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科学评估,多样课程有效融合
2023-12-19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小学
郑 叶 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小学
青浦区淀山湖小学位于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毗邻青西郊野公园,是一所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学生及随迁子女的“小规模学校”。2022 学年,学校有8 个教学班,202名学生,其中随班就读的学生有9名。学校以“健体厚德,让每位学生阳光生活”为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新途径,促进普特协同发展。
推行融合教育,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区特教指导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校认真贯彻《青浦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工作机制,努力让每一名适龄残疾孩子都能平等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加强管理,优化队伍
我校以融合教育理念为引领,将特殊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组成了由校长直接领导,教导主任直接分管的工作网络,全面负责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在具体管理中,学校选派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素养、更具仁爱之心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融合教育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严格按照工作制度开展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严格筛选,合理安置
手续的规范更有利于特殊学生的安置,对孩子后续的教育和训练也更有针对性。我校的特殊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鉴定的。首先,经过任课老师的仔细观察,和家长多次沟通后,经由家长同意(绝不强迫)并提出筛查申请,由学校推荐后进行区级审查和市级诊断与评估。其次由区入学鉴定委员会提供安置意见。再次,合理安置后,我们为每一位特殊学生建立了档案,每位学生的档案按时间分为原始资料和过程性资料;按内容类别分为教育、康复和保健三类资料。所有的档案材料都要做到严格保密,由教导处、档案室有关老师统一掌管,特殊学生被安置在各个教学班就读,与普通学生一样学习、生活。
三、科学评估,精心设计
融合教育的推进就是为了避免随而不读的现象,学校要求各融合教育班任课教师为每位特殊学生制定好个别化教学计划,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具体。特教教研组按照科学的评估工具组织教师对每个孩子进行感知等五大领域以及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评估。
根据评估后的结果分析,制定分层的学习目标,初步制定适合个体的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再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学习目标作第二次调整。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照顾到全体普通学生又兼顾特殊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融合、同伴互助等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自尊心、激励自信心。
四、专业学习,课题引领
我校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市级的资源教师培训,同时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专题培训与指导,力求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特教教研组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加强专业学习。2019 年4 月我校成为“上海市特教委员会”会员单位,同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随班就读课程计划编制”的项目研究;2019 年上半年,我校特教教研组的“多元评估在农村小学资源教室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被列为区特教课题,同年,又立项为上海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均已按时结题。课题的研究帮助我们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和使用资源教室“生本化”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与发展。
五、多样课程,满足需求
除了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普通课程之外,我们还为特殊需要学生开设了学科补偿课程。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不同,每个特殊学生的学科补偿课程内容都由资源教师与任教学科教师共同商讨制定,并随时进行调整。
为了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还设置了特设课程,这些课程是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而进行调整的。
特设课程的实施主要是在资源教室进行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康复训练类
康复训练类主要包括注意力训练、社会适应、心理辅导三类。
注意力训练主要是通过将学科知识巧妙融合在注意力、观察力游戏中,以此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该训练重点针对注意力分散比较严重的随班就读学生。
社会适应训练主要从个人适应、家庭适应和社会适应出发,通过适应课程的实施与落实,培养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
心理辅导主要从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实施团体游戏疗法、艺术疗法,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建立自信,让其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提升自我意识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拓展类
拓展类主要指艺术课堂和经典诵读两个。
艺术课堂主要以剪纸、软陶、绘画、拓印等为载体,通过训练学生协调能力、精细动作等,提高特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经典诵读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三)社团课程
除了以上的学科补偿课程和特设课程之外,9 名特殊学生100%参与了周三的学生社团课程,包括跆拳道、篮球、舞蹈、校园小农夫课程等。
