、跨业态的流通和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民生供给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发展数字文化产品消费新场景。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景[8],引领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9]。结合群众的多样化数字文化消费需求,细化数字文化消费领域,深入分析用户的年龄、性别、兴趣等对数字文化需求的影响,收集并采纳群众的市场反馈意见和创意灵感,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10]的良性循环。三是推动公众深度参与文化数字化建设。通过成立数字技术培训组织,以及开发运用更加便利的数字文化消费平台、加强公众数字文化素养教育和技能培训,降低数字文化数据资源的消费门槛,引导公众全方位直接参与公共数字文化的内容建设、技术创新、传播推广及文化消费体验等环节,确保文化数字化建设与公众多样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

4 结束语

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文化不仅是基础推动力量,也是关键变量。走文化兴盛之路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研究着重探讨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余杭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文化赋能路径,针对文化赋能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料收集不完整、整理归档质量不高、文化赋能要素制约多、创新动力不足、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监督不到位、文化赋能服务普惠不均、民生供给待优化等问题,提出了四种探索路径:一是完善文化赋能的管理流程和考核体系,确保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二是优化资源配置,调动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同时吸引外部人才加入;四是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与消费。本研究旨在助力余杭区成为高质量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高品质的文化共富之廊,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继焦.文化赋能论:文化遗产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思想战线,2024(4):1-11.

[2]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2(10):5-19,36.

[3] 胡守勇.文化精准扶贫的行动模式、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20-134.

[4] 胡钰,沙垚.乡创特派员:破解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难题的制度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1):101-109.

[5] 林琰,李惠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活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3):151-160.

[6] 杨雪.大型文化类IP的品牌打造与经营策略: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传媒,2022(11):66-67.

[7] 胡钰,赵平广.文化、人才、资本:乡村振兴的基本要素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34-43.

[8] 黄冬霞.数字技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机理、风险及其防范[J].探索,2024(2):142-156.

[9] 傅才武.数字技术作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一种技术内置路径变迁理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3):22-31.

[10]史洁.新时代利用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的四维审视[J].传媒论坛,2023,6(4):13-17,29.

基金项目: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科学研究常规资助课题项目“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余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hsk24C06)成果;2025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文化遗产视域下地方戏曲及其表演古戏台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台州地区乱弹为例”(项目编号:25NDJC149YBMS)成果。

作者简介:张高传(1987,6-),男,浙江杭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建设研究,文旅建设研究。

通信作者:陈涛(1984,2-),男,浙江武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文旅建设。通信邮箱:Zjhz_zgc@sina.com。

猜你喜欢

赋能余杭共同富裕
授权赋能理论应用于高中教育管理的研究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共同富裕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