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磨教学法诞生记

2024-01-05刘发建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编者按】 语文教育改革是大事,需要学者、名师和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四五十年的专家不少,成名前十多年投身一线教学、成名后专注于语文公开课教学研究的名师很多,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语文教师更多。刘发建就是一位扎根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师,他创立的“五磨教学法”正是在教室里日复一日的实践与琢磨中诞生的。这一探索从方法论层面为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落实,作出了先行先试的典范。本期《关注》栏目,追踪五磨教学法的诞生历程与课堂演绎。

摘  要:五磨教学法以学生为核心,以读为手段,打破教与学的隔阂,让师生共同浸润在名家名篇的学习之中,是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中诞生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既是一线带班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又是对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的传承与发展,更凝聚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智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五磨教学法;名家经典

当下,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为何又冒出一个五磨教学法?是不是突发奇想和标新立异呢?

我是一个带班教学35年的小学语文教师。2022年,我的语文教学在艰苦探索中迈进了成熟期,从实践中总结提炼了一套系统的五磨教学法,包含方法、功能、过程、目标和思维等要素(具体内容如下页图1所示)。

准确地讲,这已经是五磨教学法的3.0版。去年暑假,我就开始提出五磨教学法的概念。随后,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检验、反复思考、讨论修正,凝聚了大家的智慧,才有了今天的五磨教学法。

一、 五磨教学法的诞生

最早提出五磨教学法,是2021年5月5日晚上。应杭州博库书城之邀,我给家长和孩子们做了一场《怎样让孩子爱上读名家经典》的公益讲座,介绍了三种读书方法:听读——磨磨耳朵;朗读——磨磨嘴巴;抄写——磨磨笔头。我平时就是用“听读、朗读、抄写”的方法带学生读书,那一次灵感突发,冒出了“磨磨耳朵、磨磨嘴巴、磨磨笔头”这种形象化的表达。这个“三磨读书法”算是“五磨教学法”的1.0版。

2022年3月,我们工作室团队在“老舍阅读周”集体备课时,对“三磨读书法”做了调整和升级,1.0版“三磨读书法”升级为2.0版“四磨读书法”:听读—感受语言—磨磨耳朵;朗读—体验语言—磨磨嘴巴;抄写—内化语言—磨磨心境;仿写—运用语言—磨磨笔头。这就是“五磨教学法”的2.0版。

到2.0版的时候,我和团队伙伴们慢慢发现这样的语文教学瞄准了“语言学习”这个靶心。听读、朗读、抄写和仿写,指向的就是语言学习。针对这一届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教了三个学期。一年半时间就有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四年级第二学期末,学校对我们六个班级24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课程调研。结果显示,他们中有81.2%的人喜欢语文课,89.2%的人认为自己语文进步了,82.9%的人不害怕作文;84.36%的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语文学习充满信心。语文教师团队中有75.8%的人认为语文教学的方向越来越明确,82.8%的人对带好自己班级的语文教学充满信心。

学校的这项调研结果,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越来越自信。但我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这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流程或者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没有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2022年7月16日,我应邀出席了湖南省浏阳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浏阳市新华书店联合举办的“《跟着名家学语文》暑期公益论坛”活动。上午8点半,我先上了一节示范课,内容是琦君的散文《妈妈银行》。随后,我用30分钟现场指导120多位老师备课。所谓的备课,就是要求全体老师把琦君的另一篇散文《妈妈罚我跪》一字不落地通读一遍,梳理文本结构。最紧张的环节,是随机现场抽签选择一位老师上课。中签的董霞老师即兴上课,非常忐忑,因为我们的活动全程直播。40分钟后,董霞老师按照“听读—朗读—品读—抄写”的流程顺利上完了一节课。下课的时候,孩子们都意犹未尽,不愿意下课。董霞老师也很兴奋,因为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轻松有效的语文课。她当天写了一篇教后感《至真至简,觅得语文课的最佳境界》以表心声。听课的老师同样反响强烈。从教二十余年的王辉庆老师在观课感中写道:“我觉得这正是一场内心期盼已久的学得来、用得上,理念和实操完美结合的培训。”

从浏阳回来,我内心也很激动。毕竟这是一次冒险。我是第一次去浏阳,对当地教师和教学情况一无所知,老师们也是现场才知道上课的内容。听我一节课,现场备课,抽签上课,全程直播,万一上砸了,或者不敢上台——一切都有可能。

当然,我之所以敢于冒险,并不是单纯胆大。因为平时在学校里,我就是这样带领团队备课、上课的。每周三下午集体备课,一人一篇文章,一句一句读下去,读通读顺后,把每篇文章的文脉梳理出来。第二天大家就来听我的课,听完课,他们就照样子去上课。伙伴们觉得这样教语文既轻松,又扎实。

我的语文课是向全校老师开放的。老师们来听我的课,对我也有促进。因为有听课,就会有交流;有交流,就会有进步。老师们听完我的课,能照样子去上课,而且时常上得比我好,一下课就来和我分享他们的感悟,这就带给我满满的幸福感。经常有人来听课,说明我的课上得不错;老师们回去照样上,也能上出他们自己的味道来,甚至上得比我还好,这说明我的课可复制,有生长的空间。

