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丽 · 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的 女性主义意识

2024-02-02李莹

今古文创 2024年2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贝蒂

李莹

【摘要】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誉为西方科幻小说的鼻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以贝蒂·弗里丹的女权主义理论为框架,分析小说中两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探究作者玛丽·雪莱在小说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反叛精神、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这三大因素构成玛丽·雪莱女性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希望本文能够给学界进一步研究玛丽·雪莱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贝蒂·弗里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2.005

一、引言

作为第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经久不衰。然而,《弗兰肯斯坦》一开始并不被大众所接受。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评论界才注意到小说中所反映的女性主义意识。英国女性主义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开创性的过程,从19世纪初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演变到1880年以后的大规模争取社会权利的斗争。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使许多女性主义者在女性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玛丽·雪莱就是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女性主义者之一。

在《弗兰肯斯坦》中,作者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女性和女性价值,严厉批判了隐藏在男性自私追求中的父权思想。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该小说的叙事策略、女性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肖英(2022)从叙述策略角度分析了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借助表层的男性话语叙事,在深层叙事中通过怪物形象颠覆了文本表层的男性叙事特征,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女性主义的声音。[1]张书勉(2022)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弗兰肯斯坦》的文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认为囿于时代所限等,《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以较隐晦的叙事方式,表述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2]就研究问题而言,以往对《弗兰肯斯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态女性主义和女性人物的分析上,但很少有人将女性人物的性格与怪物的性格相比较,来探讨玛丽·雪莱的女性主义意识。因此,本文将在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下分析玛丽·雪莱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其成因。

二、贝蒂·弗里丹女性主义理论

作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贝蒂·弗里丹推动了美国女性运动的发展。其著作《女性的奥秘》深刻地影响了数代美国女性,被誉为“美国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作”。[3]

《女性的奥秘》蕴含20世纪60年代前后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义思想。所谓“女性奥秘论”宣称:“女人的最高价值和唯一使命就是她们自身女性特征的完善。”[4]在《弗兰肯斯坦》中,女主人公卡罗琳娜精神上对丈夫顺从,对儿子软弱,生活中消极被动,从而导致了自我意识的逐渐丧失。基于对这种女性奥秘论本身及其背后驱动因素的解构,弗里丹驳斥了这一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彰显了自身鲜明的反对态度。[5]她呼吁女性打破这种社会桎梏,并就如何帮助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解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她认为摆脱女性困境的关键在于女性自身。首先女性自己要有足够的自信去做决定,同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挑战男权社会的压迫。没有经济来源的人更容易依赖别人,逐渐失去独立意识。因此经济独立对女性来说同样是必要的。伊丽莎白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她严重依赖丈夫,找不到工作,这使她逐渐失去了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弗里丹认为应该让女性追求独立、平等、自由、价值和解放的权利,享受与男性平等的待遇,而不是只是让她们做家庭主妇。由此,她也提出了两点建议:为了促進自身的发展,女性应该得到平等和先进的教育;她们应该在社会上追求事业,因为她们和男性一样有能力、聪明和勇气。只有通过这两种方式,他们才能提高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尽管玛丽·雪莱生活在19世纪,但她却极力强调女性意识的重要性。因此,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义理论可以作为我们详细解读玛丽·雪莱对卡罗琳娜自我意识的丧失、伊丽莎白独立意识的丧失的批判,以及对勇敢追求平等的赞美的理论框架。

三、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的

女性主义意识分析

《弗兰肯斯坦》里有两位典型的女性人物,她们分别是主人公弗兰肯斯坦的母亲——卡罗琳娜以及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玛丽·雪莱对卡罗琳娜和伊丽莎白这两个在男权社会中受压迫的传统女性持否定态度,对卡罗琳娜自我意识的丧失和伊丽莎白独立意识的丧失透露出失望与无奈。

(一)卡罗琳娜——自我意识的丢失

小说中,卡罗琳娜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对丈夫的顺从,对儿子的软弱以及在生活里的被动状态等迹象都证明她在传统观念和规范的束缚中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

首先,其自我意识的丢失表现在对丈夫的顺从。在男权社会规则的压迫下,卡罗琳娜婚后对丈夫百依百顺。在丈夫的要求下,她决定做一名家庭主妇。无论做什么,她总是听从丈夫的建议,从不反驳。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她当然也没有发言权。即使不愿意和弗兰肯斯坦分开,她也不敢不听从丈夫的要求,把儿子送到遥远的地方接受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她只是丈夫的附属品。卡罗琳娜的顺服有两个原因:其一,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大众心里根深蒂固,导致女性屈从于男性,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诉求。其二,她不得不囿于弗里丹所描述的“女性奥秘论”的境况,即服从、温顺和被动的生活状态,而这导致她最终会陷入以其丈夫为代表的男性的压迫中。

