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建构与价值认同

2024-02-02宋晋海

今古文创 2024年2期
关键词:多面性老残游记人物形象

【摘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品主题的表达是密不可分的,而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至为关键。在《老残游记》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老残形象自然是作者塑造的重点,也是最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本文主要归纳了“老残”形象的多重性并进行了成因分析,进而分析了“老残”形象所蕴含的文学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旨在反观当下文人的创作意识和大众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老残游记;人物形象;多面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2.002

《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作者劉鹗在《老残游记》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老残自然是最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存在使小说略显松散和零乱的情节得以有机联结在一起。他虽只是个浪迹天涯的行医者,但心系百姓的疾苦,每每为下层人民苦难的生活而痛心落泪,并痛恨为官者的昏庸残忍。当他行医时,不忘游览名胜古迹,钟情于自然风光,此外又对诗词甚至是治河之道都有独到见解,可见老残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复杂性。

一、“老残”多面性形象的建构

《老残游记》中所蕴含的爱国、崇尚自由、仁政等主要思想内容基本上都是通过“老残”这一人物形象来展现的。分析老残形象的多面性,本文主要从入世的老残和出世的老残这两方面入手。

(一)经世济民,文人儒者

所谓入世,指投身于社会,与出世相对。古人有云:“但觉高歌动鬼神,不妨入世任妍媸。”[2]在游走江湖行医的过程中,积极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是老残入世的表现。

1.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老残心怀治国之道,俨然是个贤臣谋士的形象。无论是与宫保谈论治河之道时的独到见解,还是为申东造出谋划策,寻求保一方百姓安居乐业之法,都鲜明地表现出了他“贤臣谋士”的形象。小说第三回老残应宫保之邀,在谈到治河之道时,他不认同贾让“主不与河争地”的方法,他认为,贾让“只是文章做得好,他也没有办过河工”,其治河之法与“禹抑洪水”的“抑”字完全相反,因此,他主张采取王景继承至大禹之法来治理洪水。从治河之事可看出老残自己虽浪迹江湖,乃一介游医,但却对治河之事了然于胸,确实难能可贵。

老残关心下层百姓的苦难。小说第十四回,听了翠环的身世后,老残只是“默无一言”,确是为这“老实孩儿”感到悲痛,因此当黄人瑞提出出钱替翠环赎身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翠环是一个妓女,而且跟老残也只是萍水相逢,但是最后在黄人瑞的撮合下,这翠环竟成了老残的妻子,这足以说明老残并不以身份贵贱来看人,在他心中对生活在下层的百姓有着深深的怜悯之情。

正如他所说:“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4]因此,老残既是个以医谋生的游医,更是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2.以医谋生的游医形象

第一回中,作者是这样交代老残身份的:“这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自然‘饥寒’二字渐渐的相逼来了。正在无可如何,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4]由此可知老残的第一身份是游医。老残医好了身患奇病的黄瑞和,而在老残之前的很多大夫都无法将其治好,可见老残医术的高超。

对于黄瑞和的病情,书中如此交代:“浑身溃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能治得这病。”[4]而面对这种“绝症”老残又是如何医治的呢?且看原文:“他说:‘法子尽有,只是你们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权且略施小技,试试我的手段。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着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从这段话里,老残“游医”的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老残说他只需略施小计便能医治黄瑞和的病,还说“百发百中”,虽然他医术高超,但这种说法太过绝对,有点自吹自擂的成分,所以游医以浮夸取得众人信任的性格特征显露而出。

(二)寄情山水,出世归隐

老残生活的那个社会落后且黑暗,生活的艰险让他时常饥寒交迫,但他拒绝高官厚禄,不慕名利,钟情自然山水,常常触景生情并用诗词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或多或少表现了他的出世情怀。

1.不慕名利的隐士形象

老残虽然只是个游医,但却因为才华横溢得到江湖人和在官之贤者仰慕和推崇。他多次受邀做官,但却从不应允,这对于“‘饥寒’二字渐渐的相逼来了”的老残来说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老残对于做官当权是没有兴趣的,虽然他多次受邀,但却从没应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在他身上具有一定的隐士情结。小说中几次写到老残拒官绝权的情景。第三回,绍殷问老残:“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虽说富贵浮云,未免太高尚了罢。”对此,老残说自己“性情懒惰,不合时宜。”宫保请见老残,老残又说:“那也没有甚么不可,只是见宫保须要冠带,我却穿不惯,能便衣相见就好。”第四回,宫保得知老残的才能,颇为欣赏,因而盛情邀请他参与官事,但老残只留书信一封,就连夜离开,无心官位之意,不说自明。只言片语,可知老残并不慕名利,对于那个时局混乱、人人想争上流的时代来说,这种品质是很可贵的!

