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庆祝旧历元旦》的文本意蕴

2024-02-02谢冰

今古文创 2024年2期

谢冰

【摘要】旧历元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人教版本的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新入选了《林语堂散文》中的《庆祝旧历元旦》一文,林语堂通过语言与修辞艺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弱化的理智力三方面来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强大影响力,传达民风民俗的力量,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言与修辞;传统习俗的影响力;逐步弱化的理智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2.007

一、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丰富高超的修辞技巧

解读文章《庆祝旧历元旦》首先得了解文章的作者林语堂。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更是融通中西、颇具个性的文化智者,所创作的散文也以其独创性为人称道。

本着“两脚踩东西两岸,一心评宇宙文章”思维的林语堂所创作的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观是形成性的,具有阶段性的。林語堂在早期去到了一些西式学校如哈佛大学、耶拿大学等学校留学之后,被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理论、哲学知识及文化等思潮影响,便全盘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而国内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正发起了一场旨在以“科学”“民主”为中心替代掉封建纲常伦理的新文化运动,正值“东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时期。于是林语堂踊跃参与其中,在早期的《语丝》时期时便总喜欢以激进与偏向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对西化的道路进行全盘肯定接纳,甚至以近世西方思潮为标准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而林语堂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之所以能根深蒂固的原因。

因此,林语堂的人生经历也对其后来的文艺观和散文风格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包括了本文笔者所研究的《庆祝旧历元旦》一文中林语堂对西方文化的反面的“科学”“理智”的阐释。林语堂在散文创作中便坚信“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含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连贯而未尝有痕迹,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一)总分解说 条理清晰

林语堂在《散文》中说过:“好散文一定要条理畅通而娓娓动人。”条理畅通就是条理清晰、通顺易懂。本篇散文《庆祝旧历元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中国阴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佳节,相比其他节日而言,似乎都少了节期的意味。” ①开头第一段总说中国人对“阴历新年”的重视程度及在节期内的活动。

第二段便阐释了在中国长久历史影响下,旧历新年有哪些“可为”与“不可为”,在春节时,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礼节和文化。先讲了可以做的事情“嗑瓜子”“不洗衣”“不烧饭”,也需要“有所不为”,“不能责骂女佣”等。

第五段总说“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再讲“我科学的理智”。②第十段开始写“我”对旧历元旦屈服的开始,“我”尽管客观上受到的是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主观上仍然会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气氛的影响。“这是我屈服的开始”“其实我不该到城隍庙去的”“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个罪人”“我显得有些动摇,但能坚持”便从“我”对传统文化的逐步沦陷和屈服开始依次。从一连串的时间词也能看出文章的时间先后顺序,内容的条理清晰。

(二)巧用问句 对话亲切

林语堂的散文娓娓而谈,给人带来亲切感,这与作者善用连续的设问、反问等问句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我太太要我换衬衣”“为什么?”

“武昌路广东不是有吗?”

“你怎么能?”

“谁给她穿的新衣服?”我责问。

“谁点的蜡烛?”我又问到。

“是谁买的?”我质问到。

“还不是早上你自己买的吗?”我的妻子问。

“真有这回事吗?” ③“我反问自己,并觉得那不是科学的意识,一定是另外的意识。”我开始反问自己了。

作者的一系列问句对话,能迅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自然。同时,在作者的一系列疑问中由“责问”到“追问”最后到“反问”,林语堂原本的“责问”实际上批判的是周围人对旧历元旦的无脑顺从,对这一“封建节日”的批判,后文的一词“反问”,反问的对象却变成了自己,在林语堂的意识中自己是一定不会追随周围人的行为向旧历元旦这一传统节日顺从并开始庆祝的,但事实却似乎不随林语堂的客观控制,于是他开始的对自我的“反问”。此处几个简单的“问”循序渐进地表明了作者对自我的一种怀疑,作者本以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完全“科学”的人但最终却潜移默化地庆祝旧历元旦,即使作者一开始百般排斥。这里侧面也体现了传统习俗与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矛盾对比 妙用反衬