劳动教育作为特殊学生走向未来、适应社会的必经之路。我校利用地域优势,结合时代特征,开展生态劳动教育,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融,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开设的“校园小农夫”社团课程,多位特殊学生成为社团中的一员。平时的中午,学生们在资源教室的劳动技能区域学习一些科学的农业知识,认识一些常用的农具,了解一些常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劳动教育除了传授劳动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劳动技能。资源教室内的劳动技能区域已然不能满足我们劳动实践的需求。于是,校内劳动实践基地“一米阳光菜园”就此诞生了,成了孩子们在校内开展劳动实践的主要场所。它作为资源教室的一个拓展空间,实现了室内室外多元空间的组合,连接了生活真实情境,满足了学生探索劳动新知、开展劳动实践的“大天地”。每周三下午,孩子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化身为“小农夫”,亲临菜园,了解菜园日常的管理,在劳作中学会了科学选种、育苗以及栽种的知识。
六、整合资源,助力课程实施
学校从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保障随班就读课程的有序有效实施,全面提升随班就读质量。
(一)整合校内资源
校长室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任课教师、资源教师、学习场所;加大随班就读各项经费投入的力度。
教导处健全随班就读工作制度,规范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管理,依据评估结果确定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科目、学习方式,从而进行整体课程安排,开展学校融合教育课程实践的研究和学生个案研究等,提高随班就读教学有效性,重视教师专业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德育处、大队部负责学校校风班风建设,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融合教育活动总体设计,社会实践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班团队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实施;总务处做好学校、班级、资源教室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学校融合教育课程的人力保障和设施设备保障。
(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利用区特教中心的教育资源,定期请教育专家和医生进行指导,开展随班就读课程相关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随班就读课程实施提供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构建家校合作机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制定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建立群号等途径让家长了解参与随班就读课程实施的过程,形成家校合力。
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区等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场所,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引进社工、志愿者参与随班就读课程实施,为随班就读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和服务。
七、活动参与,有效融合
作为上海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我校以劳育人的教育效果日益凸显。
学校开发的“我在莲湖有块田,跟着节气去耕读”“传统节日亲子劳动”“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深受特殊学生的喜爱。
“一米阳光菜园”作为资源教室的室外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劳动实践基地,在对各种常见蔬菜种植和收获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蔬菜的除虫、防虫和施肥方式,过程中还需要走访农户、询问老师、与同学交流等,这无意间也锻炼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有了“一米阳光菜园”,孩子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认真观察生活,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写观察日记、写丰收的喜悦、写种植蔬菜的收获、写劳动场景中的具体劳作,从而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实践,争当劳动小主人。我们也根据孩子们的自身特点与爱好,制定了一些岗位与分工。其中,包括小小啄木鸟、护绿小园丁、菜园记录员等岗位,根据每个岗位的具体分工及时间安排,确定岗位职责,并负责其固定的菜园区块。(见表1)
表1 “一米阳光菜园”岗位分工表
“一米阳光菜园”的建立,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岗位、扮演了一种角色、获得了一种锻炼、培养了一种能力。而“校园小农夫”课程以“一米阳光菜园”作为劳动阵地,结合节气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科学的农业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此外,孩子们也会定期走向校外实践基地——“我在莲湖有块田”,开展种植、管理、采摘等农事活动,在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亲近自然,学习知识,合作交流,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普特融合中阳光成长。
学校9 名随班就读生中,有这样一位特殊儿童——小顾,他身体发育迟缓,个子瘦小,不爱与人交流,缺少规则意识。这两年,通过学科补偿课程和我们资源教室的特设课程及社团课程,他的生活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各方面的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在学校的众多校内外劳动实践中都是主力队员,经常能看到他在菜园与田间认真劳作的身影,那么投入,那么开心。他通过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劳动实践,获得了“劳动奖章”,也收获了属于他的自信。劳动已不仅仅是劳动,它还具有“治愈”的功能,让孩子们变得更开朗,更阳光。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位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我校将继续坚持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机结合,创设尊重、平等、合作、共进的校园氛围,让全体学生共融共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获得全面、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