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与育人
——让每一位学生在“双减”的阳光下幸福成长

2023-12-19王建芳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双减育人作业

王建芳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在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不断将“双减”思想融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推动“双减”落地的工作机制和操作系统,促进了师生健康发展、家校协同发展,也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

一、找准出发点——做好“双减”政策落地的“加减法”

(一)减除教师思维定式,增强改革勇气

如何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课后服务的价值追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课后服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动转变教学方式、统筹各方力量开发课程、为学生做好服务保障,在课后服务的深度践行中实现教育转型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重点。

1.以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理念认同

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使学生从课外培训机构的补习中回归校园,减轻课外学业压力,享受到学校专业且优质的教育,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可能,其中教师正是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2022年9月,学校就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双减”工作的专项培训,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解读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积极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用“高效课堂、精准练习、多元评价”筑牢教学阵地。

2.以时间统整应对碎片化工作模式

课后服务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推进方式。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学校更要为教师减负。我们以科学优化的管理方式实现每一位教师弹性工作。语、数、英三科教师在第一时段完成作业指导等工作,并在每周第二时段交叉开展培优与辅导课程。综合学科教师主要负责第二时段的社团课程,晚下班的教师当天或第二天可以晚上班。并且,教师每天的碎片化时间以备课组定点活动、课时调整等方式进行统筹,为提升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带来机遇。

3.以教研引领破解时代需求挑战

课后服务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学校通过课程开发、单元设计、任务教学、作业与评价研究等一系列校本研修,以备课组校级课题研修等,引导教师积极学习课程开发的方法,勇于进行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创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坚持跨学科学习、多途径学习,挖掘自身特长和潜能,为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提供动力,也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收集学生成长证据拓展新渠道。

(二)减除家长顾虑和误区,增强协同育人

1.针对课后服务这项工作客观主体之一的家长群体,需要消除几个误区

误区一:课后服务就是由学校教师辅导作业,家长可以放手不管。

误区二:课后服务就是增加校内的学习时间,增加课时、增加学习量。

误区三:课后服务的社团课程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学校通过政策宣传、沙龙论坛、教师引导、专家讲座等,为家长们提供了几点有效建议

坚持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健康发展为前提。课后服务,就是要尊重、释放孩子的天性,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为学生所需提供服务。家长要用正确的育人观来面对孩子的教育,理解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教育本质和初心。

坚持身心和谐发展,用正确的人才观来看待教育。家长不能只追求学业成绩,而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在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必须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家长要和学校一起创造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做事、做人的学习机会。

只有教师和家长从思想、站位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学校、家长、教师形成了理念、思想、行动一致的教育共同体,才可能有效地、全面地、高质量地推进课后服务在学校的落地与发展。

二、聚焦重点——“减去”低效学习,“增加”课堂与作业效能

学校以课堂为主阵地,做好教材解读和备课工作,避免“满堂灌和一讲到底”,提高课堂效率。

(一)强化单元设计,形成单元操作手册

在市区教研室推出的各学科单元教学指南的基础上,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智慧,制定校本化的全学科各年段单元教学操作手册。具体抓住四个操作要点;第一,梳理全册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与学科要素;第二,针对单元目标精心设计核心任务单,包括学习任务、学习步骤、学习支架、学习评价;第三,全面建构与课内训练相呼应的单元作业系统;第四,全面设计基于单元整体的学科评价方案,从而使每个备课组每周、每单元的教学都能明确并聚焦学什么(即单元学习任务)、练什么(也就是单元作业设计)、评什么(指向单元评价方案)。

同时,组内人人精磨一课,注重课例经验总结与反思,撰写以减负增效为主题的小论文,期末形成校本优秀课例文章集。

(二)任务驱动引领,小组合作提质

学校以“学习设计”教学思想为引领,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教学相长。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为重要教学策略,打造“趣”“实”“活”“美”的济智课堂。

促进课堂从重讲解走向重实践——以任务单设计实现精讲多练。

促进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整体设计课内练习与课后作业实现课外无痕衔接。

从关注“教”到走向研究“学”——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于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与过程之中。

(三)“减”作业总量,丰富层次种类

“双减”绝不是降低教学与学习的标准,因此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让作业更具“含金量”,如何从“凭经验”走向“更精准”?我们以尊重学科特点为主要原则,既注重每节课的作业,还强调单元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知识连接,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围绕作业的设计、实施、反馈、管理与评价等主题开展校本研修和“十点”行动。

减一点单项机械的“短”作业,增一点指向综合运用、拓展实践的“长”作业;

减一点或重复或零散的单课时作业,增一点指向整体设计的单元作业;

减一点整齐划一的全班作业,增一点可选择有针对的个性作业;

减一点答案单一的被动作业,增一点激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创意作业;

减一点一对一的静默压抑的作业订正,增一点多对多的互动活跃的作业交流、展示。

(四)“减”学生困难,“增”个性指导

为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充分依托资源优势,通过“5+2”课后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着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满足家庭需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学校构建了完整的课后服务工作管理小组及两大课后服务团队——以语数英学科教师为主的“作业指导”团队、以综合学科教师为主的“课后看护”团队。

学校明确了“减轻负担,全面育人;公益普惠,自愿参加;分段服务,按需提供;安全有序,规范管理”四大工作原则,设立了学习辅导、综合教育和延时服务三段式服务内容:第一时段15:30—16:30,开展作业指导活动;第二时段16:30—17:30,开展阅读、科创、体育、文艺、劳动等课程,每门课程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创生情境与问题,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落实课程多元共融,促进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三时段17:30—18:00 为延时看护,帮助家长解决接送学生困难的问题,满足每一个家庭的服务需求。