作者开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旧历新年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在长久的历史影响下,春节里人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需要“有所为”,也需要“有所不为”。可以“嚼着瓜子,贴春联。”但不能“骂女佣,洗衣,烧饭,切肉。”从正反两面渲染了春节习俗的影响力。

“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

“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人说我守旧,我不仅遵守阳历,我还喜欢倡行13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28天,我的观点很具有科学化,也很逻辑化”。

“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答应照办。” ④

文中的这三个片段描述的是作者口中说的与旧历新年强大的影响力相反的——科学理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政府的理智。以政府的名义命令废除阴历新年,这种力量足够强大,二是“我的理智力”下定决心不过旧历新年。对“我”的“理智力”作者做了反复渲染,先从正面说“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再从反面说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这是第一层渲染,然后再用一个递进复句强调“我”喜欢13个月的年历,进一步突出“我”的极端摩登。第三,换一个角度强调这种理智是科学化的,逻辑化的。第四,表明态度,答应照办。作者从反面不断强调自己的科学理智,更反衬出了旧历新年强大的感染力和塑造力。文章中作者对待旧历元旦前后的态度转变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情感态度的矛盾,突出文章的主题:传统节日与习俗的强大影响力。

(四)善用精细 语言和谐

1.时间的精细化。“阴历十二月初八”“一星期后”“二月一号”“二月三号”“早餐后”“中午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那一组句子从时间上来看越来越精细,时间单位越来越小,表明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其感染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而“我”的心情也越来越不可控了,“我”潜意识里对旧历春节的热爱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

2.数量的精细化。“一大堆”“一年只穿一次”“一篓两磅半”“几串”“一片乒乓声”文中数量的精细表明作者对旧历新年里的习俗并非视而不见,到最后作者用一块洋钱给仆人买鞭炮,也突出了作者潜意识里对旧历新年的热爱。

3.修辞的精细化。句子排比渲染“避讳”文化。“切肉就会切掉运气写什么东西就会洗掉,运气把水倒掉就会倒掉运气。”作者用句子排比的形式予以渲染,从反面来表达人们对好运气的诉求,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用词语排比渲染“吉祥”文化。“好运、快乐、和平、富贵、青春”和“生命、发达、富贵”两组词语都是褒义词。作者用词语排比的形式渲染旧历新年的吉祥文化,从正面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突出旧历新年的文化影响力。

本文笔调闲适,意趣优雅,语言幽默,在文章贴近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修辞技术。

二、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一)传统习俗的感染力

“这种懒惰的辩论是元旦切肉就会切掉运气,洗什么东西就会洗掉运气,把水倒掉就会倒掉运气。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上,并会在春联上写着好运、快乐、和平、富贵、青春等带有喜庆意味的词语。因为人们常认为这是个大地春回,生命、发达、富贵复归的日子。”作者开篇用了两段文字描写旧历新年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這一习俗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我是极端摩登的人,没人说我守旧,我不仅遵守阳历,而且还喜欢倡行13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28天,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科学的骄傲”“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答应照办。”可最后还是被强大的春节被打败了,更突出了阴历新年强大的感染力,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作者自谓是新潮新派人物,具有“科学理智”,完全拥护新的历法,因而也就陷入了庆祝旧历元旦的诸多烦恼之中。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不顾当时政府的废除令,不请自来,不可抗拒。人们从日常劳作中解放出来,穿新衣,放鞭炮,休闲娱乐,庆祝吉祥。这似乎打乱了“我”情绪的安详和宁静,让“我”感到违背了“科学理性”,甚至大失所望。然而在水仙花的芬芳中,在红蜡烛的闪光中,作者也不知不觉的被带入春节的喜庆氛围,最后说不自觉地感觉到很愉快。由此可以看到“我”的个人意志、“科学理智”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春节面前显得十分渺小。

(二)时间用词的传统化

“阴历十二月初八”“一星期后”“二月一号”“二月三号”“早餐后”“中午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文中多处运用表时间的词语推动故事发展,而这些词语也在随着作者的心情逐步“传统化”。文章第五段中写道作者是一个受“科学理智”影响的人,因此这一段中用到的表示时间的词:十三个月、四个星期、二十八天、二月一号等。在第十段作者已经开始向旧历元旦屈服后,表示时间的词为:早餐后、中午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这些时间词常为古代记时单位,不向西方一般精确到每分每秒,而是以“时”代替为西方的整点。

