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科学的角度分析《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2017-05-18吴辉煌杨胡宏
吴辉煌 杨胡宏
摘 要: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造了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因此而被称之为“科幻小说之母”。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小说中的科学观进行分析研究与总结对于指导当今的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罔顾客观自然规律,疯狂实行其造人计划从而导致的一系列悲剧;讨论了科学与生态,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更应当谨慎对待科学,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科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生态批评;唯科学观;生态平衡
作者简介:吴辉煌,女,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外A1341班;杨胡宏,女,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3
1.引言
著名的英国女性作家玛丽·雪莱擅长科幻小说的写作。她受到了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并受到了其父亲的极大影响。因为1818年的一次文字游戏,她写下人生中的第一部科幻恐怖小说,该小说讲的是一个人造人的故事。在该故事中,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像大多数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人一样,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狂热分子;他罔顾自然规律而对科学造人技术近乎疯狂的追求。在制造出怪物后,他不负责任的行径最终引发了一系列毁灭性的灾难。整个小说所讲述的内容反射了玛丽·雪莱对科学狂热这一现象的担忧。玛丽极具前瞻性的思想对于当代的科学研究仍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2.文献综述
2.1《弗兰肯斯坦》简述
《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的普罗米思修》是玛丽·.雪莱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同时也是文学历史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凭借《弗兰肯斯坦》成为十八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科幻小说家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了人们对超自然的科学甚至是反自然科学的盲信。
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维克多是一个彻底的唯科学主义的虔诚信徒。和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多数人的一样,凭着他这种所谓的进取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去。最终,在他不懈努力下,创造出了怪物。而作为维克多的作品,它没有自己的名字。弗兰肯斯坦甚至說:“我首先要突破的‘生与死的思想界限,将点火石光的洪流注入我们黑暗的世界,一个新的生命将会对我——其生命的源头和缔造者,感激涕零”(刘新民,2014:45)。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弗兰肯斯坦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证明科学无所不能的力量,而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
对怪物而言,以实验品的身份出场决定了它极其丑陋的外表和庞大的身躯及被“造物主”抛弃的命运。然而,它确是实实在在拥有和人一样的情感和思想等心理特征。在经受了村民的攻击,绅士的枪击,甚至他曾帮助过的一家人的打击后,他向弗兰肯斯坦索要一个女伴并向弗兰肯斯坦允诺将和他的女伴去偏远的荒野度过余生。很不幸,他的请求再一次被拒绝了!他的所有经历在这之后全部化为了仇恨,转而向弗兰肯斯坦进行报复。他谋杀了弗兰肯斯坦的所有朋友,亲属,甚至是未婚妻。而弗兰肯斯坦也在强烈复仇心理驱使下对进怪物行报复,死在了追捕怪物的途中,怪物也在弗兰肯斯坦死后自杀了。
2.2国内外研究
《弗兰肯斯坦》作为最杰出的科幻小说之一,人们通常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重点放在其叙事方法、哥特式手法以及该小说的立场与情节等方面上。如刘新明在其著作《浅析弗兰肯斯坦》中就整体介绍了这部小说。高亮华也在其硕士论文《野蛮技术与人类责任》中全面深刻地讨论了技术与责任的关系。
国内对《弗兰肯斯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方面:如1982年陈渊的《弗兰肯斯坦》译本;2000到2005年为第二阶段,学者对《弗兰肯斯坦》进行生态女性主义和哥特式特点方面的研究。第三阶段,对其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研究最多的三个主题分别是生态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叙事研究。
1818年,《弗兰肯斯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对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对该小说的内容评论。关于《弗兰肯斯坦》最早的评论是约翰·威尔逊·.克罗克于1818年发表在《评论季刊》上的评论文——《弗兰肯斯坦,现代的普罗米斯修》。随着对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不断加深的理解,关于它的研究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了鼎盛时期,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叙事手段和道德伦理三个方面。
3.生态批评与唯科学主义
3.1生态批评
通常来讲,生态学包含了精神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等在内的多个领域。而生态批评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于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当前,人们普遍认同格罗费尔蒂对生态批评的定义:生态批评是一种关于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事实上,1996年出版的《生态批评的读者》和《环境的想象》正式宣告了生态主义的兴起。生态批评主义是一种广泛的范围,生态批评理论也称去人类本位理论或去科学本位理论,十八世纪中期,学者们开始集中的用该理论研究该小说。