2.钟情山水自然的诗者形象

老残以游历为喜好,他也如陶、谢两位诗人一样,具有出世情怀。这在小说中也是有体现的,如游览历山下的古帝遗迹,欣赏明湖的秀丽风光等。而在小说里,老残对诗歌的爱好也充分地表现出来,他不仅喜欢读书,还自己写诗。如小说第六回,老残因玉贤的残暴有感而发地题诗:“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朱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时元戎。”还有第十二回,老残应黄瑞和的请求,顷刻间便作好一首诗:“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归人长咨嗟,旅客空叹咤。盈盈一水间,轩车不得驾。锦筵招妓乐,乱此凄其夜。”老残寄情山水自然,热爱诗歌,他把对现实的无奈和苦闷寄托于此。在行医中,他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这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出世情结。

二、“老残”形象多面性的成因分析

老残的形象之所以呈现出多面性这一特征,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等综合因素而造成的结果。他在浪迹江湖的过程中,时而“转医从政”,试图在社会的黑暗中寻找一丝光明的曙光,时而“弃政从文”,试图在自己钟情的诗词中找到一丝温暖的慰藉。

(一)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作者刘鹗在自序中说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子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可以说《老残游记》是作者哭泣之作,而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老残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种种复杂的感情,所以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老残的身世之感情、国家之感情、社会之感情、种教之感情,是和刘鹗一样的,这便可理解老残形象给读者呈现出来的多面性、复杂性的特点。

小说第一回便向读者交代了老残的身份,说他是“手摇串铃的游医”,他游访多地,看到了无数足以让他“哭泣”的画面,不觉悲从中来,但他只是一个“游医”,又怎能改变眼前的种种黑暗的现象呢?于是他愿意给宫保献治河之策,以保全一方百姓之性命。同样,他看到玉贤不分黑白,残害百姓,心中甚是愤怒,于是他积极为申东造出谋划策,解除了玉贤危害百姓之危,这样看来,老残又是一个积極为官府出谋划策的“贤士”。因此,社会的复杂和黑暗决定了老残的形象多面性特征。

2.家庭因素

老残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多面和复杂,和他的出身是密切相关的。小说第一回就说他“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此老残对诗书感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作品中也多次写到老残在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许多诗集。另一个方面,老残的父亲做过官,但却不会要钱,所以做了二十年的官也没什么家产,也许是遗传的因素,老残深知他即使做了官也不会榨取百姓的血汗钱,因此做官对他来说吸引力并不大。而由于没有什么产业可守,他面临着生存的实际问题,因而他以摇串铃游医为生计。不做官却与官场有些联系,这就造成了老残即使是浪迹江湖行医也是时刻关注着官府,关注着百姓,因此造就了他形象上的多面性、复杂性特征。

(二)主观原因

1.受自身经历的影响

游医是老残最基本的身份,正是在游医的过程中,老残目睹了各种社会现状,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是他形象具有多面性的基础。老残看到人民百姓的苦难生活,让他对下层百姓更加同情,在小说中老残多次为百姓的苦难生活而落泪。在我们看来,小说中老残不论是为宫保谋献治河之策,以保一方百姓之性命,为玉贤的残酷荒谬而怒气上冲,进而积极寻求解决之法,还是与申东造议论为官之道,这些都和“游医”没有任何关系,仿佛老残已经越过自己身份的界线,做了自己本不该做的事情。但是,恰恰是在游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事,让老残“忘了本行”,很多时候他都是手摇串铃“治病解患”的政治家。