其次,其自我意识的丢失表现在对儿子的软弱。尽管在男人眼中,卡罗琳娜被认为是完美的母亲形象,但她的儿子——小说中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却很软弱。一方面,她在生活中为了满足儿子,将一位美丽的女孩伊丽莎白作为礼物以服务和取悦弗兰肯斯坦。另一方面,她那软弱无能的性格终究无法劝阻弗兰肯斯坦在他疯狂的职业生涯中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也没有成功地说服儿子,导致主人公创造了怪物,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长期以来,卡罗琳娜一直在这场母子关系中卑躬屈膝。作为母亲,她没能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弗兰肯斯坦。更糟糕的是,她经常照自己儿子说的做。对儿子的软弱导致卡罗琳娜失去了作为母亲的尊严,从而最终失去了自我意识。

最后,其自我意识的丢失表现在对生活的被动。由于长期受女性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的毒害,卡罗琳娜在生活中逐渐变得被动。在结婚之前,卡罗莱娜不仅照顾病危的父亲,甚至在困难时期成功支撑起整个家庭,那时的她还有自己的梦想与坚持。然而,婚后的卡罗莱娜开始变得焦虑不安。她避免社会的人际交往,整日在家围绕着丈夫和儿子。由此可见,卡罗琳娜已经屈服于日复一日机械的生活,为他人服务,忘了自己想要什么。正是卡罗琳娜的顺从、软弱和被动,使她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要求女性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应该是男权文化的附庸,而应该是具有自我意识和精神需求的独立个体。然而,正如弗里丹所言,许多像卡罗琳娜这样的女性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没有形成自我意识,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需求。

(二)伊丽莎白——独立意识的丢失

作为一个缺乏独立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女性,伊丽莎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她的丈夫弗兰肯斯坦。更糟糕的是,她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以至于找不到工作,这导致她缺乏经济来源,最终也逐渐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意识。

首先,在精神层面上,伊丽莎白独立意识的丢失体现在对丈夫弗兰肯斯坦盲目追随与过度依赖。一方面,伊丽莎白会在丈夫忙碌于自己的事业而没时间陪伴她时感到孤独。然而,弗兰肯斯坦是如此热衷于实验,他几乎忽视了自己冷落妻子的事实。伊丽莎白感到很寂寞,于是开始写信给他,告诉丈夫自己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并向他分享生活琐事。即使从未收到丈夫的回信,她仍然感到满足,因为她没有机会和渠道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另一方面,当弗兰肯斯坦在家里的时候,伊丽莎白总是无条件顺从他。在弗兰肯斯坦的眼中,她是一只快乐而顽皮的“夏日昆虫”,总是跟随着他。这些女性形容词,如“顽皮的”和“快乐的”,似乎更适用于一个温顺而愚蠢的动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这种情况下,伊丽莎白对丈夫的依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社会道德和伦理要求她们做模范妻子和母亲,而不是发挥自己的意志。因此,伊丽莎白的行为从不与这一传统相冲突。在小说中,作者用“调查”来表现弗兰肯斯坦的专业知识,而伊丽莎白总是忠实地“跟随”他,这表明她所过的生活是依赖和令人窒息的。伊丽莎白不能离开她的丈夫,这注定了她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次,在物质层面上,伊丽莎白独立意识的丢失体现在其缺乏经济来源与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一名传统的家庭主妇,伊丽莎白从来不会主动想找工作,追求经济独立自不必说。婆婆卡罗琳娜死后,伊丽莎白便自动成为家庭的新一代“天使”,将其所有时间倾注于处理家庭问题上。在给弗兰肯斯坦的一封信中,她写道:“家里琐碎的事务占用了我的时间,逗我开心,我的任何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因为我周围只有快乐、善良的面孔。”[6]从她的话中,可以看出其满足于每天做无意义的家务,为别人服务。即使她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她也会选择坐下来而不是自己谋生。在她眼里,人生的目标就是每天机械地做乏味的家务,从而努力讨好丈夫以获得丈夫的认可。

伊丽莎白经济独立的缺乏局面由两方面因原因导致。一方面,根据传统,妇女应该依赖丈夫,在家里表现为顺从的妻子和母亲,并且将家庭视为自己人生的重心。所以,她要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找工作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伊丽莎白的自我抛弃阻碍了她的经济独立。她才华横溢,却没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信心。她也会本能地憎恨身边的邪恶势力与不公正待遇,但却不知道如何与其作斗争。因此,她未能跨过心中的门槛,而最终沦为他人的附庸。