3.2唯科学主义
生态理论是一种去人类本位理论或去科学本位理论,相反地,唯科学论通常反映的是极端的人类本位主义和科学本位主义。也就是说,唯科学主义实际上是对自然的压迫与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通常认为自己是可以主宰一切的自然中心。科学在许多领域的成就,充斥着人类的大脑,使他们极其相信科学,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几乎都成了唯科学主义论者。
3.3生态与科学的关系
生态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其自己的内部运行规则。一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形成所施加的压力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承受力,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将变得更加严重和频繁。科学这把双刃剑,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和人类用以改造自然的工具,必须服务于生态和谐。一方面,科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应用;另一方面,科学的盲目和滥用导致生态失衡。所以,健康的生态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互利共生,两者应该共同促进人类和社会的进步。
4.唯科学主义在《弗兰肯斯坦》中的体现
4.1痴迷怪物——思想上因狂热而藐视自然法则
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弗兰肯斯坦对怪物的热情是唯科学主义在精神层面的具化,因为这种热情使得弗兰肯斯坦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鲁枢元教授将曾经说过,人不仅是社会和自然,也是精神上的。因此,除了自然生态应该有精神生态。
然而,生活在和谐的家庭气氛,父亲具有高尚的美德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而母亲又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和一个慈祥仁爱的母亲,这个天赋极高的年轻人——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童年的教育是被所有的美丽和幸福包围的。他总是对自然界中各种神秘的事情抱有强烈好奇心。发生在他童年时期的事情的引发了他对怪物的热情:“13岁那年,我们一家人都去了托农附近浴场度—我回到家时我的第一件事是获取作家帕拉塞尔苏斯和艾伯塔斯.马格努斯的所有作品。”(玛丽雪莱,1981:24-25)。这段经历强烈地激起他探索自然的欲望。慢慢地,他的欲望变得畸形——创造一个生物(怪物),在他面前对其顶礼膜拜。在这个意义上说,维克多实际上浮士德精神的化身(浮士德是德国的一个英雄人物形象,曾不惜用自己的灵魂从魔鬼那交换知识)。弗兰肯斯坦后来所做的和浮士德的行为是如此相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浮士德更加疯狂。
对生命构造(创造怪物)的痴迷使他的观念病态化而蔑视自然的内在规律,这反映了弗兰肯斯坦的精神生态的失衡。
4.2创造怪物——行为上用科学手段操控自然
如果我们说,对生命(怪物)创造的病态热情致使弗兰肯斯坦蔑视自然的内在运行规律,那么,他接下来的行为则是对自然赤裸裸的挑衅,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规律进行操控。维克多·弗兰肯斯坦,这个鲁莽好胜的年轻人被生命(怪物)创造的激情充斥着头脑。最后,他的“造物计划”在其在Ingolsfadt大学学习期间得以实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认真工作都会有如设想般的回报;如果是以错误的概念为出发点,有时甚至会引发灾难性的结果。“然而,如果父亲将其归咎于我个人的缺陷或不完善,那么,我认为我父亲对对我可能是不公平的”(玛丽雪莱,1981:41)。从这些话语中很容易发现维克多的这种心理反映了他利用科学技术操控自然规律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他接下来的一系列疯狂的行为。例如:“我从废墟和停尸房中收集骨骼,亵渎遗体,以研究人类躯体构造的巨大的秘密。”(玛丽·雪莱,1981:40)。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是可怕且不可预测的,他的家人、亲戚、朋友甚至是他的未婚妻都被他的“造物”所杀。因而或许可以说对地球的最大威胁不是威胁本身,而是人类对威胁的认知不足。而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如果继续对持续恶化的生态危机视而不见,那么,走向坟墓和毁灭的将是人类自己。
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到正是自己的贪婪引发了现在的全球性环境危机。过度的自我主义导致人们盲目地相信科学和技术有能力处理任何事。换句话说,正是这种价值体系导致了环境危机,如果我们还不反省这种价值观和信仰,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甚至破坏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平衡。很显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生命创造”是如此的荒谬而傲慢,因而他没有考虑任何后果的实施该疯狂的计划。在他的叙述中,他当时是如此的兴奋,忘我的沉浸在计划的实施中,同时也忽视他的亲属和他们的爱和关怀。因为他发现,他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创造生命(怪物)来达到操控自然规律的目的。
4.3抛弃怪物——道德上背弃自然
在希腊神话中,造物主的造物——人类,曾因为他们走向邪恶而带来了几次世界混乱的局面。或许可以思考:由人类创造的怪物,也会走向邪恶吗?而发生在维克多身上的悲剧恰好反映了怪物对其的报复?同时,那些被科学的产品(怪物)伤害或者即将被其伤害的人,如维克多的弟弟和其他不知情的陌生人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然,维克多(造物主)的平静的生活也已被完全打破。
或许可以从维克多的父亲所写的信中找到蛛丝马迹:“我知道你对自己感到满意的同时—也同样忽视了你当承担的其他责任”(玛丽雪莱,1981:41)。从这些话中可以发现维克多完全沉溺于他的“造物”计划中,甚至没有给家人寄过只言片语,其他的应履行的责任就更不用说了。维克多没有因战胜自然规则而庆祝,反而被突然爆发的恐惧控制了,这种恐惧来源于他所赋予生命的人造生物的丑陋的外表和粗重的呼吸。此时,维克多做了什么呢?怪物的创造者从验室里仓皇出逃,留下怪物独自呆在那里。然后,怪物呢?缺乏对周围世界的任何认知于理解,只能依靠自己来理解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他来到维克多的房间微笑着拉开窗帘,试图说一些单词。然而,维克多依然拒绝了陷入困境的怪物。维克多再次逃避了,显然,他再次遗弃了自己创造的生命,逃避了应对其造物履行的责任。
