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彩超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4-01-12邢开宇江桂琼冯月流苏艳丽
雷 英,邢开宇,江桂琼,冯月流,苏艳丽
(1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广东 清远 511800)
(2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体检科 广东 清远 5118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高危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若不及时治疗常预后较差,致死率、致残率风险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中较为常见发病原因[1]。颈动脉壁变厚变硬,形成斑块,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2]。脂质沉积形成粥样硬化,随时间内壁管腔逐渐狭窄,甚至完全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发生急性脑梗死[3]。因此及时诊断颈动脉斑块、粥样硬化并尽早治疗,可预防脑梗死发生。颈动脉彩超扫描能通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更精准地判断斑块的部位、大小、分型,并能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4]。本研究选取68 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探究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2022 年1 月—2023 年5 月临床确诊的6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8 例,女性30 例,年龄55 ~80 岁,平均年龄为(68.37±7.69)岁;选取50 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55 ~80 岁,平均年龄为(67.80±7.5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准则。
纳入标准:①根据2018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指南[5],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急性脑梗死;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②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③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④既往脑血管疾病病史患者。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EPIQ7C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 ~12)MHz。嘱患者仰卧平躺于检查床,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将探头置于患者头颈根部进行横向扫查,检查颈总动脉的近心端、远端及中部的横切面,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的横切面与长轴,观察血管内膜变化,确定血管腔内有无斑块,双侧颈动脉均进行扫描。
1.3 诊断标准
颈动脉硬化及斑块诊断标准[6]:①内膜纤维光滑平整属于正常;②颈动脉内中膜>1.0 mm 为内膜增厚;③内膜厚度>1.5 mm 为斑块形成;④根据回声强弱不同分为硬斑、软斑、扁平斑、溃疡斑,扁平斑、硬斑属于稳定斑,软斑、溃疡斑属于不稳定斑。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情况,包括斑块有无、数量、部位、分型情况,以及颈动脉血流动力改变。②根据Rankin 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7],量表评分如表1。
表1 Rankin 量表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GraphPad Prism8.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 单位:例
2.2 两组检出斑块数与斑块部位比较
观察组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39 个,对照组患者共检出斑块33 个,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数量最多,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检出斑块数与斑块部位[n(%)]
2.3 两组斑块分型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稳定斑块数量多于稳定斑块,对照组稳定斑块数量多于不稳定斑块,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分型情况 单位:个
2.4 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PSV 与EDV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观察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s)
表5 观察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s)
组别 例数 PSV/(cm·s-1) EDV/(cm·s-1)观察组 68 55.45±7.13 4.47±2.45对照组 50 69.92±7.22 9.03±3.20 t 10.833 8.773 P<0.001 <0.001
2.5 不同预后患者颈动脉彩超结果比较
根据改良Rankin 量表评估结果,有31 例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患者PSV、EDV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见表6。
表6 不同预后患者颈动脉彩超结果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由于多种诱因导致动脉血流减少,患者脑部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不同部位的脑组织损伤致使机体出现不同障碍,严重者甚至可直接造成患者死亡。若脑梗死早期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社会造成一定负担[8-9]。
颈动脉是脑动脉的上游之一,脑循环中约70%~85%的血液由其提供[10],斑块厚度、长度、钙化程度、纤维化水平等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程度高度相关[11]。不稳定斑块易形成血栓,或快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极易出现出血、破裂情况,常引发急性血管事故[12]。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有80%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13],又有结果表明大约45%~50%缺血性脑卒中因颈动脉斑块导致的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导致[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数多于观察组患者(P<0.05),观察组68 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39 个,其中颈总动脉分叉处共检出斑块71 个,颈总动脉主干处斑块49 个,颈内动脉处斑块19 个;50 例对照组患者共检出斑块33 个,其中颈总动脉分叉处共检出斑块16 个,颈总动脉主干处斑块11 个,颈内动脉处斑块6 个。并且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出不稳定斑块数多于稳定斑块,对照组稳定斑块数多于不稳定斑块。观察组患者PSV 与EDV 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生,并且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可能更易引起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速较观察组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血液流速减缓[15]。
Rankin 量表可评估患者预后状况,量表得分3 分以上即可认为患者可能预后不良。结果显示6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31 例患者预后不良,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与预后良好组患者颈动脉彩超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人数多于预后良好组(P<0.05),并且预后不良患者PSV、EDV 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颈动脉血液流速显著降低,表明大脑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因此预后不良的可能更大。
综上所述,颈动脉彩超可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流动力学情况,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