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2024-01-15陈晶晶
[摘 要] 教师应面向初中数学教学实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思路,在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通过搭建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进行案例研究等方式,来推动生活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落实. 研究表明,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结合所要教的数学知识确定生活素材来源、基于生活素材的确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预设、用生活教育理念评价预设的数学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移植到课堂上来,而是要将学生真正视作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激活经验、形成经验,并借助自身经验、思维来加工这些经验、改造经验,最终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加工经验、改造经验的结果.
[关键词] 生活教育;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生活教育研究,他的教育观点时至今日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在生活教育的理念之下进行教学设计,是进一步明确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基于生活感悟的基础上去建构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课堂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学生带着生活实际经验进入课堂,在课堂中对已有生活体验背后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与本领,从而创造生活. 数学教学要扎根生活,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数学课堂,真正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1] . 这样的判断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而言,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这是因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所设计的数学教学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到的数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抽象概念与规律之间的、有着很明显的逻辑推理特征的演绎. 虽然说数学概念与规律之间确实存在着逻辑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数学学习就要完全拘泥于逻辑关系而展开,尤其是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生在理解数学概念与规律的时候,还必须以形象的表象为支撑,而这些支撑素材仅凭高度抽象的逻辑推理是无法形成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生活中的相关素材与感性经验利用起来,以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扎根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也正是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是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之下进行的,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主要是围绕三个“会”来进行的,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里所说的现实世界就指向学生的生活,因此可以认为,在生活教育理念之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符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因此其必须成为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心.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數学
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生活教育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而言,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数学教学设计要体现生活元素. 教师在这一理念之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形成一个基本框架,而在这个框架之内,既要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又要有体现生活与数学联系的设计,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对准确的预测.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确定的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结合所要教的数学知识确定生活素材来源.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相对丰富,接触到的生活素材也非常丰富,这些素材要想为学生所用,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比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下同)当中,有“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其中涉及图形的旋转、平行四边形等知识. 教学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当认识到该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以“图形的旋转”为例,学生生活当中旋转的事物很多,如汽车的车轮、旋转的风车、偶尔看到的走马灯. 那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形旋转的表象,就可以依据这些生活素材来进行.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将这些素材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去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出这些旋转生活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然后进行数学抽象,确保学生大脑当中形成的是关于旋转的表象.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理念,衔接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结合所要教的数学知识而确定生活素材来源的时候,主动权可以交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如果说教师所举的例子相当于一个火种的话,那这个活动要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然后让学生去主动举例,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精彩.
其二,基于生活素材的确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预设.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后续的教学过程变得更规范,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设计变得有的放矢,才能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后续的教学过程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性、程序性认识. 由于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生活素材为教学出发点的,因此教师在预设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时,要思考学生会怎样加工这些生活素材,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发散到哪些空间……这些问题考虑得越细,教学设计与真正的教学过程之间的吻合度就会越高,而吻合度越高,也就越能坚定数学教师基于生活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信心,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数学学习基础.
其三,用生活教育理念评价预设的数学教学过程.
评价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教学包括评价教学设计. 当教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之后,要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去判断教学设计是否符合预期,且无论是符合还是不符合,教师都要梳理其中的逻辑,判断其原因. 如果在选择生活素材、进行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之间能够形成相对一致的、稳定的因果关系,那就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生命力的,生活教学理念是有生命力的.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分析案例对一线教师而言永远是最好的积累经验、生成智慧的途径. 尽管生活教育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生活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得并不充分,而在生活教育理念之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再加上一线教师的主要工作在课堂,因此收集具体的实践案例用于分析,显然是最优的途径.
对于上面所举的“图形的旋转”这一知识的教学,笔者在设计的时候,除了上面所阐述的初步思路之外,还重点设计了一个环节,那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通过动手做来进一步丰富关于图形的旋转的表象. 这里为了阐述的完整,将在详略结合的情况之下进行描述.
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关于图形的旋转的表象.
在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引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旋转事物(前面已经举过相关的例子,这里不再重复). 教师最好向学生举出三个左右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去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比如图形是绕定点转动的,旋转的幅度可以用转动角度来描述等,这就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夯实了基础.
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做,进一步形成关于图形的旋转的感性经验.
由于上面已经总结出了图形的旋转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这里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做就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而之所以设计让学生动手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的经验更加直接,让图形的旋转能够以更加直接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当中. 根据课堂上的观察,学生在这个环节往往会借助手边的文具或者课本来动手做,比如按住三角板的一个角,让三角板转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不仅看到了物体的转动,而且能够感知到物体转动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转动情况以及转动幅度的大小,这就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进行数学抽象,即要让学生将动手旋转的物体抽象为一个图形,这里实际上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同时能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用“数”描述“形”的意识,也就是从“量”的角度去研究“性”.
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遵循了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设计的时候,从学生原有经验的激活,到新的经验的形成,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移植到课堂上来,而是要将学生真正视作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激活经验、形成经验,并借助自身经验、思维来加工这些经验、改造经验,最终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加工经验、改造经验的结果. 事实证明,只有真正遵循这一思路,学生才能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认识,形象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也才能形成稳定的对应关系,前者才有可能对后者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反思
在生活教育理念之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大的思路是用生活教育理念引导数学教学设计. 当然,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示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转化为面向教学实践的推动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以及后续的实施策略运用. 其中,又以教学设计为第一要素.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前面已经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表达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激活学生的经验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就能够顺利生成,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既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如上面案例的第一个教學环节),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丰富直接经验(如上面案例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的重点设计是学生对经验的加工与改造,以及运用数学语言对经验进行描述(如上面案例中的数形结合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到最终数学概念的定义或规律的表达结束,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面向学生学习的预设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生活元素体现得越充分,学生学习的困难就会越少,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越来越顺利.
总而言之,数学问题主要来源于生活,如何使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更好地回归生活,是数学教师需要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的课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把数学回归生活,体现生活之美、数学之美、数学教学之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启示[2] .遵循生活教育理念,让生活教育思想充分融入数学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学生的学习困境,而且能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讲,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领悟生活教育理念,要将其融入教学设计,并使之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深入发展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婷婷.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以“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为例[J]. 中学数学,2020(16):11-12+17.
[2]刘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7(Z2):6-8.
作者简介:陈晶晶(1986—),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