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流课程建设

2023-12-27范岩马立平贾小林张海燕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范岩 马立平 贾小林 张海燕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22年教学改革项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项目编号:22xn0059);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23年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研究——以《计算机体系结构》为例”(项目编号:2023-AFCEC-463);四川省教育厅2021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政产学研用创新型可持续竞争力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1414)。

作者簡介:范岩(1974—),女,硕士,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政教育;马立平(1973—),男,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为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贾小林(1975—),男,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张海燕(1972—),男,硕士,武汉三江航天远方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摘  要:西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马原课”)教学团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出以中国大学MOOC、对分易、钉钉等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多维互补”的马原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助于理论与现实相联系、历史与当代相统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融生动性、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能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分析问题的本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2-0075-06

马原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2]。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学校成立之日起建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几十年来马原课教学团队顺应时代发展,不懈努力,构建了“厚理论基础、强实践能力”的具有西南科技大学特色的马原课课程教学体系[3-5]。该课程在2020年获批四川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教学团队获得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12项以上,获校级和市级优秀教师称号6人次以上、校级教学比赛中获得近10人次、校级教学质量奖10余人次、省级教学比赛近10人次、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

面对“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新发展和新变革[6],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精神[7-9],课程团队多措并举,发展并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多维互补”的马原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简称“多维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团队依托中国大学MOOC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借助QQ、钉钉等通信平台在多人交互、形成群组、信息及时传达等方面的优势,结合中国大学MOOC、对分易等教学平台在课前预习、课堂实时答题与弹幕互动、课后资源推送与共享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合力助推马原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教学模式首先使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解答学生的疑问、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价值始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和核心;其次,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是统一的整体,三个学习阶段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再次,从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多维度互补的方式解读马克思主义,既展示理论生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又紧密结合现实,既从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又通过实践印证;最后,采用专题教学,使理论的学习趋于精准、全面又有趣。“多维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有趣”“有效”“有用”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和“真用”。通过构建马原课“多维互补”的混合式教学体系,使马原课教学做到理论与现实相联系、历史与当代相统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融生动性、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分析问题的本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一、“多维互补” 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

传统的马原课的教学,无论是单纯的线下教学,还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但并没有做到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10]。“多维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回答学生感兴趣或疑难的问题,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全面、深入、精准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线上学习只针对重难点进行讲授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提供的线上授课视频只针对每部分理论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并不是所有内容的讲述,学生在网上自学的过程中就不会因理论的庞杂而无从下手或对将学习的内容望而生畏。在教师讲授重难点问题后,为了巩固和丰富这部分内容,学生需要在网上完成对应内容的练习和测试。同时提供历史视频或故事给学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帮助学生解读重难点问题。在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学习后,学生会按分好的小组进行课前讨论,讨论网上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各小组集中出现的问题便是课堂教学中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主要内容。总之,有的放矢地学习和巩固有利于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课堂以问题链的方式进行专题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系统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前期各小组的展示,还是教师以学生的主要疑问进行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课堂展示是小组将线上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做总结并对疑难之处提出问题;重难点内容展示是对重难点内容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小组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则成为教师进行问题链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将所有学生的疑问汇总后开始问题链式的讲授。对每一内容的学习步骤都要经历以下几步:1. 以答疑解惑和巩固重难点内容为目的,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问题链;2. 共同解答问题;3. 以总结、概括和拓展重难点内容为目的、以问题链的方式(相互关联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向学生提问;4. 共同解答问题;5. 总结全部问答过程和全部内容。经过两轮的问答和总结,学生心中的疑问解答了,要学的内容深化、拓展并得以巩固。问题链式教学紧紧围绕重难点内容,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每个问题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链,步步深入地拓展和豐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理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并趋于完整和严密。

课堂教学按专题进行,这为学生较为系统和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中,还会引入一些历史故事或历史视频,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语句或文章进行分析解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深入学习,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进一步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简言之,课堂教学以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就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及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进行的。

第三,课后采取不同形式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马原课教学中,学生课后学习通常只是通过几道课后思考题来完成。教学改革后,学生真正巩固所学、深化并印证所学则成为课后学习的重点。学生在课后结合相关内容进入实践课堂,通过观影、实地考察或社会调查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化、感悟和印证。为了深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提供电子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让学生研读,在此基础上再完成一篇读后感作为课程作业。与此同时,学院还定期开展“学术月”活动,由学院学术带头人做专题讲座,深化并拓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课后实践课堂、专题讲座和经典研读都是紧紧围绕拓展理论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进行的。

