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施策:教师研修的一种探索
2023-12-10胡晓琴徐薇
胡晓琴 徐薇
摘 要:教师研修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以提高教师研修质量为核心,靶向施策:瞄准需求,确定研修内容,有计划、分主题地开展系列研修;瞄准质量,逆推研修方式,提升研修的实效;瞄准效应,构建研修网络,使各级研修组织呈现相互关联、互补互惠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研修;区域实践;教师发展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师研修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以提高教师研修质量为核心,靶向施策,以明确的导向带动措施的细化,促进区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一、瞄准需求,确定研修内容
越是扎根一线教育教学的研修越有效。精准的研修内容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研修积极性。我们瞄准教师的需求,确定研修内容,有计划、分主题地开展系列研修。
例如,面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调整,教师在研读、领会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教师的需求确定研修内容。
首先是对新概念理解的需求。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很多新概念产生了,如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教—学—评”一体化等。面对这些概念,教师会有手足无措之感,所以,研修首先应该紧紧围绕新课标筛选必要的新概念,如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等;并且将这些概念放在实践场景中,尝试建构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关联中理解概念。如语文课程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都有分学段陈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其次是新要求实施的需求。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单元整体建构与教学设计、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优秀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等。这些新要求的实施缺乏经验的支撑。因此,我们引领教师通过专家解读、话题讨论、开放探索、经验分享等,逐步丰富操作策略。
再次是新范式建构的需求。新课标提出的不少要求都具有范式重建的意义。如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就改变了对语文教材的认识、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等问题的底层逻辑。所以,研修的重点是重建教师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评价等操作范式,并开发操作工具,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认同、升华。
最后是新体系把握的需求。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都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分类分级的体系。如学业质量标准就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个情境,分学段陈述的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体系。要实现对这些体系的把握,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在研修中就要组织教师进行系统梳理,建构相同内容不同学段的发展脉络,从而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新体系。
二、瞄准质量,逆推研修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一般习惯于两种教师研修方式,一种是知识传授式的教师培训,一般通过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的形式,将知识灌输给教师。但教学是一种高度情境性、交往性和生成性的活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这种教学实践知识具有行动性、默会性的特点,只能在教学实践中生成与积淀。另一种是教研组、年级组等教师实践共同体开展教学研讨。但因为研修群体的同质化,很难有大的提升与突破,如俗语说的“萝卜炖萝卜”。因此,提升教师研修的实效性是教师研修的重要难题。
提升教师研修实效性,首先要明晰什么是好的研修效果。教师研修的本质是教师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所以,好的研修效果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考虑。所谓“质”,就是研修方式能够围绕某一主题实现教师教学活动层、教学规则层、教学思维与观念层,以及教学价值层的立体通透性改变;所谓“量”,就是研修方式能够获得更多教师的认同,实现更多教师的行为变化。
我们从研修效果出发,瞄准质量,逆推教师研修方式的选择。具体如下:
一是分类指导与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主要解决研修中针对性不强与责任不清的问题。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讲,教师专业发展一般会经历适应、成长、成熟、创造等阶段。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在专业特征和学习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一方面,我们采用“卓越教师孵化营”“骨干教师成长营”“青年教师训练营”等分类指导的研修方式,确立不同的主题,通过多种研修形式为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语文教师提供多样的选择,有针对性地调动教师研修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研修“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我们在同一项目中让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责任,提出分层的研修要求,比如让年轻教师执教研讨课,让骨干教师结合课例做微报告等,实现研修“量”的提升。
此外,我们还根据研修需求以及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专长、教师的发展需求,组建形式多样的教研共同体。围绕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或新课标的某一专题,我们成立了“学习任务群实施”教研共同体、“跨学科学习”教研共同体、“‘教—学—评一体化研究”项目组等;根据教师的学术兴趣与专长,我们成立了“天天向上读书俱乐部”“朗诵愛好者之家”“翰墨飘香书法社”等。在落实分类指导与分层要求的同时,我们还重视教研共同体文化建设,形成合作发展机制。
二是策略“立体多元”。教师研修不仅要关注理念理解,还要关注行动策略。教师研修的常见策略有专题讲座、沙龙研讨、课堂诊断、课例研究、案例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等。不同的策略指向不同性质的研修,专题讲座一般指向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沙龙研讨一般指向认识的分享与澄清,课堂诊断一般指向实践操作的优化,课例与案例研究一般指向理论与实践的彼此映照,微型课题研究一般聚焦于教学问题的解决。我们根据情境需要灵活运用研修策略,实现研修“质”的飞跃。
当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还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研修资源,增强研修效果。例如,2023年上半年,海安市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围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主题,有计划地开展系列研修活动。具体做法是:从文献研究入手,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专题理论学习;线上观摩名师课堂;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教学实践并进行课堂观察与诊断;参与课后研讨活动,进行话题阐述与交流;进一步优化教学实践;学期末,教师进行微型课题报告交流。这样的研修策略丰富立体,让语文研修的价值充分体现。
三、瞄准效应,构建研修网络
教师研修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各级各类的研修组织不断涌现,研修活动也此起彼伏。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教师共同体、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培育站、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教科室等研修组织都活跃在教师研修的现场,国家、省、市、县、校的研修项目也是一批接一批。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各个教师研修组织需要整体设计,抓机制落实,共同发力,彼此之间应该呈现出相互关联、互补、互惠等关系,将名师工作室、教研室、教科室、教研组、学科组等研修组织,整合形成一个教师研修的组织网络,放大研修效应。
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持教师研修的规模效应,建立起了以区镇和局直属学校为主体的教师研修体系。区镇(直属学校)学科教研组根据市语文研训员及学科中心组的安排,负责对本单位该学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组织学科研修活动,组长由市小学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区镇(直属学校)年级备课组,讨论决定本单位本年级的学科教学安排与主要工作,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生成优秀的教学资源,组长由区镇教学骨干担任;区镇(直属学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常规的检查落实,对教学质量负责;区镇(直属学校)教师研修共同体根据不同教师团队的特点进行协同研修。每月四周,每周分别由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共同体组织活动,时间半天,每月实现一个循环。
我们努力从三个方面建构科学的研修网络,一是尝试厘清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学校教导处、教师共同体等教学现场中最常见的教师研修组织的职能,让它们错位发挥作用;二是尝试将各类教师研修组织进行整合,以区镇或教育局直属学校为单位,对内整合,对外勾连,形成一张教师研修网络,立体促进教师的发展;三是尝试指导优化教师研修工作机制,如对语文集体备课提出明确的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