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转向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2023-12-27李素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觉传播视觉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项目编号:2019SJA0 492);2021年金陵科技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JG 2021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素芳(1979—),女,硕士,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视觉文化时代,人们认知方式的变化以及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平面直接的传授转向立体发散的互动。视觉媒体技术塑造的获取教学知识的习惯与人机交互带来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形态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视觉图像和思想价值引领同向同行,需要探索“视觉+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视觉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觉传播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2-0097-04

数字传媒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以文字语言为中心转变为以视觉为中心,人们日常接收和交流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转向“看”,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向把人们不断推向“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时代和图像化生存环境通过赋能搭建了一个通达立异的教育生态系统,使得视觉文化应用于课程教学成为一种瞩目的、开放的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适应视觉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教学实践显示出视觉化趋势和图像化导向。不可忽视的是,教学主体与视觉文化、视觉图像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视觉化与思想性等关系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不可回避的症结。界定好视觉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交融标准具有重大意义。

一、视觉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向的主要助推力

(一)视觉文化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的转向

从视觉文化带来的转变来看,思维理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在被形形色色的图像所渗透的视觉文化社会中,观者—视觉物—视觉机器的深入交融是其基本特征,在观者、视觉物与视觉机器相互交融的状态下,视觉图像形式、价值传播与表达等能否正确反映视觉物本质,这一引人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视觉文化理念不断被人们所接受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的转向。一是视觉文化理念昭示感染性、丰富多样性、效率传达性的思维模式,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差异化的转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的更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二是视觉文化理念蕴含的动态、立体、超越时空性、意义感元素等核心价值,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的协同融合并有效转向。

视觉文化能够通过一种主体性“言说”方式,一种艺术的、视觉化的话语,引起人们对直观的视觉快感和感性经验的主动追求,采用形象生动、亲和感性的视觉图像把要展示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呈现给人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时空条件,这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蕴涵相符。

(二)图像化生存环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的转向

在图像化生存环境下,信息获取从观者独立思考拓展至观者与视觉机器的协作,由于生产主体的视觉机器、体制、话语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视觉性的在场,影响了观者的认识范围与认识方法,换言之,视觉文化时代,知识视觉化逐渐成为观者和视觉机器协作的产物。作为完善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如教学框架、教学风格)必定会在图像化生存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对应的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倾听者,也是教学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要达到预设的育人目标,就要切合学生的知识接受状态,提供与教学理论内容相匹配的更高质量、更具启发性的视觉化知识空间。图像化生存环境为人们打破认知局限、提高理解能力、进阶式发展和接续性行动提供了条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遭遇迫切需要增强课堂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现实困境,高校必须积极适应且充分利用图像化生存环境,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其教学体的转向。

(三)视觉媒体技术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转向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感慨“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1]。人类社会文化焦点开始倾向于以视觉为中心的图像场域,由视觉图像技术所打造的视觉教学场景,为高校教育注入了生机,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转向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视觉媒体技术的加持下,视觉表征手段的运用、图像协同叙事的优势、视觉符号布置的教学场景、视觉媒体构建的教学空间,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趋向视觉化。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形式、特征及应用原则来看,其重视的学生主体性及教学思想性为其教学法逐步转向视觉化提供了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的交往实践过程中开展的。解答了怎样把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完美结合并高效传递抽象性的教学内容等系列问题,为探索视觉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视觉+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向的四种形态

(一)“视觉场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践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实践推进中取得效果的,因此日常教学实践必须在现实的教学场景空间中开展。视觉图像技术与物理教室、实践活动场所等空间的有机结合搭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视觉场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实践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是视觉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视觉图像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实现图文结合和情景交融,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外在形态,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可听性和吸引力。二是依托多媒体技术的科技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顺势而为”,借助“时代之势”,充分开展图像叙事,增强教学对象的在场感,如通过动画、影像等视像资料,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把教师立足三尺讲台的单向说教式讲授变为立体式双向互动,从而切实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由视觉文化在社會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所营造的开放式、嵌入式的社会互动空间,消弭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开辟更加鲜活生动的视觉图像场域,在充溢着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感知主旋律,聆听“中国故事”。

