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结肠癌MSCT、MRI 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2024-01-12谈树林
谈树林
(德庆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肇庆 526600)
结肠癌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相关数据学显示,结肠癌多发于40 岁以上的中年男性,而近年来此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1]。早期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易被忽视,确诊时多为晚期,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均有不良影响[2]。手术是结肠癌治疗的主要方式,而术前对患者做出准确诊断了解患者分期对患者手术治疗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不同分期接受手术后生存率存在差异,Ⅰ期患者手术治疗后5 年生存率高于90%,而Ⅱ期患者治疗后生存率降低至68.4%。因此术前评估对患者治疗意义重大[3]。影像学是临床评估肿瘤疾病的常用手段,对肿瘤术前及术后监测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多种肿瘤疾病检查中广泛应用,对肿瘤分期、预后评估均有较高参考价值[4]。基于此,为明确两种检查方法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本研究收集德庆县人民医院2020 年11 月—2023 年6 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表现,探究术前结肠癌采用MSCT、MRI 对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0 年11 月—2023 年6 月德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9 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 例,女8 例,年龄39 ~80 岁,平均年龄(51.69±6.74)岁,病程4 ~14 个月,平均(6.39±2.69)个月。
纳入标准:①均经纤维结肠镜及术中/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结肠癌[5];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手术前均接受MRI 以及MSCT 检查,术后行病理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感染性、免疫性疾病者;②影像学图片差者;③合并遗传性直肠综合征、炎性肠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患者在检查前12 h 禁食、禁水,1 ~2 h 需服用一定量清水;检查前半小时为避免患者肠道痉挛,需肌肉注射10 ~20 mg 山莨菪碱[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国药准字H13021247,生产厂家:葵花药业集团(唐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 mL ∶10 mg×10 支]。
MSCT 检查:检查仪器为SOMATOM go.Top 64 排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96 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2 mm。重建层厚2 mm。扫描前对患者肛门进行插管,注入800 mL 空气,平扫观察患者结肠充气情况,充气欠佳者需酌情增加气体,直到结肠部位处于完全充气状态,再行进一步检查,扫描部位为其以下至耻骨联合部位。先进行平扫,随后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毕后,将图像导入后期处理器中,由诊断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MRI 检查:采用西门子1.5T MRI 扫描,使用8 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进行检查。对肿瘤部位进行定位,对腹部及病变区域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平扫。扫描参数:TSE 序列T1WI 参数,重复时间(TR)558 ms,回波时间(TE)20 ms,扫描视野(FOV)32 cm,层厚4 mm, 间 距109.1 mm。T2WI 序 列 参 数,TR/TE为4 800 ms/79 ms,FOV 24 cm, 层 厚4 mm, 间 距109.1 mm。DWI序列参数:b值为50、1 000 s/mm2,28层。平扫完后注入钆贝葡胺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检查完毕后由2 名专业影像医生进行评估,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评价患者病灶情况。
Ⅰ~Ⅱ期:病变段肠壁外脂肪间隙清晰,增强扫描肠壁外缘光滑,无结节影向外突出;Ⅲ期:病变段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内小斑片影、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低信号,增强显示肠壁外缘不光滑、凹凸不平或呈结节状向外突出;Ⅳ期:病变段肠管与周围脏器之间脂肪间隙消失。增强扫描两者之间界限不清。受侵犯淋巴结评判标准:圆形淋巴结直径≥3 mm、淋巴结出现异常强度信号、在DWI 上为高信号,或成簇淋巴结≥3 个。