(五)“减”机械检查,“增”全息管理

学校建立作业布置的“三级”管理制度,实现“全息管理”:每日作业协调制度(班主任与学科老师),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小学三、四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60 分钟。每周作业备案制度,确保作业不超纲,设计有针对性、有分层。每月作业调研制度,确保作业不超量,全批全改,作业有质量。

三、破解难点——培养学生“好习惯”,探索综合评价

好习惯能成就一个孩子的美好人生,也是落实“双减”的核心抓手。

(一)优化顶层架构,夯实幼小衔接

学校围绕小学生最初的个体学习习惯养成,为新生设计了学习准备期“开学五大礼”——“画画我自己”“我的同学、老师、校园”“脖子上的故事”以及记录行规养成,并由学生和家长自主评价的《我的入学日记》、“满月秀”等系列活动。每周精心设计学科闯关活动,致力将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五年学习生活。

(二)创新教育载体,建构幸福课程

学校从育人目标出发建构“幸福课程”,将课程的目标定为“养一生好习惯,做幸福小主人”。我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统整融合地实施一到五年级物品、时间、形象、情绪、财富五大管理课程。如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后服务中的作业时间安排计划制定;放学前自觉进行物品整理;每月开展缓解压力、诉说心情的心灵加油站活动等。

同时,在课后服务时段,我们还开展了体育、艺术、科创与人文四大类的素养提升课程,如体育游戏、艺术创想、生态探秘、小小工程师等,还有指向兴趣发展的资优培育课程,如人工智能、创客DIY、合唱、国画、算法思维。

同时,我们也确立了幸福课程实施的五大路径:

突出行规培养细则:物品整理每一条要求都指向行规细则,实操性强,于生活细节中落实好习惯养成。

注重任务单分层设计: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以不同主题的时间规划供学生选择完成。

特设“各学科渗透点”:年级组长组织全学科教师围绕年级组的活动主题,找到五大管理在各学科中的渗透点,形成学科合力。

优化“家务清单”:作为活动的延伸,以家务劳动清单、家庭特别行动等辐射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

丰富评价方式:实行多主体评价(同伴评、家长评等),以及点赞积点争章等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激励巩固好习惯。

由此逐步形成五大实施原则与策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五育并举,学科融合;注重实操,落细落小;家校合力,延伸辐射;多元评价,激励巩固。把生活作为最大的德育课堂,把一个个好习惯像种子一样种在学生的生命里,春风化雨、立德树人。

(三)全维度综合素养评价,促个性潜能发展

“双减”带来的不仅仅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更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全新诉求,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变革原动力,其核心是育人目标、育人过程如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鉴于以上思考。我们在推进“双减”工作中,关注全面的综合素养评价,给予学生全人格、全方位的关注,围绕品行素养、劳动实践、艺术审美、综合学力、身心健康与智慧创新六大维度,确立校本培育目标,融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与描述性评价、分项和综合评价,呈现每一位学生在“双减”阳光下的成长轨迹。

以智创素养一栏为例。我们开发了“站点性评价重点推进、分享式评价优化实施、回溯式评价贯穿全程”的立体式评价体系。站点性评价聚焦学习过程的不同站点,落实学生核心知识、能力与高阶认知能力在过程中的深入推进。以照片、任务集等为评价载体,采用学生自评、组间互评、画廊评价等方式;分享式评价着眼活动成果的交流和分享,重在成果的创意表达和学习信心的获得,以辩论、路演等方式评价学生成果作品;回溯式评价关注活动主体的反思与提升,以成果跟踪、数据分析、学生综合表现为评价方式,凸显学习素养的进阶与发展。

每一位学生在每学期的课后服务课程中会经历4次跨学科主题学习,围绕3 大素养板块(当下与未来、个体与社会、思考与行动),9 个分项指标,通过上述三类评价方式,形成凸显诊断分析、激励反馈与指导发展功能的素养雷达图,并呈现出各维度的变化趋势。除此以外,学生也会在每一次课程学习后撰写自己在活动、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心得体会以及在做人做事的知识、方法上的收获和对成果的再思考,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创新追求、主动发展。

四、建延伸点——打造家长云学校“济爱家”

学校建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共育机制。开发“济爱家”小程序平台,建立旨在家校合力、共同育苗的家长云课堂,辐射家庭教育,推出“亲子阅读”“亲子家务”“亲子健身”“亲子实验室”四大栏目,分享各项优质教育资源。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倡导家长利用更多家中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锻炼、一起劳动、一起阅读、一起探究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家校携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树立正确的全面的育人观,并形成与学校教育一致的行动力,打通课内外育人通道。

学校还通过线上家长会宣讲“双减”政策,围绕孩子的身心健康,向家长介绍“双减”工作的具体内容、具体措施和相关要求,促进家校协同,推进“双减”工作平稳落地,并给予家长在家庭管理中一些建议,让家长和学生明确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等。

“双减”课后服务,减出来的时间,由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和丰富的亲子活动充实。操场上运动助威声多了,教室里研讨声多了,校园里歌声多了,孩子们欢笑声多了。

两年来,我们围绕找准出发点、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建立延伸点,不断从“减负”走向“提质”,不断从“服务”走向“促进成长”。我们相信,唯有不断激发教师活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营造全域式的教育生态,才有可能探索出新时代五育并举视角下的高品质教育,让教育改革的理想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每一位学生在“双减”的阳光下幸福成长。

猜你喜欢

双减育人作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