我的课就是“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用大家的话说,就是“一读到底”,简简单单,又扎扎实实。记得2022年春季开学前,我在全校语文教师培训会议上做了一次专题发言,原本是要分享我们的教学经验,但是我临时改成了“于永正老师教学思想分享会”。因为寒假我认真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发现我们的“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和于永正老师“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永正老师非常重视朗读,提出“語文教学这法那法,不好好读书就是没法”,“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大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大法”等看法。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是从语文教学目标角度提出来的,语文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们的五磨教学法,是从具体的教学策略中提出来的,正好一一对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对接。听读重情趣,朗读和品读重感悟,抄写重积累,仿写重迁移,教学方法稳定,自然形成习惯。

但那时,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教学法,仅仅把“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视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都是普通语文教师,也不敢贸然提“教学法”三个字。我和我的伙伴们说,我们正走在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开辟的一条语文大道上。

浏阳之行,再次验证了这样简简单单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复制性。我突然意识到,一项人人可操作、可复制的教学方法,其背后一定蕴含着某些基本教学规律。只有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才有可能广为借鉴和传播。

2021年10月29日,我应湖南省郴州市教育局邀请,上了一节观摩课,内容是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教这篇被誉为“小学语文教材第一难教的课文”,我没有做PPT,也没有过多讲解,就按照“听读、朗读、品读、抄写”的步骤,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阅读,效果很好。课堂实录和视频转发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看完视频后说:“发建老师这种极简的教法既回归传统,又切合‘课改的企盼,是一条引领语文教学回家的路。”吴忠豪教授看了课堂实录后,做了近5000字的详细点评,明确指出:“刘老师这样设计语文课教学结构,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就是将语文课教学重心转移到课文语言经验的积累上,学生语感的培养上。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语文课会变得非常简单,更加有效,事实证明也更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广泛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两位专家的评价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教法”“教学方法”等词。专家学者从学理上给予的肯定,自然给了我们更多自信和鼓舞,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的“听读、朗读、品读、抄写、仿写”既遵循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契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最新理念,本质上就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再是我们之前自己认为的简单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而是一种人人可以操作、人人可以复制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非常兴奋,当即将其命名为“五步教学法”。我们这群一线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人人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就好比哥伦布当年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那段时间,就像生了个宝宝一样,我几乎逢人就汇报交流我们的五步教学法。办公室里聊,食堂餐桌上聊,微信群里聊。每一次和同事、朋友交流后,我们都会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认识。有一次晚饭后,我和王小庆老师一边散步一边聊五步教学法。他一听,觉得这种方法很好,加上之前他刚听过我一节课,写了《一读到底的一节课》课评。他便建议我们改一个字,把“五步教学法”改成“五磨教学法”。我一听就兴奋得跳了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点石成金的“一字之师”呀!这个“磨”字,不仅语言上通俗易懂,更精准凸显了“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这五个基本教学方法,对学生语言学习的“磨砺”过程也有了生动描述。

五磨教学法由此正式诞生。我更多地开始思考五磨教学法的内涵。

二、 五磨教学法是一种朴素且易操作的教学方法

五磨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操作简单,“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五个流程,每一节课教师都这样教,教法即学法,“教”与“学”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任何隔阂。教师的“教法”稳定,学生的“学法”也稳定。方法稳定,就形成了习惯。持之以恒,习惯就成了能力。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知识学习、习惯培养和能力提升同步发展。用崔峦老师的话说,就是“简简单单教,轻轻松松学,扎扎实实谋发展”。

但是,“五磨教学法”也并非人人叫好,甚至遭到过很多人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样的课,没有新意,没有高潮,看不出独特的教学艺术。如果老师赛课这样上,肯定没戏。事实的确如此。去年12月份,就有一位广西的老师,参加区里的优质课比赛。因为她在网上看了我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视频,就按照我的样子去上课。她觉得自己上得很好,很扎实,学生也很喜欢,但是比赛结果是倒数第一。评委们的意见是,这样上课太简单,太平淡,人人都会上,没有看到独创设计。她通过微信向我反映这种情况。我当时也有点难受,觉得对不起她。当我想安慰她几句的时候,那位老师说:“没关系,比赛是否获奖,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很扎实,很有效,孩子们很喜欢,我也很喜欢。”这是她的肺腑之言。

从教35年来,我也有过几次参赛的经历,但基本上都是县区一级就淘汰出局。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好看”,没有新意。也曾有领导规劝我,说上课不是我的优势,建议我不要走赛课这条路,改走写文章这条路。

通过赛课,把优秀教师选拔出来,培养成名师,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在选拔优秀教师的过程中,那些一等奖、二等奖的优质课,总应该具有基本的示范性,總应该遵循最基本的教学规律。老师们看了这些获奖的优质课,大体上能够模仿着上课,这才是观摩优质课的目的。推出来的优质课,就是供大家学习,给大家做范本的。