怪物在没有维克多的庇护与教育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有毁灭性,最后,所有维克多所亲近的人都被怪物杀死了。
与维克多的创造相比,更应该考虑的是维克多(人类)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因为维克多所遭遇的不幸最终都可以归因于其责任的缺失。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创造者病态的激情下诞生的怪物,又被不负责任地抛弃,也是维克多的受害者。因此,许多生态文学家和思想家对没有社会责任,人类的责任和生态责的科学家表达了严肃的批评态度。卡森(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质疑了技术社会的基本态度,警告说,没有远见地用科学手段操作自然规律将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并强调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我们的不幸,甚至我们的悲剧,因为它们不仅受理性和智慧的操控,同时也被不负责任的滥用。(Linda Lear, 1997)
5.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生态学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由滥用现代科学技术导致的。显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所引发的问题折射了整个科技所面临的问题。人类利用科学和技术大肆地改变环境,却没有关注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5.1科学与生态关系方面的启示
科学技术发明了各种科技产品。一方面,科技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舒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因此,人们会发现科技朝像自主和邪恶发展,像怪物剥夺了许多人的生命一样,科技的产品也日益侵犯自然和人类。
总之,科学变得失控。而其失控的原因不是科学本身的自主性和邪恶性。这是由于无知生态和科学的误解,而是人类对生态的无知和对科学的误解。更为严重的是,科学研究助长了这种无知与误解。因而人类必须时刻牢记科学研究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关系的重要性。《弗兰肯斯坦》告诉我们,怪物之所以走向邪恶和伤害人类,实际上是源于弗兰肯斯坦对科学与生态的关系的无知和误解。所以,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不正确理解。
鉴于此,人们应该重新评估科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人类需要更新关于科学和技术的观点。科技既不是用来操控自然的工具,也不是破坏生态的邪恶者。这要求我们的监督科技,对其负责,并与之建立自由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不受破坏。
5.2科学研究与人类责任关系方面的启示
科学本身是中性的。科学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人们必须意识到,科学及其产品很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被这样的科学引领的社会,其未来是黯淡的。在科学技术的力量和科学家们缺失的责任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一边是快如光速的科学的发展;另一边则是慢似融冰的人类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演变。科学技术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冲突已经到达了人们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程度。否则,人类将被自我灭绝。因此,科学家们应该充分理解科学研究的结果以及完全理解人类必须承担应当承担的义务。
如果持有足够的科学研究和人类的责任。人们将把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任务,会把平衡、稳定和持续存在的生态作为最高的价值。然而,科学研究也需要避免被误导了这个概念。一方面,人们盲目地相信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邪恶,一旦它移动到邪恶的(就像胜利者一样)。人们也应该明白,生态文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體现在它以研究文学作品为基础批判唯科学主义,但这并不是主张放弃科学和技术。即便如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必须受到监督。
6.结语
《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富含生态思想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科学和生态的前瞻性关注,预测了科学的特性以及人类的未来。通过分析《弗兰肯斯坦》,我们会认识到玛丽·雪莱敏感地意识到了唯科学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危险。她指出人类利用科技以不同的形式对自然进行统治和对生态进行破坏。从生态主义的观点来说,对于植物、动物及生态系统等的控制都包含在对大自然的操控范围里。
然而,生态主义文学批评毕竟只是这部小说的文学批评角度之一,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生态批评主义也仍是一个发展与丰富中的理论。本文只从生态批评中的一个角度解析了《弗兰肯斯坦》。如果以更多生态批评主义的其他角度作为该小说研究入口点,则可以探索其更多潜在的意义,则更能清晰地启发人们如何建立一个现代的和谐生态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Linda Lear. Rachel Carson, Witness for Nature[J]. New York: Henry Hole & Company, 1997.
[2]Mary Shelley. Frankenstein[M]. America: Bantam Classic, 1981.
[3]高亮华. 技术失控与人的责任—论弗兰肯斯坦问题[J].科学与社会,2016,93
[4]刘文良. 生态批评论:范畴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刘新民. 评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研究, 2001.
[6]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刘新民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7]孙叶凤. 呼吁生态平衡—《弗兰肯斯坦》的生态批评解读[D].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