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厌学原因的调查分析
2024-01-23宋绍征胡宇黄日裕庄勤敏周鸣鸣
宋绍征 胡宇 黄日裕 庄勤敏 周鸣鸣
摘 要:文章旨在调查分析高校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选取江苏省无锡市某高校123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高校学生厌学的基本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显著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不厌学率(60.92% VS 39.08%,P<0.05);男大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69.76% VS 53.06%,P<0.05);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类别间的学生厌学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校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学习动机、生活安排、个人规划、专业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价值等方面,与非厌学的学生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校大学生从一至四年级(2020—2023年)不同学习阶段的厌学率呈现递增的趋势。本研究通过深入调查剖析了某高校学生的厌学现状及原因,这为今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厌学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厌学;学习动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168-04
厌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不满意和厌烦等负面情绪表现,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1-3]。有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有约46%,表现出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占到33%左右[4]。厌学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消极的,很少或没有有学习兴趣,学生不愿意上学、不愿意接触教师、上课精神状态较差,甚至经常出现逃课、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不及格等现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扩招,高校大学生数量近年来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高校学生厌学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5,6]。影响高校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涉及社会环境因素、教育体制因素、教师因素、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等。此外,大量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平时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厌学情况,这是由于其正处于由身心不成熟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面对竞争激烈、纷繁多变的社会,极易产生厌学情绪[7-9]。因此,积极探讨和分析高校学生厌学原因,对于提高国家人才培养质量、节约教育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选择江苏省无锡市某高校的123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分析影响高校学生厌学的原因,旨在为今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厌学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江苏省无锡市某高校的1236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27±2.16)岁,其中,男生582名(占比47.09%),女生654名(占比52.91%);文科生365名(占比29.53%),理工科生459名(占比37.14%),医科生412名(占比33.33%);大一年级341名(占比27.59%),大二年级295名(占比23.87%),大三年级318名(占比25.73%),大四年级282名(占比22.82%)。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问卷制作
首先根据本研究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预先设计好问题,然后走访和电话小范围访谈江苏省无锡市某高校30名教师和学生,探讨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厌学现状和原因,最后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问卷调查表,经检验本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方可用于大范围的调查。
2. 开展问卷调查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江苏省无锡市某高校1236名大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类别等一般基本信息,调查对象均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在调查问卷发放前,对參与调查者进行统一要求和培训,规范统一性操作流程,并规定了相同的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方法,由经培训合格后的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最终再由同一人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比较分析高校学生厌学的基本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类别的高校学生厌学率差异显著性,分析从一年级至四年级连续四年厌学率情况变化趋势,分析和探讨影响高校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和原因,比较分析其在厌学组与非厌学组中的差异显著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方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或F检验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n,%)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法。当P<0.05时为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高校学生厌学的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对某高校1236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不厌学的高校学生人数有483名,厌学的高校学生人数有753名,某高校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不厌学率(60.92% VS 39.0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二)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类别的高校学生厌学率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高校男大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69.76%VS53.06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间厌学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四年级大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科类别的厌学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医科类大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文科与理工科大学生(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所示。
(三)影响高校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分析
本研究问卷调查量表评分值越高表示与自身实际情况符合程度越高,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厌学组在学习动机、生活安排、个人规划、专业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价值等方面因素评分值均显著高于非厌学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上述因素是影响高校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详见表3所示。
(四)一至四年級连续四年厌学率情况变化趋势分析
