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磨教学法:“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的新实践

2024-01-05崔峦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共读

崔峦

摘  要:在语文课改迎来前所未有大变局的时代,“跟着名家学语文”这项民间发起的课改实验,紧跟“新课标”精神,瞄准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目标,以实际行动对语文课程、教材、教法,以及配套读物的研发等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与探索,总结提炼了一套具有普适价值的“五磨教学法”。这一尝试从方法论的层面为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落实,做出了先行先试的典范。

关键词:文学启蒙;名家阅读周;五磨教学法;师生共读

本文系作者在2023年“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种子教师暑期实战培训周闭幕式上的发言,由周丹老师根据讲座录音整理,袁满园老师校对,已经作者审核。

实战培训周已接近尾声了。七天时间,陪伴四年级40个孩子共读萧红11篇作品,酿成一坛“女儿红”。大家经历了一次不一样的培训,有了一次难忘的实战培训体验,一定感受良多,收获满满。希望大家从新学期开始,把培训的收获转化为教学实践,让你和你的学生一起,跟着名家学语文,在经典浸润中共成长。下面,讲五个话题。

一、 语文课改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对教育的影响。每次产业技术革命都改变了教育;而教育的改变又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信息革命时代也必然如此。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门学科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和世界同步,进入“学业达标+素养成长”的核心素养培育时代。

拿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内涵,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者之间是“以一带三”的关系。“一”是语言运用,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的关键能力,要落实“读书为要,语用为本”。

当前的现实是:在阅读方面,“读什么”“读多少”“怎样读”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在作文方面,“写什么”“怎么写”“通过哪些途径练写”等问题,也还没有解决好。

我以为,阅读要读名家经典,而且一定要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通过放声朗读培养语感,通过潜心阅读培养理解力和鉴赏力。作文,不仅要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而且要向大作家学习怎样写。这是包括作家在内的无数人学习写作的经验。

我希望,阅读教学坚决改变以分析内容为主的旧格局,取而代之的,应是书声琅琅,“读”字当头,边读边思,读、思、练结合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而习作要和阅读紧密联系,要打破读归读、写归写的定式,做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自然地读,自然地写,提倡汲取名家的写法和语言,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故事。

二、 语文课改要紧跟时代步伐

1978年,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撰文发问:“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一个核心的问题,不是培养语文素养,而是训练答题机器,高分低能是普遍现象。

书读得太少,特别是课堂上、学校里读得太少。小学阶段薄薄的12册语文书,恐怕不超过40万字。少得可怜的阅读量,难以形成一定的阅读理解力,更不要说养成读书习惯了。

练笔机会更少。小学从三年级学写作文,每个学期8篇,到六年级才写不足百篇短文,教材作文、考场作文都写不好,更谈不上有日常所需的动笔能力了。

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也不是我们的师生不努力。我们要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上找原因,寻突破。

一定要大幅度地增加校内、课内的阅读量,一定要多读经典,多读精品。

一定要坚决改变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批评“教学不甚得法,考试以学生为敌人”。掰开揉碎地进行烦琐的内容分析,课堂贯穿没有思维含量的答问,学生哪还有读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做有思维含量练习的时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方面学业负担重,一方面学习收效微的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教學败坏了学生阅读的胃口,使得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吕叔湘之问”提出近五十年,语文教学局部变化有,全局性改变无。时代呼唤母语教育、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费时多而收效微的阅读教学,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三、 “跟着名家学语文”发出了时代的回响

在钱理群教授的关怀和指导下,一批浙江名师编写出版了一套“名家文学读本”。多年以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学生名家读本”,但据我所知,影响不及这一套。第一次成功,增长了继续探索的勇气,刘发建老师和他的团队认识到:其实,学生不是在跟着老师学语文,而是在跟着名家学语文、在阅读经典中学语文。

这项研究与实践,没有红头文件,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几年下来,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志愿者,把“跟着名家学语文”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撒播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大城市和农村。这次实战培训周,是一次不一样的研训,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实验成果的检阅,更是一次整装再出发的誓师会。

在语文课改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期,“跟着名家学语文”这支队伍站了出来,勇敢地担起了探路者的责任。

四、 “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以怎样的形式学”“用什么方法学”等重要问题。

为什么学?“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从积重难返的语文课程、教学的问题中来。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目前看,还有些力不从心,那就要改课程。