新秀和名师公开课,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独创性,给人艺术的享受。但是课堂教学既是艺术,更是科学。我们在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艺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时,还必须尊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比如,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从读通读顺全文开始。很多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或者匆匆读一遍,就展开深度学习。更有甚者,把读通课文这件事交给学生课前去完成。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够读通课文,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学生没有好好读课文,讨论来讨论去,就那么几个人发言。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都不熟悉,教师讲的东西在哪里都找不到。

再如,大家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主”这些现代教育的基本常识。可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一直难以走出“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死胡同呢?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学生好好读书。教师讲解分析的绝大多数内容,只要学生细细地读一遍书,就能自然明白。

又如,我们有些公开课三分钟、五分钟还没有出现一个高潮,就算失败。学生学习的高潮怎么可能三五分钟就出来呢?就算是演戏,也需要一段时间入戏吧,更何况语文课不是演戏,而是未曾经历的真实学习过程。我越来越感觉,我们的公开课、示范课在追求形式创新和个人艺术展示上过了头,把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规律遗忘了。听名师们的公开课,大家都感觉很好,但就是回去用不了。普通语文教师或许没有名师们的丰厚学识和一身才艺,但这不是根本原因。退一万步讲,如果大学毕业的语文教师都不能把名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学到手,那么十来岁的孩子,又能从这样的课堂里学到什么呢?

以前,每逢上公开课,我也总想着上出一点新意来,凡是别人用过的方法招数,都尽可能回避不用,总是挖空心思想奇招怪招,力求一鸣惊人。后来,我慢慢反思這种求新求异的心态。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讲究创新,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都要变着花样,学生怎么适应得了呢?对这种以展示自己才华和创意为追求的课堂教学,我越来越警惕。教学毕竟不是舞台上的相声、小品、舞蹈、歌唱等表演艺术,它是面对学生。我们的教法是否有效,要看能否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如果有听课的教师来学习,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可以为他们所用?学生也好,听课教师也好,他们不是来看我们艺术表演的,他们是来学方法的,学自己能够用得上的教学方法的。我的课堂教学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能上得好,而是传播最朴素的方法,让每一位听课的教师回去都能上出好的语文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

我对自己的个人价值,也有最基本的认识。我是一个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个思想者。我的个人价值,就在于“想人所未想,为人皆可为”。也许我所思考的,是大家没有思考过的。但经过长期思考,转化为实践之后,我所做的,就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因为教师不是以绝技取胜的杂技表演者。真正的精彩就像大地上自然长出的鲜花,而不是杂技师空手变现的鲜花——这虽然好看,让人生羡,但对观众的学习,却没有任何好处。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传播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育是大众传播,不是个人竞技。五磨教学法以学生为核心,以读为手段,打破教与学的隔阂,让师生共同浸润在名家名篇的学习之中,是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中诞生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适当变化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语文教学方法要基本稳定,不能过度追求方法形式的多样化;如果每天换一种方法,每天换一种形式,学生一定是无所适从的。只有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稳定,学生才能在持久的学习过程中习得方法、形成习惯,最终成为语文能力。

听读、朗读、品读、抄写、仿写,这既是我们的教法,又是学生的学法。学生正是在这样的听说读写实践中习得学习方法。所以,五磨教学法每一步都要做得扎扎实实,不能图快。五磨教学法在今天这个追求个性、追求创新、追求热闹的时代诞生,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一天早上,深圳宝安中学第二外国语学校的罗平老师发来消息说,她因为感冒嗓子发炎,上课的时候嗓子痛。正在为难的时候,四个学生客气地请罗老师下来,他们用五磨教学法代罗老师上了一节语文课。罗老师非常感慨地说:这节课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又生动有趣。

如今,每天早上醒来,我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收到全国各地语文教师发来的喜讯:用了五磨教学法上课,学生爱读书了,爱写作文了,爱上语文课了……

语文教学是一条河,是一条弯弯曲曲自然流向远方的河。一开始,是一条潺潺小溪,慢慢地,一条条小溪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波浪滚滚、谁也无法阻挡的奔腾大河。语文这条河,也是一条生态的河,小鱼小虾、河岸的水草,是这条河流的主人。慢慢地,我和学生一起融入这条河。我们顺流而下,该弯曲就弯曲,该回旋就回旋,该奔放就奔放。

五磨教学法就是语文这条河上的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向前奔流。我们不会为了旁人的叫好去制造浪花,去装上五彩的霓虹灯。只要学生见了这大河上的美景被感动,思想不断地冒出来,涌现出来,汇聚起来,他们就成了那条大河。从此,他们不再需要这条船,你也分不清哪个是河,哪个是船,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因为他们已经与河悄无声息地融为一体。

寻找这条船,我用了整整35年。虽然辛苦,但都值得,因为我可以和学生一起驶向语文的生命之河。

(刘发建,“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中心。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名家。名家经典阅读周原创者,五磨教学法创始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出版《亲近鲁迅》《落地麦田野课堂》等专著。领衔出版“名家文学读本”丛书和“跟着名家学语文”丛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