1.2.2 病理检查 在术后获得病理组织,将所获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染色等处理后,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组织情况明确肿瘤分期。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TNM 分期标准[5]。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所得MSCT、MRI 表现,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评估MSCT、MRI 对结肠癌术前诊断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系数<0.2 说明一致性极弱;0.2 ~<0.4 说明一致性较弱;0.4 ~<0.6 说明一致性中等;0.6 ~<0.8 说明一致性较强;0.8 ~<1.0 说明一致性极强),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病理结果表明,39 例患者中术后Ⅰ~Ⅱ期21 例,Ⅲ期11 例,Ⅳ期7 例;MSCT 检出总例数为31 例,MRI 检出总例数为37 例,MRI 对结肠癌术前分期检查准确性明显高于MSCT 检查(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2.2 术前结肠癌MSCT 诊断效能
经Kappa一致性检验可知,术前结肠癌MSCT 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 0.587),诊断灵敏度为80.95%(17/21)、特异度为77.78%(14/18),见表2。
表2 术前结肠癌MSCT 诊断结果 单位:例
2.3 术前结肠癌MRI 诊断效能
经Kappa一致性检验可知,术前MRI 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极强(Kappa= 0.897),诊断灵敏度为95.24%(20/21)、特异度为94.44%(17/18),见表3。
表3 术前结肠癌MRI 诊断结果 单位:例
2.4 术前结肠癌MSCT、MRI 影像学表现
MSCT 表现:可见患者肠壁出现不规则增厚现象,肠腔内可见肿块,并伴有半环状或者环状窄,肿块较大者导致患者肠腔严重狭窄,出现肠梗阻。平扫显示,病灶部位为等或高强化;增强扫描显示可见病灶为明显强化,其中均匀强化者有36 例,29 例患者见溃疡形成。
MRI 表现:肠壁出现不规则增厚现象,结肠腔明显狭窄,39 例患者均可见有肿块影,病灶部位为中等T1WI、混杂或者等T2WI 信号;病灶形状肠腔内部靠显示为分叶状,肠壁为半环形或者环形增厚,DWI 高信号。见图1。
图1 结肠腺癌CT 及MRI 图像
3 讨论
结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渐上升,手术切除并配合辅助治疗是直肠癌主要治疗方法,而术前分期对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以往纤维肠镜或肠气钡造影可为肠黏膜病变情况评估提供参考,但无法了解肠壁外侧病变及病灶转移情况,临床使用价值有限[6]。
MSCT 检查可清楚显示病灶位置、大小、与附近组织情况等,对术前临床分期有一定参考价值。在以往研究中显示,结肠癌早期其肠壁出现有局限性增厚现象,随着病情发展,到中晚期出现“革袋胃”状改变,且病灶明显强化,可见病灶转移现象[7]。在本研究中MSCT图像可见患者肠壁出现不规则增厚现象,显示为半环状或者环状窄;36 例患者均匀强化,病灶肿块尺寸大为低密度坏死区域,同时有29 例患者可见溃疡形成。而经Kappa一致性检验可知,术前结肠癌MSCT 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 0.587),诊断灵敏度为80.95%、特异度为77.78%,结合以往研究提示,术前结肠癌MSCT 检查可为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8-9]。但其与病理检查一致性中等,且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在85%以下,分析可能与结肠壁其病理解剖上可分为4 层,MSCT 难以逐步显示层次,影响诊断者观察图像,而对于肠壁与周围组织浸润情况,MSCT 检查中多以浆膜表明模糊、软组织密度影外侵、血管增粗等情况间接征象进行评估,这可能是引起误差的原因[10-11]。
MRI 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在评估多种肿瘤术前分期诊断中效果可观[12]。在本研究中,MRI 检查显示,39 例患者均可见有肿块影,病灶部位为中等T1WI、混杂或者等T2WI 信号;DWI 为高信号。在以往研究中也同样发现,结肠癌患者病灶为不规则,等T1WI、稍高T2WI 信号;多数患者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为浸润性生长。经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RI 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极强(Kappa= 0.897),诊断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94.44%,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13]。但也有研究显示,因肠组织脂肪附近浸润作用以及部分容积效应导致MRI 检查对Ⅰ~Ⅱ期诊断灵敏度较低[14]。本研究中MRI 对Ⅰ~Ⅱ期诊断价值高,可能与其分辨率高、检查前完善准备工作、检查中严格把握检查方法、精确观察病灶有关。同时MRI 对结肠癌术前分期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MSCT 检查,分析可能结肠在机体盆腔内,其活动空间小,而MRI 在软组织检查中具有优势有关,故评估病灶分期的效果情况更为准确。
综上所述,MSCT 及MRI 检查均可为结肠癌术前评估提供参考,其中MRI 术前诊断准确性高于MSCT 检查,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