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磨教学法,使文学阅读回归浪漫与个性
2024-01-05陈国丽
摘 要:文学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如何使文學阅读重回直觉式的浪漫与丰富的个性?五磨教学法的设计与实践是很好的尝试。《妈妈银行》一文教学,从读入手酝酿阅读初感受,从语感出发分享独特感悟,从浪漫阅读渐达文本精要,从摘抄积累彰显读者个性,彰显五磨教学法在文学阅读中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五磨教学法;文学阅读;阅读主见
文学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当下的课堂中,很多教师习惯运用“主问题引领”的方法开展教学——依据文本特点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围绕主问题设计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阅读与思考、分享与交流。这样的教学过程固然使阅读交流快速走向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在学习活动的推进中,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阅读理解与分享交流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教师对文本处理的急功近利,使原本有丰富信息的文本在阅读方向上变得非常聚焦与单一,师生就文本的一个问题展开对话,这与文学阅读的本质稍有背离。
众所周知,相比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有其独特性。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信息和内涵,可以被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解读,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观点,都可能从作品中获得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作家止庵说:“读书是私人的事情。”这句话不仅说读什么书是个性化的行为,也在强调阅读者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阅读主见。阅读主见很重要,有了阅读主见,才能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形成独立的思想。
如何打破当下语文教学中单一方向聚焦式的阅读,使文学阅读重回直觉式的浪漫与丰富的个性?五磨教学法的设计与实践是很好的尝试。
一、 从读入手酝酿阅读初感受
五磨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听读,即听老师或同学朗读文本;第二步是朗读,即跟着老师(同学)或模仿老师(同学)大声朗读。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如此,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若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1]
五磨教学法提倡先让学生听老师读文本,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的趣味。朗读其实是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演绎,教师的朗读是将文本中的场景、人物、情感用声音、语调、语速、语气的变化,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在文本营造的文学情境中感知、感受、感悟,从而对文本产生丰富的感受。
如《妈妈银行》一文选自《跟着名家学语文》读本五年级上册的琦君单元,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一文相补充。课始,教师先娓娓动听地读故事。小琦君的天真,妈妈的隐忍宽容,五叔婆的老成节俭,阿叔的可恨可悲以及围绕这几个人物发生的故事,随着老师的朗读像话剧一般展现在学生面前。文字在朗读中变得鲜活,学生更容易产生共情与想象。
听读后,让学生也像老师一样有声有色地读课文,要能读谁像谁,觉得喜欢的地方展开想象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心情,碰到喜欢的地方画线、做好记号,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这两步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朗读中和文本进行交融。听读时,是文本之外的读者;朗读时,是文本之中的各色人物。朗读既是对语感的培养,也是对文字的触碰,对文本内容逐渐丰富感受的过程,正是个性阅读分享的酝酿与起始。
二、 从语感出发分享独特感悟
五磨教学法的第三步是品读,即磨思维。在学生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后,让学生合上书本,回忆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再打开书,反复品读(默读或轻声读,批注,再大声朗读——给学生以品读的方法与步骤),思考为什么这一部分印象最深刻,做好批注并与同学分享。
品读文本是一堂阅读课中的重点部分。五磨教学法和其他阅读课品读方法的不同之处是:没有设计针对文本内容的核心问题,而先让学生从对语言的直觉出发,自由聊聊阅读感受。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浪漫—精确—综合。学生阅读成长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经历。我们在充分朗读某篇文章后,会产生情感的荡漾,这种感动称之为与文本的“浪漫邂逅”。这种阅读分享完全是个性的,自由的,没有统一方向的。
仍以《妈妈银行》的教学为例,学生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进行分享:
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虽然被阿叔骗了,但最后还是接济他,我觉得妈妈很善良。(这是对文本人物特点的初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是琦君要把压岁钱都给妈妈买黄鱼和奶油饼干,让妈妈的钱存银行,我觉得琦君很爱自己的妈妈。(这是对人物情感的初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说“我的钱都存在你的肚子里了,你不是要吃黄鱼中段和奶油饼干吗?那都要钱买的呀”,因为妈妈也对我说过一样的话。(这是对生活经历的回应)
