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

2024-01-23咸大伟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协同融合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得到各级学校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高校应把握协同融合的重要工作主题,积极探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有效途径,认识到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有序进行,只有建立长效且稳固融合二者的机制,才能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提供优质服务,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就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意义与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172-04

肖爱民、于应华所著的《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围绕现阶段我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其中分章节论述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更大的范畴,党建工作在某一方面来说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教育主体的角度分析,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党建的主体范围相对狭窄。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面向全体师生,从教育目標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党建则是以提高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为目标的工作,在二者协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党育人为价值目标的思想,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协调,打造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时代高校管人、育人、塑人新局面。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立德树人思想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中提及立德树人思想,要求高校、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机构,能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做到德育为先,用道德榜样引导人,以先进事迹激励人,用道德规范约束人,能够在教育工作开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1]。立德树人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性作用,也是高校党建工作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在此基础上需要高校教师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的育人新机制中,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勤学、修德、笃实等基本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将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于高校党建以及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避免党建与思政协同融合流于形式、偏离新时代育人方向。可见,党建与思想的协同融合符合立德树人思想,有助于立德树人思想在高校教育中的落实,促使高校教师建构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的工作机制。

(二)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国门敞开,随之而来的多元文化融入我国,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面临着多种文化的冲击,容易出现文化价值偏离等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增加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施难度,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2]。如西方腐朽文化、拜金主义、超前消费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政治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弱化了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建工作中的渗透,则可以发挥思政教育的培德铸魂功能,提高思政教育的理论说服力,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推进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以及作风建设。比如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融合,既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觉悟,也有助于提升党团干部的理论素养,对党建工作的开展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三)有助于发挥党建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保障作用

通过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情况分析,发现各类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合作,没有形成教育合力,这一问题同样体现在思政与党建工作中。在高校育人机制中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建立二者的协同融合机制,则可以改变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党建工作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科研、思想教育、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组织领导的作用,还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由此可见,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二者的协同融合,能够提升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更好地发挥出各自的育人职责。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实现途径

(一)建设高素质工作者队伍

学生党建工作者的素质提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成长是保障党建与思政协同融合的基本条件,因此,在二者协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以建设高素质工作队伍为前提[3]

首先,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领悟《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重要文件的精神,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保障高校内思政课教师的结构合理性;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学习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精神,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以个人魅力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与思想,成为大学生道德素养成长之路上的引路人。与此同时,应端正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思政课教师认识到协同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应然之路,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参与学生党建工作,能够以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业务优势,助力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政治觉悟以及理论上提升。

其次,加强学生党建队伍的建设。在学生党建队伍的建设中,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学生党建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相关文件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出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干部队伍,党建工作中符合各项职能的干部队伍应熟练地掌握党的发展路线,做到紧跟党的新政策与新方针,具备对党建工作的热爱,能够在党建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与自信心,具备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第二,可以邀请一些思想课教师加入学生党建工作,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担任辅导员或党支部委员等职务,这样可以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方向的引领以及党建工作完成质量的考查;第三,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地配合学生党建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并完整入党申请以及思想汇报等方面的工作,做到全程参与学生的入党全过程,挑选出符合要求的预备党员。

(二)建立高校协同融合机制

建立健全协同融合机制,是保障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基本条件,可以起到提升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作用。在协同融合机制的建立中,需要高校学生党组织人员以及思政课教师打开格局,能够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协调处理各部门之间出现条块分割的问题。

首先,让思政课教学密切配合学生的党建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必修课,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肩负起为党教育人才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思政政治教育中应积极地配合学生党建工作,如能够发现符合入党要求的青年,可以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入党人员的考查等,发挥出思政教师对学生党员的启蒙与引领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单间工作延伸,有助于培养出先进的大学生党员。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将观察范围内发现的适合人才推荐给学生党建干部,也要将存在异常情况的学生反馈给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学生党员的先进性[4]