(二)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以往的教学中,网上学习只是对课堂学习的重复,学生只进行线上学习而不重视线下学习,或者只参加课堂学习而不顾线上学习,因为线上线下学习的是相同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其量只是加深和巩固了应学的内容。教学改革后,线上线下的融合更为紧密。

第一,线上对重难点的学习是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前提,因此不可或缺。教改前的线上教学是对所有要学习内容的讲授,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又难懂,加上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薄弱,通常学生都不知该从何入手,更谈不上思考后提出问题,到了课堂上则又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习程度完全没把握。通过教育改革,线上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单一重复,而是教师团队每一位教师总结出的每部分内容的重难点的讲授。通过重难点视频讲授和相关PPT的展示,以及相应的练习,学生对重难点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和了解,才有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后提出问题。这样,问题提出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这样才会形成课堂教学的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

因此,没有线上重点的学习,没有线上学习过程产生的疑问,下一步的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是不可能的。如此,线上的学习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独立存在,它与线下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学习紧密相关、相辅相成。

第二,课堂教学更是与线上的学习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在线上对重难点进行学习和提出问题后,就需要通过课堂的学习对线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和补充。首先是学生的课堂展示。课堂展示主要是巩固前面学生在线上已经学习过的重难点内容。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以问题链的方式对学生的疑问和仍需补充和完善之处进行学习。教师先把学生的疑难之处以问题链的方式进行解答。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后,老师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向学生提问,由学生讨论或做自主解答。在问答之后,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解析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经典句子和经典文章,或是引入现实中的热点案例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很明显,课堂教学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是在线上对重难点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若缺少课堂教学,只有线上的重难点学习,就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没有深入、没有拓展、没有联系历史、更没有结合实际,其理论的精准、全面、逻辑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这里更是必不可少,与线上和课后的学习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第三,课后不同形式的学习是线上和课堂学习的深入、巩固和印证,必不可少。若只有线上和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则只能对理论大致理解,但要让学生“真信”和“真用”马克思主义,还需在生活中把这些理论进行深刻地体悟和印证。以实践课堂、读经典和写感悟的方式进行的课后学习,正是对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进一步深入、丰富和印证。有了这样的课后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才会充实,才可能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用”。

总之,有了线上的学习,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有了线上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在课下愿意并希望进行课后的实践教学和研读经典著作。可以说,这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线上—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如果把学习的整个过程比喻成一个完整的人,那么,线上的学习起到的就是大脑的作用,课堂的学习就好比是人的躯干,课后的学习则是人的四肢。没有线上的学习,整个学习没有重点,没有统领;没有课堂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就缺少了各种脏器,如同行尸走肉;而没有课后的学习,则就如无法行动的人,达不到最终的目标。也就是说,线上的学习是前提是统领,课堂的学习是深入、丰富和拓展,课后的学习是提升、是印证。三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完整统一。

(三)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多维互补”的混合式教学

马原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内容丰富、体系庞大、逻辑严密、理论的提出较为久远、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少有即时的效用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教师构建了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多维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多维”就是从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的不同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互补”就是历史与现实相互补充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相互辅助和印证。

历史维度上,要通过问题链式的教学(加上历史视频)梳理或展示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展现理论观点的生成与发展逻辑。寻着理论的历史脉络、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论,学生则不会被理论的庞大和抽象吓跑,反而兴趣倍增,从感兴趣地学习过渡到高效率地学习。

现实的维度上,要借助“现实案例” 架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桥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用现实例子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实用性。

理论维度上,要通过专题教学、专题讲座、经典研读,搭建理论的逻辑体系,让学生学会从理论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与精髓,防止生搬硬套,避免片面化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让学生的学习有效和有用的重要方法。

实践维度上,要通过观影、实地参观考察、做社会调查、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课堂,拓展和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促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是相依相存的,是互补的关系。只讲理论的历史脉络不了解理论现实的实际效用、只讲系統的理论而无法让理论在实践中拓展和印证,这样的理论就是空洞乏味的。教学中既有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又着重强调理论在今天的作用意义;既对理论尽可能系统全面的学习,又重视将理论就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两两互补、相互完善。

二、多样化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评价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建设

马原课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析方法等。也可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就是本课程全部要学习和教授的内容。课程自2019年起开始混合式教学建设,现已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资源:课程团队依托学堂在线发布了覆盖课程全部重难点内容43个教学视频和PPT及相关练习和测试题;建立了历史视频、历史故事资源库、现实案例资源库;还建立了多个实践课堂基地,如“512汶川地震博物馆”“梓潼两弹城”等。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及评价