学什么?新课标已经讲得比较清楚: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包含其中)。而语文课程肩负着传承“三个文化”的重任,负有文学启蒙、提升文化自信的使命,文学阅读与表达需要进一步加强。

以怎样的形式学?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学生自读、亲子阅读、课外阅读。实践下来,以“名家经典阅读周”的形式,既有必要,又有可能,效果出奇地好。

用什么方法学?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需“走好最后一公里”。越是向下,越是农村学校,越是一线老师,越有这个需求。于是,刘发建老师和他的团队一试再试,不断完善,创造了“五磨教学法”。回答了上述几个问题,也就凸显了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

“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瞄准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目标,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顽疾,以实际行动对语文课程、教材、教法,以及配套读物的研发等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与探索。其主要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研发了一门课程——配合国家课程的经典阅读课程、文学启蒙课程

从国家层面,提倡建设以国家课程为主,以地方、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课程。而“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的研发,提供了一种配合国家语文课程的文学启蒙课程,是对20世纪50年代加强文学教育(中学有“文学课本”,小学增加文学作品比重)的呼应,是先于2022年版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先行先试。

(二) 编写了一套读本——配套统编教材的高质量文学读本

这套读本即《跟着名家学语文》读本。该读本配合统编教材,从每册语文书中挑选四位作家,每位作家选编有代表性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作品十多篇,合计五六十篇,辅以阅读指导及思考练习,每学期读一册,共计十二册。这是一套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配套读本,是优质的阅读资源。

(三) 创造了一种具有普适价值的语文教学法——“五磨教学法”

“五磨教学法”是刘发建老师和他的团队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

一磨(感受语言),通过静静听读,磨磨耳朵,在感受语言中激发阅读兴趣。

二磨(体验语言),通过放声朗读,磨磨嘴巴,在体验中培养语感(初步的语感包括:语音、语调、停顿、节奏、语气、语义),梳理文脉。

三磨(品析语言),通过有思考地品读,磨磨思维,在品析语言中揣摩语言风格。

四磨(内化语言),通过工工整整地抄写,磨磨心境,在内化语言中积累语言。

五磨(运用语言),通过迁移式地仿写,磨磨笔头,在运用语言中打通读写之间的通道。

“五磨教学法”坚守并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性质。在继承我国“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语文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符合国家课改、教改的精神,在使用统编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比如,用“1+X”的方式,教读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读本中的多篇,还可以带出这位作家的整本书。在教读教材课文时,完全可以化用“五磨教学法”,改变已成惯性的支离破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五磨教学法”简便易行,普遍适用。当然,它是一种基本式,还可以有一些变式。如古诗教学的“四读法”:一读,读顺读通;二读,读出节奏韵味;三读,读出画面;四读,读出诗心、诗情。

(四) 培养了一支队伍——特别有热情、能战斗的种子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其中,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动力源泉,扎实学识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钱”。我们所有的种子教师,都是投身这项实验的志愿者、探路人,具有“四有”教师的潜质,精神可嘉。

这支志愿者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这得益于我们创造的“实战培训”的研修模式。通过现场的听、看、研、练,取到了真经,进行了实地操练,这是比“光听不练”有效得多的培训思路、培训方法。

这项实验作出的贡献,恐怕远不止这些。“小老师上课”“师生结对朗读”“两次命题作文对比”等形式,都是这次培训的亮点。

五、 “跟着名家学语文”开创了师生共读、共写、共成长的课程奇迹

本次实战培训周,通过现场示范、现场备课、抽签上课、抽签评课等方式,讓教与学在课堂真实发生。实验者喜出望外,幸福成长;广大学生爱学语文,爱读经典;旁观者有目共睹,真实可信。

学生方面,不喜欢语文的,喜欢上语文了;不爱读书的,爱上阅读经典了。激发了阅读兴趣,养成了阅读习惯,是最大的成功。爱阅读,必然爱学习;爱学习,自学能力必然强。有了学习力,有了内驱力,还担心学不好语文、学不好其他课程吗?还担心成长、成才、成功吗?还担心没有充实、幸福的人生吗?参加实验的学生阅读理解力强了,在“摘抄赏析”环节,摘抄自己喜欢的片段,随手写下批注、赏析。如,读萧红,学生抄下“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并写下批注:

这里说祖父在浇菜,而“我”名义上也拿着水瓢浇菜,实际上却是往天上浇。这里的“扬”字用得特别传神,体现“我”动作利索,是一下子泼出去的,而且在“大喊着”的后面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我”很开心,很天真,很快乐。

学生如果长期这样摘抄、批注、赏析,说不定将来会成为文学评论家。

参加实验的学生作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快的提升。由“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用作家的笔法、语言写自己亲历的事。有个学生读了《祖父·后园·我》,仿写了一篇《祖母·菜园·我》,写自己和祖母在菜园里发生的趣事,颇有萧红作品的神韵。

还有一个听了刘发建老师七天课的小女生,有了自己的文学偶像,连续读了这位作家40部侦探小说,在初二出版了自己的侦探小说处女作。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到了“看得见”的提升。

这就是这门课程的力量,这就是阅读经典的力量。

教师方面,种子教师受益更大。教书无门的,不仅很快入了门,而且很快登堂入室。教学已有经验的,敢于放空自己,从头再来,开辟了语文教学新天地。

职业倦怠的,抖擞起精神,备课、教学、研讨,乐此不疲,开始享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乐趣。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成长幸福感以及教学、教研能力普遍提高。

仅举一例。湖南炎陵的曾莲香老师扎根乡村小学20多年,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实验三年,走近20多位名家,让乡村孩子迷上了泰戈尔、安徒生、巴金、老舍,迷上了马克·吐温。《史记》阅读周,孩子们讲《史记》中的故事,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津津有味。李俊元博士深有感触地说:“五年级的孩子能自愿读整本《史记》,还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是语文课诞生百年来的一个奇迹。”

在阅读周的带动下,学生利用晨读、午读、暮读,读整本书。

曾老师班上有三个孩子,共同构思、创作,计划用一年时间写一本历险记。三个人每周一起讨论故事框架,计划写300天在岛上求生的经历。这三个孩子,一个,医生诊断有心理问题;一个,是典型的手机迷,还有逃课的经历;一个,曾是班上成绩倒数第一的“学困生”。三个“问题学生”,都被阅读、写作治愈,走上了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写出了8万字的《乡村孩子历险记》。这是教育的奇迹。

阅读名家经典,不仅能启智增慧,而且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刘发建老师说得好:“让孩子沉浸在有力量的文字里,日子久了,思想就茁壮起来了。”

曾莲香老师所在学校获评“株洲市书香校园”,本人被授予“株洲市校园最美阅读推广人”。正如她自己所说:“阅读名家经典,滋润了孩子,也温润了我;阅读名家经典,擦亮了学校,也擦亮了我。”上述感言,表达了所有种子教师的心声。

“跟着名家学语文”教学实验,取得了丰碩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建议:引导在培训周上课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读《呼兰河传》,写读后感,以反观上课产生的效果;该课程研究中心发动全国实验校、广大种子教师,以多种形式总结实验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结集出版,以激励自己并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发现问题并完善课程。

这次种子教师培训放在诸暨,有着特别的意义,不是因为它是西施故里,而是因为诸暨诞生了杰出的小学语文名师、基础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梅兰芳”的斯霞老师。她从1927年由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到2004年去世,为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了77年,年过九十,还站在校门口迎接全校师生。她终生践行“爱的教育”,创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分散识字教学法(与集中识字、注提识字并称为我国三大识字教学法),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学制改革实验(前两年识字2000个,学习170多篇课文,读书50-100本,能写几百字短文),做到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紧密结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以说,斯霞老师一生都走在教学改革的路上。

我们要向斯霞老师学习,为挚爱的小学语文教学献出毕生的精力,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把这件事做好、做到极致。小学语文教学值得我们付出一生。让我们以这次培训为新起点,把“跟着名家学语文”研究得更深,实践得更好,为建设一流的母语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崔  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统编语文教材主编之一。)

猜你喜欢

师生共读
课外阅读的五种尝试
快乐阅读深度阅读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与经典同行
师生共读品经典,书香氤氲满校园
巧妙运用绘本,实现师生共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师生共读整本书中成长
有效的师生共读操作方法
构筑“师生共读”氛围的有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