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捐钱的时候,琦君着急地问:“你的还是我的?”我读到琦君很关心她的钱,怕妈妈拿去花了。(这是对人物语言的理解)
……
因为不规定阅读主题,且学生的生活经历与阅读积累不同,其阅读感受就呈现出丰富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有话可说的地方。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出于直觉的阅读初感受,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发现共同的阅读兴趣点,相互补充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阅读直觉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在《伍尔夫阅读课》一书中,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建议就是不要去听取建议,而是要跟随自己的直觉,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2]
在阅读的过程中,若是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那么,读者就很难拥有自主性;没有了自主性,阅读便沦为了任务。
三、 从浪漫阅读渐达文本精要
五磨教学法的实施,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享的基础上,通过听读、朗读、品读,让学生立在课堂的中央,真正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
但阅读理解如果只停留在学生自我解读分享的层面,对于文本中特别有价值的地方体会不够深刻,或根本没体会到,这时,还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巧的点拨。
孙绍振先生在《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一书中反复强调:“绝对否定教师的主体性,则给教学带来了混乱。”[3]
他说:“如果学生朗诵了,还是体悟不到多少妙处,或者朗诵得貌合神离,你却置若罔闻,你的主体性就不够合格。”[4]
如何巧妙点拨学生?在五磨教学法的课堂上,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为,顺着学生的阅读初感受巧妙地组织进一步的深入阅读。
如在《妈妈银行》一文阅读时,有学生觉得琦君捐钱的样子很有意思,有学生觉得五叔婆捐钱时的动作神态很有趣。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点拨:
师 其实捐钱这件事中,作者写到了三个人不同的表现,把他们放在一起读读更有意思。
(请三个学生分别读读三个人的表现,其他学生找到最能表现出人物捐钱心态的一个动作,圈出来。)
师 找到三个经典动作了吗?
生 妈妈是摸,琦君是捏,五叔婆是挖。
师 再细读下,边读边做做这个动作,想想妈妈的动作为什么是摸不是掏呢。从这几个动作中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 妈妈的钱是摸出来的,说明妈妈钱包里的钱也不多,但她数了数后,还是尽可能地捐了五个钱,可见妈妈虽然节俭,但也很善良、大方。
生 “我”捏了捏,都捏熱了才递过去,说明“我”很舍不得捐,可还是捐了。
师 从五叔婆的“挖”字里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沉默。)
师 再联系上文一句话想想:五叔婆是把钱藏在贴肉的口袋里的,现在要一个个挖出来,感觉像在挖肉一样,这种感受是什么?
生 心疼钱。
师 你看,三个小小的细节,摸、捏、挖,就把三个人物的心态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这就是琦君文笔的精妙之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顺着学生的阅读感受,引领学生关注细节描写,深入品读,从细节中读出人物的特点。如此,学生既学会了文学阅读精读的方法,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受能力。这一教学法于无痕之中,将学生的阅读由浪漫推向精准。
四、 从摘抄积累彰显读者个性
五磨教学法的第四步是抄写。在整体感知和品味细节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有感觉的语段摘抄下来(低年段可以是句子摘抄),帮助学生内化语言。
对抄写的重视,是五磨教学法提倡营造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的重要体现。五磨教学法提倡读写结合、读写一体,而当下学生写作最缺乏的恰恰是语言——这是当下小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个性化的摘抄积累,既是对阅读感悟的重温,也是对名家经典语言的积累,为习作积累语言材料。
在五磨教学法的课堂中,我们提倡摘抄金句(最喜欢的一句话)、金段(最喜欢的一段话)。这样的安排使得摘抄也彰显出学生的性情,使文字与学生贴得更近,更容易入心。如《妈妈银行》一文的摘抄环节,有学生摘抄琦君给妈妈寄钱的片段;有学生摘抄妈妈最有隐忍品性的两句话:“不要哭,也不要骂人。自己好好读书,多认几个字,把算盘学好,就不会给别人欺侮了。”不同内容的摘抄,让我们看到内心柔软的学生和希望自己更有自制力的学生。
五磨教学法的第五步是仿写。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名家作品后,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名篇佳作为范文,开始仿写。用名家名篇的语言和章法,写自己的真实故事。这是从“读”迈向“写”的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彰显个体生活经历与生活感悟的过程。
五磨教学法,是文学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尝试。它以简单的操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同时,文学阅读的浪漫,学生个体的天性在课堂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6.
[2] 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阅读课[M].陈潇萌,译.北京:天地出版社,2022:12.
[3][4] 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12,12.
(陈国丽,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小学。浙江省绍兴市第三届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