(二)“视觉主题”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生活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向生活方面渗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用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的功能。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面临着一些新的议题,比如视觉图像能否超越理论抽象性、视觉图像还原真实性等“视觉主题”,如何认识观者与视觉图像、物理空间与立体空间、视觉符号与物质存在的关系,这些议题都体现了较强的问题意识、较高的现实关注度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的生活化转向。相对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面临着与时俱进的革新需求。观察日常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内涵的知识比文本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视觉图像所蕴含的鲜活信息比课本的理论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凝视与关注力,具有可视化的“视觉主题”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如今,“视觉主题”所关涉的以图像文本为载体来表现日常生活变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挥好其主流形态的作用,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的价值引领作用,则会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视觉符号” 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大众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声”入人心,让学生能够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助力社会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均为“00后”新生代,他们中绝大多数从小就被图像影响,类似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视觉符号极大扩展其掌握多元知识体系和储备大量信息的渠道,而原本处于信息源优势的教师在此情形下处于弱势。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再占据信息源优势时,所扮演的角色要由“知识传授者”转换为“成长推进者”,原本单一、单向、同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在视觉图像载体的应用下转向大众化。一是要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采取形象化的视觉符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主动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二是要借助视觉感官体验扩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边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动性,改变学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乏味难懂”而逃避的态度。

(四)“视觉方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叙事个体化

在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加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开展图像叙事、个性叙事的技术支持,其教学叙事转向了个体化。一是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叙事提供了更加直观易懂、鲜活生动的“图像叙事”方法,具有身临其境的视听交融立体感的特性,比如课堂上播放政策宣讲、实时新闻、社会实践场所电子显示屏播放的主流影像等视频,其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符合学生学习的特征,由语言叙事向图像式叙事转变。二是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技术用于教学,把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加符合视觉图像化生存状态下的新时代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习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价值意义的认可。

三、交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向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视觉文化的交融尺度,指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旨

视觉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把握视觉文化的交融尺度。一要立足教育对象的需要运用视觉图像,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作用。既要有效应用图像传播技术及时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整合教学对象实际诉求中明确教学重难点,也要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的深度,提高视觉图像的价值表达,在适应学生审美趣味下保证能够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二要回应教育对象的合理期待需要运用视觉图像,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情怀。视觉文化时代,面对教学对象不断期盼教学有所改变的愿望,既不能不假思索地满足,也不能视而不见;既要防止视觉文化带来的视觉感官认知体验和一些社会思潮对教学对象的不良影响,也要防止将教学对象隔离于视觉文化环境之外进行单向理论说教的传统思想。所以说,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关怀,是视觉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融创新的尺度界限。

(二)找准视觉文化的交融支点,输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找对视觉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融合支点,一要以“不变”应“万变”,保证视觉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立场正确、立德树人方向坚定。视觉文化时代,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景、教学手段迎来的改革是多么深刻,其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宗旨不能变、坚持以德树人的目标不能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不能变。因此,视觉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绝不是迎合直观性、娱乐性等图像化生存状态,而是扎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目标,实现其时代化发展和扩展其现代性视野的理智选择。二要坚持变是一种升华,视觉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与完善,最终达到精准把握、有效输出。人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务的文化形态”[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需要呈现出新的表现形态与具体指向。

(三)抓牢视觉文化的交融主线,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体场景

视觉图像技术极可能使人们对视觉文化的依赖演变成灾难,极有可能把人们沦为视觉文化忠实温顺的奴仆[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师不依赖图像化、多样化教学场景的应用、确保学生不迷恋形象化、动态体验式教学场景,必须坚持“两个遵循”,规范视觉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交融主线。一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适应当前视觉媒体环境飞速发展趋势,依托视觉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要充分利用视觉图像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营造兼具思想方向性、价值意义性和生动形象性的图像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以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个体为原则,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觉图像空间,确保视觉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程度正好、范围适当、成效更好。二要根据教育对象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个性化、探究性和开放性等需求的特点,利用视觉图像技术优势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图像化情境,搭建互动体验式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设的沉浸式模式,把课内外平台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讲述红色党史故事时,把课堂“搬”进红色教育基地,现场参观,追寻先烈足迹,观看红色纪录片,在场景还原、多重感官在场中使教育对象身临其境地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历史,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作用。

(四)打磨视觉文化的交融样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一是打磨视觉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交融样本,不是从观念到观念的蓝图绘本,而是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践样本,诠释出“看不见”的价值深意。比如可以在校企共建、校馆合作中打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社会视野”之间的障碍,提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教学主体与社会潜在教学主体交替在场的弹性互动空间。二是强化视觉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典型效应。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人在特定“场域”形成“性情倾向系统”,这种倾向是个体由于其所处“场域”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化并纳入自身的[4]。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化的真实事例和典型人物,以其鲜活特性和榜样人格力量营造出特定人际和情感场域[5],具有温暖和启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龙迪勇. 图像叙事: 空间的时间化[J]. 江西社会科学,2007(09):39-53.

[2] 肖伟胜.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婷婷. 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06):45-49.

[4] 皮埃爾·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 李晓阳.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路径探析[J]. 党政干部学刊,2020(03):25-29.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觉传播视觉文化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媒体“图像事件”的传播及其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视觉文化与女性主义艺术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我是歌手》节目视觉传播要素分析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