其次,拓宽党建工作思路,促进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从学生党建工作的角度出发,促进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思想政治教师应在学生党校学习上发挥作用,不仅要让教师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者的认知高度,促进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吸收与党有关的基础知识,认识到学生党课的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高度凝练形式,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二者融合之路上的协调配合以及有效衔接。在党课的开展过程中,高校领导应安排思政课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党建教育的水平,促进党建教育專业发展。在党建工作考核中,需要相关人员从党建与思政融合的视角,完善考核的内容与考核标准,将单次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计入党校最终考核成绩;第二,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考查上,可以参考思想政治教师的意见,党建工作中的干部应根据教师所给出的评定成绩作为入党人员选择的依据,对于评定分数过低的人员,应取消入党积极分子的资格;第三,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党员教育评议工作中,持久地考查学生党员的思想与行为,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已经加入了党组织,但是其思想上若是无法根据党的组织与发展政策,或者出现思想的偏差,则需要给予及时的思想疏导。

(三)创新协同融合教育载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中国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有了新的理论、新的目标以及新的使命。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工具,网络、移动终端设备可谓是无处不在,在信息化的新时达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应做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教学技术,牢牢地把握新技术融合新发展的机遇,以智能化、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促进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工作创新,这是提升二者协同育人质量,推动高校协同育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内在要求。高校可以尝试打通信息化育人通道,为二者的协同融合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全新的平台[5]

“人手一台手机”是当前社会上的常态,在手机中可以下载许多App、软件客户端,如微信、微博、微课等,在协同融合的育人过程中,可以手机为媒介,搭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通道”,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开发校外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敢于创新党建与思政课教学形式。在协同融合的育人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一定的组织作用,结合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党员组织多样化的党建活动,譬如建党周年文艺会等,促使高校学生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参与中获得启发与感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组织党建活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二者之间的相通性,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党建工作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在活动的开展中,可以手机为教育载体,实现线上动态的学习,带领学生完成线上的旅游,在线上学习中接受教育,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第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在校内平台或者是班级群中,发送微课课件,在课件中展示党史、党建元素,让学生在课件上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如节日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促使高校学生在微课中实现党史的学习,形成爱党、爱国、爱民的意识,形成实事求是、乐于助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等精神,激活高校学生的党建活力、“微通道”的开展,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特征,借助微信、微课等微技术,为高校学生打造出更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使他们更加乐于接受教育,真正将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四)组织协同育人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可以提升人的认知高度,也是学习者主动认识的动力,任何科学的产生都需要经历实践,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自然也离不开实践。在以往的高校育人工作中,党建与思政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借助实践活动的组织克服困难,导致学生无法将习得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活动联系在一起,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实现对周围世界的整体认知,转变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获得业务能力、思想品质、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发展,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育人方式落到实处。

在党建与思政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下组织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在协同育人的模式中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一切的教育活动组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切身的体验与感悟,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需要优化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教育方法,能够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内与校外资源之间的联系,构建校内外联合育人模式,丰富协同育人的实践内容,拓展校外实践活动的空间,打造第二课堂。比如建立高校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提升协同育人实践活动组织的可行性。高校的党建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邀请校外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也可以组织社团活动,促进校内文化与校外活动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参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第三,整合教育资源,加强育人实效。为了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性,高校应尽量整合实践资源,比如组织文化观摩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带领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协同育人的模式中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一个人公民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需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做一个遵纪守法、热爱国家、团结友爱的新时代接班人。

三、结语

总之,新时代高校应积极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要求,肩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责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积极地探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二者的相互推进作用,构建更为完善、系统的教育工作体系,增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实效,从而助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田田,周海娣. 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的实践进路[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06):26-32.

[2] 杨秋莲.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新路径的构建[J]. 才智,2023(07):29-32.

[3] 郜飞,王英姿. 建筑学专业“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教学实践探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23,9(03):108-111.

[4] 何林智,陈华.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6):1-3.

[5] 王霞.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6):27-29.

(荐稿人:刘畅,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咸大伟(1984—),女,硕士,淮阴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