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中的“小练笔”设计
2023-12-10张荣
张荣
摘 要:“小练笔”是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提高表達能力的重要载体。“小练笔”的设计,要分学段细化目标,夯实不同年段学生的练笔能力;要遵循趣味性、思维性、实践性等原则;要聚力整合,用融合单元内容、融汇具体情境、融通其他学科、融入评价要点等方式,打造开放的训练空间,深化练笔实践活动,增强“小练笔”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小练笔;语言运用
“小练笔”是一种常见的作业形式,是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不少“小练笔”,教师也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自主设计“小练笔”。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应分学段细化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多样的训练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表达能力。
一、目标如何细化
为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写”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对照新课标对各学段所提要求设定“小练笔”目标,围绕目标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特点和运用规律,切实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学会倾听与表达,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要积极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学段学生“写”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目标: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1]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2]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3]
为了让“小练笔”的开展更有针对性,聚焦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标对各学段学生习作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笔者对各学段需要落实的“小练笔”目标做了细化梳理:第一学段,能文从字顺地把几句话写通顺,能把句子的意思写明白;能把自己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词语运用到自己所写的句子中;能从写话中感受到语言实践的乐趣,增加写话的兴趣。第二学段,能文从字顺地写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内容要写清楚;能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使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减少错误词句。第三学段,能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能自觉积累素材,借助练笔提高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自主修改练笔,做到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具备一定的练笔速度。
二、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4]鉴于此,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除了细化目标,还要关注学情,遵循一定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小练笔”设计。
(一)趣味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持有浓厚兴趣,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注意的稳定性不够,对语言的敏感度不高,语言积累也不够丰富。对照新课标要求,“小练笔”设计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可以利用图画、实物、游戏、故事、比赛等,鼓励学生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除了选择有新鲜感的材料和创设有新鲜感的作业情境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思维性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无论在哪个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都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而且,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越来越高,自我挑战意识也逐步增强,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小练笔”设计要更多指向学生个人独特感受、真实情感的表达,强化学生练笔时的推理判断和思维延展。观照“小练笔”的思维性,教师应多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在完成“小练笔”的同时,实现自我与练笔内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夯实语言运用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能力。
(三)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5]“小练笔”设计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新课标中的“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6]“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7]“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8]等表述,都突出了在实践中表达。举个例子来说明,同是一份“小练笔”,一开始的设计是这样的:“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写一写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学生参与练笔的兴致并不高,大多都毫无新意地随便写一两句话。对此,教师转换思路,遵循实践性原则,让学生课前先画一画“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原始森林的画幅上,补充人们在林中活动的某一个场景,可以是大人的,可以是孩子们的,可以是书中描述的,可以是自己想象的,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好。之后,鼓励学生做一回“小作家”,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写一写祖先在森林里还会做什么,并通过朗读比赛,进行展示评比。如此讲求实践性的“小练笔”,学生画得带劲,写得愉悦,说得生动。
三、用哪些方式去设计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设计“小练笔”,为学生打造开放的训练空间,深化练笔实践,增强“小练笔”的育人功能。
(一)融合单元内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双线组元”,使得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融合单元素材、整体规划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小练笔”,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作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单元整体作业。
融合单元内容设计“小练笔”,首先应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综合考虑单元各部分内容,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要观照各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能力,注意年段之间的差异性:低年段可做简单尝试;中年段增加“单元”特性,此类性质的练笔内容、形式要更加多元;高年段学生基础扎实,综合能力更强,可进阶设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根据中年段学生的特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可确定“品味自然之美”的主题,进而整体设计单元“小练笔”。《观潮》一课,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写一段导游词,向家人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观。《走月亮》一课,让学生做个小作家,结合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某个月下情景,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写,再跟同学分享一下当时的感受。《现代诗二首》一课,让学生做一位小画家,先给《花牛歌》的四节内容“配画”,再仿照诗歌展开想象完成续编,创编的内容也配上图画;带着自己的“绘本作品”参加班级展评活动,分别从“想象较合理,绘本语句通顺,没有错误词句,图画清晰”“想象合理,绘本语句通顺,内容完整,图画生动”“想象合理,绘本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吸引人”三个层次相互评价。《繁星》一课,让学生做小小朗读者,朗读各自的练笔作品,现场评价,相互取长补短,修改完善练笔作品。如此,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学生通过每一课的练笔,边读、边想象、边抒写,增强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二)融汇具体情境
“小练笔”设计要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借助生动具体、丰富多样的练笔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具体的练笔情境中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能按照童话、寓言等文体样式,运用联想、想象续讲或续写故事”[9]的学业质量达标要求,教师设计如下的“小练笔”情境:
“班级故事会”就要开始了。本次故事会要请大家讲述什么故事呢?读了下面的文字,你们就知道了。
学了《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我们知道了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原因。假如王葆真的得到了宝葫芦,他会用这个宝贝做什么呢?请你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情节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记得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如果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就更棒了!