通过对大一年级的341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连续跟踪调查,从一年级至四年级(2020年—2023年)不同学习阶段的厌学情况发现,大一阶段(2020年)厌学率为43.70%(149/341);大二阶段(2021年)厌学率为53.37%(182/341);大三阶段(2022年)厌学率为69.50%(237/341);大四阶段(2023年)厌学率为75.07%(256/ 341)。从大一至大四阶段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学习阶段的增加,厌学率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三、讨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历了40多年的辉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地扩招,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正在迅速增加,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10,11]。根据2022年5月的国家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总人数已超过4430万,高等教育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人口素质正在发生稳步提高[12]。但是,高校在校大学生规模的扩大对于高等教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等教育负荷运行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便形成了一股厌学的不良之风,在高等院校里蔓延,不利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严重影响着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13]。厌学是指学生对待学习认知上存在偏差,态度上对学习活动比较消极,行为上对学习活动远离,产生学习厌倦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愉快、不满意、不舒适的负面情绪,最终影响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14]。此外,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极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因素影响而产生厌学情绪[15]。因此,深入探讨和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对于缓解学生厌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正是基于此目的,才选择了江苏省无锡市某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其厌学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1236名调查对象中,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不厌学率(60.92% VS 39.08%,P<0.05);高校男大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69.76% VS 53.065);不同年级间高校学生厌学率差异显著,其中四年级大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不同学科类别的高校学生厌学率差异显著,其中医科类大学生厌学率显著高于文科与理工科大学生(P<0.05);高校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学习动机、生活安排、个人规划、专业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价值等方面,与非厌学的学生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大一年级的341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连续跟踪调查,从一年级至四年级(2020年—2023年)不同学习阶段的厌学情况发现,厌学率呈现递增的趋势。
关于高校学生厌学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多见于职业院校[16-18],例如郭昭等从心理角度剖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提出了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厌学的策略[16]。鲍森巧等通过对职业院校大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发现,厌学的学生不专心听课、道德素质低、经常违反校纪校规[17]。农培樱等通过对四所柳州市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复杂因素,并提出了多条改善对策[18]。
但是,关于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厌学原因的调查分析研究较少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着重调查分析了本科高校学生的厌学原因,并系统剖析了厌学现状和原因,这为今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厌学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简单. 厌学心理及教育转化的个案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5):233-235.
[2] 李富强. 大学生学习行为投入对学业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课程认知目标和向学/厌学的中介效应视角[J]. 长春大学学报,2022,32(12):26-36.
[3] 梁洁. 翻转课堂对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厌学情绪的改善探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185.
[4] 肖乐,张楠,江凤英. 叙事干预在有厌学倾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22,19(10):876-880.
[5] 郭秀华. 现阶段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 管理观察,2019(11):128-129+132.
[6] 陶建宏,赵玉. 大学生焦虑、厌学行为及心理疏导研究[J]. 教育导刊,2018(11):86-91.
[7] 余卉. 系统思维下高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6):281-283.
[8] 张清华. 基于辅导员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J]. 科教导刊,2021(03):181-182.
[9] 周永霞. 高职学生厌学问题对策的实践运用[J]. 科技风,2020(30):95-96.
[10] 黄冬来. 浅析高职学生厌学案例分析与矫正策略研究[J]. 科技风,2020(27):181-182.
[11] 王秀红,杨明漾,郭晓琴,等. 大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研究:基于ISM/神经网络集成模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6):131-140.
[12] 颜刚威. 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探讨[J]. 林区教学,2019(05):111-112.
[13] 王沐石,吴玉楠. 大学生厌学情绪研究[J]. 校园心理,2018,16(06):438-440.
[14] 吴成玉. 调整大学生厌学情绪工作案例分享[J]. 新西部,2019(02):159-160.
[15] 刘文佳. “乐”不思书: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研究[J]. 临沂大学学报,2022,44(05):83-91.
[16] 郭昭. 高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应对方法[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1):91-93.
[17] 鲍森巧. 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品位·经典,2022(22):92-94.
[18] 农培樱.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柳州市4所高职院校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2):85-89.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808);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项目编号:苏教师函[2021]11号);无锡太湖学院高教研究课题“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时代应用型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B-2022010)。
作者简介:宋绍征(1986—),男,博士,无锡太湖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院长助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与护理教育;胡宇(1990—),男,硕士,无锡太湖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与思政工作;黄日裕(2001—),男,学士在读,无锡太湖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护理学;庄勤敏(2001—),女,学士在读,无锡太湖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护理学;周鸣鸣(1977—),男,博士,无锡太湖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护理管理与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