未能意识到提升自身能力和掌握经济来源远远比整日围绕家庭转来的更重要,伊丽莎白逐渐失去了独立意识。女性同样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能,拥有自己的事业。贝蒂·弗里丹以其为反例,认为独立女性既应该接受高等教育,又应该在社会上追求事业,因为她们和男性一样有能力、聪明和勇敢。只有通过这两种方式,她们才能提高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认同和地位。

四、玛丽·雪莱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

玛丽·雪莱的女性主义意识是由三个因素形成的。首先,她叛逆的性格使她敢于拒绝传统的婚姻,勇于追求自己的事业,这证明了一个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优秀,甚至比男人更好。其次,她的父母对她女性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父亲激发了她的写作兴趣,母亲的写作帮助她形成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第三,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下,玛丽·雪莱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这三个因素使她成为一个成熟、独立的女性,并将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巧妙地交织在小说《弗兰肯斯坦》中。

(一)玛丽·雪莱的反抗精神

玛丽·雪莱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这充分体现在她对传统婚姻的反抗和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一方面,玛丽·雪莱有勇气主宰自己的婚姻。她选择了跟随自己内心的伴侣,而不是听从父亲的命令。她违背了父亲的意愿,爱上了珀西·比希·雪莱。在爱情中,玛丽雪莱是不顾一切地热情、忠诚和奉献。她不喜欢别人要求她遵循的女性模式,敢于拒绝自己不愿意嫁的人。另一方面,她的叛逆又体现在她做生意的意愿上。作为传统女性,她们宁愿在家为人妻为人母,而玛丽·雪莱却反其道而行之。其丈夫雪莱先生去世后,她不仅振作起来抚养儿子伯奇,而且投身于写作,最终成为一名独立的职业作家。除了《弗兰肯斯坦》,她在短暂的一生中还写了六部长篇小说、二十多篇短篇小说、两部剧本、五卷传记文章和两卷游记。

(二)玛丽·雪莱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孩子的语言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习惯都受到父母的影响。玛丽·雪莱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也不例外。玛丽雪莱的父母对其女性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她的父亲不仅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激发和培养了她浓厚的写作兴趣,这使玛丽·雪莱走上了写作之路。此外,她母亲的作品丰富了她的思想,有助于她在《弗兰肯斯坦》中传达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

(三)玛丽·雪莱所处的社会环境

工业革命是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开端,它对玛丽·雪莱的女性主义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帮助女性实现社会价值。英国妇女参与工业生产,为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次,大工业生产使女性在经济上独立,这是实现男女平等的物质前提。三是扩大了妇女的活动范围和社交圈,锻炼了妇女各方面的能力。丈夫死后,玛丽·雪莱不得不养家糊口。她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还经营自己的生意。在创作小说之余,为了经济上的独立,玛丽·雪莱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编辑丈夫的遗作上。大型机械工业为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使她们能够拥有自己的财政资源,提高了她們的社会地位。独立的实现是建立在自己经济独立的基础上的。在《弗兰肯斯坦》中,缺乏经济来源的伊丽莎白完全依赖于丈夫,从未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为什么玛丽·雪莱非常重视经济独立,认为女性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状况,首先要争取独立的经济地位,从经济上对他人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五、结语

本文以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通过分析两位女性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来探讨她的女性主义意识:玛丽·雪莱表现出对传统女性的反抗,如卡罗琳娜那样顺从、软弱和被动,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伊丽莎白反对女性的温顺,鼓励女性追求经济上的独立。首先现代社会中的妇女应该追求平等权利,争取公平待遇。第二,妇女应寻求经济独立,并在社会中谋求自己的地位。那些没有像伊丽莎白这样的经济资源的人只能是别人的附庸。第三,妇女应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需要,对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充满信心。卡罗琳娜是传统女性的真实写照,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总是服从丈夫,这使她失去了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肖英.《弗兰肯斯坦》的女性主义叙述策略[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5):102-105+112.

[2]张书勉.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弗兰肯斯坦》与《裂缝》的比较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1).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程锡麟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

[5]李晓晗.解码美利坚女性困惑——《女性的奥秘》中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义思想述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25):148-151+164.

[6]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伍厚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贝蒂
百变猫咪
上帝的手艺
探析《弗兰肯斯坦》中的教育观
从生态科学的角度分析《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弗兰肯斯坦》中的母亲身份研究
上帝的手艺
《弗兰肯斯坦》在21世纪的戏剧改编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贝蒂的项链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