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经典同行

2017-08-24吴书霞

新课程·中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师生共读培养兴趣阅读能力

吴书霞

摘 要:语文能力的培养牵涉到方方面面,仅靠语文课堂和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兴趣;师生共读

语文能力的培养牵涉到方方面面,仅靠语文课堂和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但到底要读什么?怎样读?经验告诉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经典作品是很好的课外教材。下面我就谈一谈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读经典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才能从中吸取营养,否则,就是要求学生读,他们也只是应付或干脆不读。首先,在接触名著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名著有关的信息感兴趣。譬如作者、背景或后人对作者及著作的评论等等,这样就能引起学生读名著的极大兴趣。如我在引导学生读《聊斋志异》的时候,先在黑板上把“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贫刺虐入木三分”这副对联写下,学生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蒲松龄,然后我再把与作者有关的趣事讲给学生听,听后,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样一个人到底写了怎样的一部著作,至于读原著就不用老师再操心了。其次,可以选取名著中精彩的部分与学生共读,初步感受其魅力。如引导学生读《红楼梦》时,我让学生回顾课本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次相见一段,并与他们反复诵读,揣摩二人的内心,然后根据整部作品介绍二人的爱情悲剧,最后再共同阅读《宝玉挨打》,反复诵读王夫人、贾政、贾母的语言,让学生分角色读。这样,学生感觉到了《红楼梦》的魅力,有了阅读整部著作的欲望,他们会自动找时间读完《红楼梦》。

二、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中肯定有一些人读过一些名著,他们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活跃,思想也深刻,也常常会收到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我经常创造机会让这些学生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谈自己对名著的认识、读名著的体会等等,推选班级阅读明星。好胜心理促使很多学生也要读名著,也要成为班上的“名星”。在引导学生读《水浒传》的时候,我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先让“水浒明星”刘文杰简介水浒内容或针对某个英雄进行评价,充分展示其才华。其他没读的学生听了,崇拜之余,感到这么好的作品没读很遗憾,自己再不读实在说不过去了。另外,我经常搞书籍推介会,让每一位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有一次,高润智和白树建很忐忑地推荐了《山海经》和《周易》,他们认为这不是文学作品,不适合语文课。我鼓励他们大胆介绍,没想到他们对这样的高难度的书籍介绍得头头是道,连我都目瞪口呆,对他们两个崇拜有加。听完他们的介绍,很多学生就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懂得的东西太少了,下决心以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读书,充实自己。

三、奖励优秀

学生毕竟是孩子,都喜欢得到奖励。当然,不一定只是物质奖励,精神上的奖励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可以是一句话的奖励,可以是一个拥抱的奖励,也可以是一个大拇指的奖励,同样可以是一个棒棒糖的奖励、一本书的奖励,甚至可以是一次直接对话校长的奖励(这必须提前与校长沟通好)。有了奖励机制和具体的奖励措施,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空前高涨。我在引导学生读《论语》的时候,了解到王雪晶对《论语》有一定的研究,尊她为“论语明星”,不但让她在全班推荐,更奖励她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王雪晶简直如获至宝。有一次,在学习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后,崔云棣向大家介绍了《报任安书》,比较屈原与司马迁的死与生,又绘声绘色地诵读了《离骚》,我听着不自觉就竖起了大拇指。當时,崔云棣脸色微红,一股满足感、自豪感表现在脸上。以后,他跑到图书馆借《史记》来读,还经常跑到办公室与我讨论。他的作文也很自然地引用《史记》的材料,分析得头头是道,写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四、师生共读

光要求学生读还不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读,一起讨论。可以分组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利用课前3至5分钟的时间安排两个同学发言,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全班展示,教师同时要展示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实践证明,越是讨论的深入的名著,学生读起来越有兴趣,有的学生在经过讨论之后感到余味无穷,又重新读第二遍。教师也可以把自己读经典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共同进步。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大量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写作文时严重偏离所给材料的中心,语句不通顺,空洞无物,文章惨不忍睹。其实,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阅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的阅读做支撑,学生不会天生就有很强的理解力,更不会有很高的写作水平。当然,读,就要读经典,因为经典的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淘洗,留给我们的全是精华。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师生共读培养兴趣阅读能力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