情节1:我有几次对着算数题发愣……
情节2:我种的向日葵又瘦又长,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
情节3:我和科学小组的同学闹翻了……
写完后练习讲述,并积极报名参加“班级故事会”。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预祝成为“班级故事大王”!
创设“报名参加‘班级故事会,争当‘故事大王”的情境,灵活新颖、富有情趣,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练笔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了学生的练笔潜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童话故事的奇幻色彩,巧妙开启了“小练笔”的大门。该情境提示学生练笔时尝试运用“新鲜的词句”,并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原故事创编新故事,促使学生实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迁移和跃升。
(三)融通其他学科
新课标建议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0]設计“小练笔”时,教师亦可拓宽领域,融通学科,精心选择“小练笔”的主题和内容,合理设计练笔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记录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呈现练笔成果。
具体而言,低年段可以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绿植或者小动物,在日常观察中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记录;中年段可以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高年段可以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各年段“小练笔”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在跨学科学习中展示风采。
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后,教师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将“小练笔”置入更大场域中,首先发布三项练笔任务:第一,聚焦主题“我的故事”,让学生先以“画一画”的形式再现自己“鼻子一酸”的场景,凸显当时的神情和动作;然后对照所画图示,回想当时的经历,用文字描述具体情节;最后以录制视频的方式,生动演绎“这一刻”,用文字感动他人,让他人感同身受。第二,聚焦“他(她)的故事”,关联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劳动等学科,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关联道德与法治学科讲述亲情、友情的内容,采访朋友或家人,了解朋友在学习生活中给予自己的帮助,感受家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付出,体悟成长过程中亲情、友情的重要性;之后尝试运用劳动课堂中的所学,为朋友、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体会其中的“深情”;接下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访问现场”,写一段采访实录或采访感受。第三,聚焦“我们的故事”,让学生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电子相册和微视频,辅以优美的音乐、融入动情的文字,与他人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以美术素描的方式绘一绘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瞬间,配上简洁生动的文字,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把温情传递给他人。学生练笔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体悟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深入体会真实场景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四)融入评价要点
新课标提出了指向“写”的评价要求,强调写字评价要考查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写流利;引导学生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方法。[11]这些要求涵盖了各年段,启发教师融入评价设计“小练笔”。低年段融入评价的设计指向“书写是否工整”“内容是否明确”“想法是否合理”等;中年段融入评价的设计指向“书写是否流畅”“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明了”等;高年段融入评价的设计指向“内容是否具体”“表达是否生动”“感情是否真挚”等。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教师设计了如下融入评价要点的“小练笔”:
1.根据課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写句子:
松鼠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送给小熊。
傍晚,小熊收到了这张卡片。然后,他也写了一张卡片:
“__________”,并让风筝把它送到了松鼠手中。
松鼠收到了这张卡片,高兴得哭了。
2.写完句子后,自己、同伴和老师各写一两句话,评一评所写的句子。
书写端正:
(1)__________。(自己评)
(2)__________。(同伴评)
(3)__________。(老师评)
语句通顺:
(1)__________。(自己评)
(2)__________。(同伴评)
(3)__________。(老师评)
能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
(1)__________。(自己评)
(2)__________。(同伴评)
(3)__________。(老师评)
这样的“小练笔”中,学生既是练笔、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他人练笔成果的主体;练笔任务得到落实,学生也能及时反思练笔成果,在无形中掌握了不同的练笔方法,提高了练笔的专注度和有效性。
紧紧围绕新课标,有效设计组织“小练笔”实践活动,让学生“写”出精彩,切实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应是我们一线教育人的“常规动作”。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10,13,2,1,8-9,10,11,39,34,38-40.