1. 教学活动程序

经过近几年的集中建设,现已形成学生较为适应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先对重难点的内容通过线上的教师授课视频、PPT、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仍然存疑之处提出问题,由小组组长汇总各组问题并反馈给授课教师。网上的重难点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分内容起到统领的作用,后面的课堂教学的重点就只是对重难点内容的补充、丰富和深化。在网上重难点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疑难之处提出问题,授课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准备课堂的问题链式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引入,而且对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的提升及培养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先是由各组展示重难点内容并提出学习中出现的共同关注的疑难问题,教师就学生提问结合课程目标形成问题链,进而回答学生的提问。以补充、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为目的,老师向学生再次提问并将相互关联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并共同解答。每一方面内容的学习具体步骤大致是:学生展示重难点内容并提问—教师汇总问题形成问题链并解答问题—教师为拓展和深化重难点内容向学生提问并共同解答—共同总结全部内容并安排课后学习。关于问题链式的教学,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这样主要是为了系统、全面、深入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进行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问与答之间,教师会引入历史故事、现实案例或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语句或文章,使学生从多维视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当代相统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这就是“多维互补”的教学。

课后的学习,主要通过实践课堂、专题讲座和读经典写感悟的方式进行。目前,已建立了多个实践课堂的教学基地,学生通过观影、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提升和印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院在“学术月”活动中定期开展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讲座。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精准、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课程作业就是根据所研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自选一篇写出读后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并有真实感悟。

2. 课程评价

课程采用“专家—教师—学生”多层次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学校高教评估中心专业组织了具有多年教龄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校级教学督导专家组,学院也聘请专家组成院级专家组定期或不定期进入课堂听课,定期召开反馈会,及时反馈和督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其次,学院形成了任课教师互相听课、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制度;再次,每个学生在教务系统都会对课程进行网上评教。任课教师也会不定期进行该门课程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多维互补”的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在教学全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无论是线上的学习、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学习都始终围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所学理论的时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理论而展开。

“多维互补”的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以线上的重难点内容的学习开始,通过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步步深入地学习,再通过实践课堂和研读经典对理论真实感悟和印证,线上-课堂-课后的学习环节相扣,完整统一。值得一提的是,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又逻辑严密且大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后的实践课堂则是对理论的深入和印证。

“多维互补”的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从“历史-现实 、理论-实践”多个维度解析马克思主义,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当代相统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要强调的是,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多个维度的结合与互补使理论深入、全面又充满了趣味,理论学习不再晦涩又冗长。

课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实践课堂、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多维互补”最大亮点就在于,融生动性、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于一体,通过“有趣”“有效”“有用”的学习努力达成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四、“多维互补” 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西南科技大学马原课实施“多维互补”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学生对马原课越来越感兴趣,学生的到课率极高,学生普遍能够认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的效果比改革前明显提升,问题链式的专题教学集中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专家听课后对课堂教学反馈良好,实践课堂的开展让学生到实地学习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均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实践课堂。总之,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马原课的教学效果。课程团队教师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竞赛奖、教学质量等奖项。

以西南科技大学制药专业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的班级(由制药1班、2班、3班、4班和制药卓越1班共同组成)为例,学期内有一位校级督导专家和一位院级专家深入课堂听课,两位专家均对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在教师互相听课方面,有1位同教研室的教师相互听取了该课程,他感觉“多维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比传统的教学的效果好很多;在学生评教方面,教学班选课学生共计 100人,100名学生参加了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各项评价指标优秀率达到92 %以上;2021—2022学年,教师团队多名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获奖: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次、校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次、校级教学竞赛三等奖1人次,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次,省级教学竞赛特等奖1人次。

五、结语

回顾西南科技大学马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可知,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不是一蹴即至,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保持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有序建设。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坚持国家本科一流课程标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培养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出发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熟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是今后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在教学深度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需要更深入和更广泛,突破理论知识深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后学习的实践部分需要更务实更深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在课程设计创新性方面,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注重学生个性化、探究性学习,注重课程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衔接与融合,进而达成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和价值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19-08-1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

[3] 范岩,马立平. 优化BP神经网络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J]. 统计与决策,2018,34(02):80-82.

[4] 范岩,马立平. 利用马尔可夫链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47(04):77-82.

[5] 范岩,马立平. 基于智慧课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探究[J]. 大学教育,2020(06):24-27.

[6] 刘华初.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的四个关键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1):105-112.

[7] 韦诗业,李素芬. 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36-3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2019-10-31).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9]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關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0-12-22). http://w 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10] 叶启绩. 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5):81-88.

(责任编辑:邵秋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