另一方面,面对眼前纷乱的时局,面对社会的种种黑暗,老残深感自己“身单影只”,一个人无法改变什么,因此他倍感无奈。小说第二回,老残游访历山的风景和古帝遗迹,观赏明湖美景,他寄情于此,或许稍可解心中之苦闷吧。作为游医他心有不甘,作为政治家他力所不及,因此他只有寄情于山水和诗歌了。

2.受自身思想教育的影响

老残的形象具有多面性,这和他自身的思想性格因素是分不开的。由于从小受到传统的封建式的忠君爱国的教育,其思想总体而言是封建保守的。在晚清时期各种新思想的冲击下,老残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他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却看不清它的本质,认为以西方的“罗盘”就能解除如在海上行船遇险的清王朝的危机,但又十分痛恨其政治的腐败与黑暗,正是对清政府“又爱又恨”的感情,让他不断地扮演着顽固守旧者与拯救者的角色。从这点来说,老残游医,其实他想医的是已经“患病”的封建统治者。小说第三回,老残在给绍殷解释自己为何不做官时说道:“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俗说‘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可见,老残思想性格复杂的一面,也正因为这种复杂的性格特征,决定了老残形象特征的多面性。

三、“老残”形象多面性的意义阐释

老残形象的多面性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在文学上,他为后世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借鉴的同时,加强了《老残游记》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力。在现实中,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心系国家的崇高品格值得人们学习。

(一)“老残”形象多面性的价值阐释

1.“老残”形象多面性的文学意义

《老残游记》中的老残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特点的典型形象,作者巧妙地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老残这一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小说在塑造人物的多面性方面提供借鉴。

作品中有很多语言描写,第十七回,老残见刚弼将对贾魏氏用酷刑,便怒气上冲……他“大摇大摆”地走上暖阁,看到刚弼“怒容满面,连声吆喝”却不慌张……我且问你:一个垂死的老翁,一个深闺的女子,案情我却不管……”这里作者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相结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老残勇敢沉着的性格特点。

另外,作者善于用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第十二回,老残因冰雪被困于齐河县,夜里老残觉得闷,到河边驻足观望星空时,作者如是描写了当时的景象:“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把月光与冰雪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无比凄凉惨白的画面。而这却恰恰烘托出了老残此刻苦闷凄凉的心境。

作者刘鹗在塑造老残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烘托等手法成功塑造了老残多面性的形象。在同期稍晚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如《孽海花》中主人公金雯青、傅彩云的形象的塑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中主人公“九死一生”的形象的塑造等。

2.“老残”形象多面性的现实意义

作者刘鹗所塑造的老残,实际上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正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老残就像是一个批判者,他敢于批判社会的黑暗,敢于揭露社会的虚假,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如今的时代,如果以老残勇于批判的精神,以老残心系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百姓疾苦的品质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那么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

老残是一个素质全面的人。他不仅会治病,会写诗,还会治河,甚至会执政判案,虽然作品中将其塑造得如神一般,未免有所夸张,但是从本质上,他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做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老残形象的多面性是作者思想复杂性的体现,特别是表现出了作者面对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生活惨苦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无奈、无助、彷徨的复杂感情。我们在研究老残这一人物形象时应该看到他身上存在的闪光点,真正挖掘其形象的内涵,从而让“老残”身上散发出的爱国主义光芒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填补现代人精神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柳亚子.柳亚子诗词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8-49.

[2]关爱和.论老残[J].文学评论,1994,14(4):50-51.

[3](清)刘鹗.老残游记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11:15-16.

[4](清)刘鹗.老残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5]陈适.《老残游记》的文化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

[6]申浪.《老残游记》对“春秋笔法”的运用[J].文史天地,2022,(10).

[7]张常奥.《老残游记》与刘鹗的忧国情思[J].青年文学家,2021,(06).

[8]王海涛.感情之倾注生命之绝唱——刘鹗与《老残游记》解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作者简介:

宋晋海,男,山西汾阳人,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中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多面性老残游记人物形象
《老残游记》中的淮安名园与名花
读《老残游记》,寻迹另一番江湖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狸猫纹漆食盘:来自古代的喵星人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老残游记》西班牙语版出版
谈二人转艺术的多面性
江妤歆??《节录·老残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