三、逐步弱化的理智力

从文中的“我”对旧历元旦这一传统节日的前后情感态度变化可以看出“我”那逐步弱化的“科学理智力”。

1.“旧历新年来到的声音在一月初就已经可以听到了,我早餐吃的是腊八粥,我便立刻记起那是阴历十二月初八。”

2.“我想沾光到城隍庙,看看我可以给孩子们买些什么。我想总有灯笼可买,我要让我最小的孩子看看走马灯是什么样的。”

3.“下午三时,我手里便已经提了年糕从北四川路乘公共汽车回来。”

4.我……掏出来洋钱给我的仆人并让他也去买几门天地炮,几串鞭炮。甚至是要越大越响越好。”

节选的四个片段,写了“我”的四件事。一是吃腊八粥,二是去城隍庙,三是买萝卜粿,四是让仆人放地炮。笔者对这四件事进行两角度的解读:一是事件的前因或后果是怎样的,二是四件事是怎样的关系。吃腊八粥是无意识的,但吃腊八粥的行为让“我”想到了“阴历十二月初八”,听到了“新年来到的声音”,这是旧历新年的传统力量。去城隍庙买的东西也体现了旧历新年在“我”潜意识中的威力,除了“走马灯”外,还有“玩具”“梅花”“蜡烛”。而“买年糕”,是因为想到“吾乡的萝卜粿”。让仆人去买天地炮,则是对“另外一个意识”的屈服。这四件事,描写了“我”行为的渐变过程,从“我”对旧历新年的情感程度看,是逐渐加深的,而“我”所谓“科学意识”的逐渐减弱。

5.“我常觉得有什么东西快来了。”

是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在“我”科学意识的抑制下,“热爱旧历新年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在悄悄生长”。

6.“要近乎人情,我当然不能拒绝。这是我屈服的开始。”

一个否定句,语气较轻,表明不能拒绝。但接着用了一个肯定句,表明自己已经意识到在屈服了,程度在加深。

7.“其实我不该到城隍庙去的。一闻到水仙的芬芳时,就联想到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清晨拜年,还有我那件一年只能穿一次的黑缎。”

先用一个否定句表明自己意识,不该是在用科学意识抗争旧历新年传统文化影响的潜意识。接着用联想的方法表明这种潜意识强大的影响力。旧历新年的感染力在进一步增强。

8.“当五时炒年糕吃时,我激烈得像一个罪人一样。”

“我”强烈地感受到旧历新年的影响力已经“控制”了“我”。“罪人”是说“我”已经背叛了“我”的“科学意识”,已经向旧历新年靠拢了,而“激烈”这个词则说明了靠拢的程度。

9.“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

连用三个词语,“模糊”“微弱”“虚空”构成短句排比,渲染了“我”“科学理智”的失败,此时“我”对旧历新年欢喜的程度快达到顶峰。

10.“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而我却不自觉的感觉很愉快。” ⑤

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放弃了“科学理智”恢复到自觉表达热爱旧历新年的快乐中。这次作者通过直接的情绪表达,通过情感态度的一系列转变,一步步渲染,凸显出了旧历新年强大的感染力和塑造力。

四、小结

从《庆祝旧历元旦》的题目中也能看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旧历元旦”之称,已隐含历法的新旧;而所谓的“庆祝”,则始于无奈,终于从众,别有况味。总之,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可以感受作者林语堂闲适优雅的笔风,丰富高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上看,体现在林语堂对旧历元旦情感态度的变化:由客观贬损传统文化到不自觉适应与顺从文化,最后从传统习俗的强大感染力褒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褒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民风民俗的强大生命力。

注释:

①②《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

③《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④《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

⑤《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9页。

参考文献:

[1]白林.林语堂散文经曲全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 1997.

[2]林语堂.林语堂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3]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7)4.

[4]李少丹.林语堂散文修辞艺术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5]李勇.边缘的文化叙事——林语堂散文的解构性[J].江淮论坛,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